方格精選

觀《哥吉拉-1.0》:在想像的戰勝中重塑失去的男性EGO

更新於 2024/06/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鑑於《哥吉拉-1.0》開始於Netflix上公開,特此將筆者於2月時於個人部落格公開之分析《哥吉拉-1.0》一片中之戰爭觀的文章〈觀《哥吉拉-1.0》:在想像的戰勝中重塑失去的男性EGO〉亦刊登於方格子。

本文有《哥吉拉-1.0》與《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的劇情透露,敬請多加注意。


在經歷過毀滅性的「戰爭」後,飽受折磨的人們即使抱著心中無法抹平的傷痕,仍然努力一點一滴從零開始,在不斷的努力之後,終於取回了些許「戰前」的「日常」,似乎,終於能夠擺脫過往「戰爭」的陰影,享受「日常」的幸福了。可是,這個時候,突如其來的「戰爭」打破了微小又脆弱的「日常」,一瞬間就將好不容易得手的幸福給摧毀殆盡。這個時候,該怎麼做?

面對這個再次出現的「戰爭」,面對再次以毀滅性的暴力焚燒「日常」的「敵人」,該怎麼做?

無能為力地接受「戰爭」與「敵人」帶來的毀滅與痛苦嗎?

還是,拿起在「之前的戰爭」中被封印的武器,以軍事力面對「敵人」,保護微小的「日常」。並且,重新取回在「之前的戰爭」中因為戰敗而失去的自尊心,重新成為「男人」呢?

說到這裡,或許多數人都會覺得選擇後者,選擇「對抗,活下去!」而不是「逆來順受」才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是,您是否有發現,上面的這段敘述刻意無視了某些事實呢?

「戰爭」從來就不是突如其來出現的事物,而是在「日常」之中的事物不斷累積的結果。借用《銀河英雄傳說》中的話語,「某一天,突然,醜陋又好戰的外星人從宇宙的彼方前來,毫無理由與原因就展開侵略,愛好正義與和平的人類不得以只好抵抗。因此,需要強大的兵器與設施」這種想法,不過是腦袋裝水泥的軍國主義者噩夢的產物,思考層次上與給幼兒看的電視節目無異(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Ⅱ 野望篇》第7章「誰がための勝利」第Ⅳ節)。

「戰爭」從來就不是毫無徵兆突如其來發生的事物。當把被去脈絡化的「戰爭」放回它應有的文脈後,「拿起武器殲滅來犯敵人」還是那麼理所當然的選擇嗎?

更何況,當眼前的「戰爭」被視為「之前的戰爭」的延續,而那場「之前的戰爭」,其實是自己所屬的國家以解放世界之名實為對外擴張侵略的戰爭時,真有辦法那麼理所當然地高歌「這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們與日常的正義之戰」嗎?

「活下去!去對抗!」(生きて、抗え)。將怪獸哥吉拉視為「戰爭」的隱喻的《哥吉拉-1.0》如是說。但是事情真的有那麼單純嗎?


©2023 TOHO CO., LTD.

©2023 TOHO CO., LTD.


今年1月下旬因公前往日本時,總算趁機在池袋的電影院看了待已久的《哥吉拉-1.0》。雖然總算有機會能夠真正看一次討論度很高、我本人自己也一直很想看看的《哥吉拉-1.0》,但由於時間上不是很充裕,很多場次都不太適合,最終選擇了早上8點15分在池袋的Grand Cinema Sunshine播映的場次。而且為了避開東京都的巔峰時刻只好在六點天還沒亮時就出發去搭電車,抵達池袋後才發現電影院8點才開門,只好在附近的麥當勞吃個早餐待到時間差不多才過去。雖然前一天大概只睡了三小時,而且當天中午之後又是一直到晚上的公務,不過總算可以一睹台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能夠欣賞的最新哥吉拉電影了。而且當天我還是一個人包全場,真是不錯。

我想大家都知道《哥吉拉-1.0》從上映前就有很高的討論度,日本去年11月上映後許多人也引頸期盼能夠在台灣的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電影上映後日本方面有不少好評(但也不乏負面評價,這和美國一面倒好評的情況不同,有人認為這和美國人與日本人對於特攻有不同看法有關),在北美上映後也是當地好評不斷。不知不覺中《哥吉拉-1.0》在只能隔海看些情報望梅止渴的台灣特攝迷、怪獸電影愛好者的心中似乎已經變成舉世無雙的神作,即使多數人可能並沒有真的看過這部電影。

只是,《哥吉拉-1.0》真的有那麼厲害嗎?在繁體中文圈的某些社團或討論區裡,《哥吉拉-1.0》似乎已經上升到世紀神作的地位了,只要說些不是讚美的話似乎就會被接連砲轟。確實,《哥吉拉-1.0》在最近的各項電影類相關競賽中取得了超乎過往能夠想像的成績,但我個人是覺得《哥吉拉-1.0》似乎並不是有那麼了不起的作品。

以「有趣/無聊」「好看/不好看」的二分法來說的話,《哥吉拉-1.0》確實算是「有趣/好看」那邊的,但《哥吉拉-1.0》整體而言就是中規中矩的電影,並沒有什麼特別讓人感到耳目一新(除了作為哥吉拉電影把時空背景設定在1954年之前這點之外,但這點如果除去「哥吉拉電影」這個屬性又不是那麼新奇的事情)或是特別突出的地方。在各種細節的描寫上我也認為就是「一般」,並沒有什麼特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出。甚至連接各段故事之間的處理方式我覺得有些粗暴。此外,在日文圈其實也是有人批評主演的神木隆之介不知為何一反常態在本作的演出中欠缺細膩,好像不管什麼時候老是那一副沒什麼情緒的表情。除非神木在演出時是想要刻意演出主角敷島把所有情感藏在心裡不外露的性格,不然我確實是認為這不能算是太過分的評價。也有認為神木隆之介和濱邊美波在劇中的演出太不像在戰爭結束後不久的時代的人們。我確實是認為神木和濱邊在本作中有點「太乾淨了」,不像是剛經歷過戰爭百廢待舉的東京中的人們。


《哥吉拉-1.0》的視覺效果確實是很好。白組可不是浪得虛名。只是之前看到各界對於本作視覺成本之低的讚賞讓我一度以為會有更多特效鏡頭。


《哥吉拉-1.0》的故事開展某方面而言可以說是很「王道」。不論是好的意義還是壞的意義上,《哥吉拉-1.0》作為電影本身並沒有什麼「異色」可言。這種作為電影的中規中矩和王道路線相信也是《哥吉拉-1.0》為什麼不論在日本國內還是海外的接受度都可以那麼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起從一開始就只打算給日本人--更準確地說,是東京都民--看的《正宗哥吉拉》,將視角置於小人物並且採用某方面而言非常傳統的故事構成的《哥吉拉-1.0》當然更容易入口。可是要說《哥吉拉-1.0》比《正宗哥吉拉》更加普世嗎?或許倒也很難那麼說。雖然《哥吉拉-1.0》表面上是「敷島對哥吉拉」,但《哥吉拉-1.0》同時也是「日本對哥吉拉」。不同的是,《正宗哥吉拉》的「日本對哥吉拉」的「日本」是巨大又沒有情感的國家機器,而《哥吉拉-1.0》的的「日本對哥吉拉」的「日本」則是體現在敷島以及其他日本人的集合身上。事實上,後者才是帶有愛國主義傾向的電影更常採用的方式。比起冷酷的國家機器,當然有血有肉的個人更容易引人共鳴囉。而且,從電影本身最終傳遞的訊息而言,《哥吉拉-1.0》和《正宗哥吉拉》其實都算是呼喊「脫離戰後體制」的哥吉拉電影,只不過後者是連藏都不想藏,前者還會包裝在個人溫情故事之下而已。

《哥吉拉-1.0》作為電影我認為是「算是有趣但整體而言普通」,不過作為分析對象倒是十分有意思。這裡的「作為分析對象的《哥吉拉-1.0》」指的是《哥吉拉-1.0》這部電影的戰爭觀與軍隊觀,也就是《哥吉拉-1.0》想要傳達以及不論有意或無意這部電影所蘊含的訊息。這也是我這篇文章真正想談的事情。

相信如果是一直以來對於《哥吉拉-1.0》有所關心者應該多少知道去年11月《哥吉拉-1.0》上映之初時曾有「《哥吉拉-1.0》是『反戰』還是『反戰敗』?!」之爭。當然其中不少討論(或是謾罵?)恐怕只是看了些片面情報就開始自己腦中演繹的小粉紅的無的放矢,但實際看過《哥吉拉-1.0》之後我得說,「《哥吉拉-1.0》才不是『反戰』只不過是『反戰敗』罷了!」其實並不單純只是小粉紅的妄想或是惡意批評而已。《哥吉拉-1.0》被質疑成「只是『反戰敗』」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電影上映之初開始,日文圈就有不少人將《哥吉拉-1.0》視為「反戰電影」。甚至稱《哥吉拉-1.0》是「最棒的反戰電影」。在推特上搜尋可以找到很多相關描述的心得感想推文。在北美似乎也不少人將《哥吉拉-1.0》視為「反戰大作」。確實,在《哥吉拉-1.0》中對於大日本帝國有嚴厲的批評,基本上就是「大日本帝國實在是太不重視人命了!」。但是,批評大日本帝國的戰時作法並不能直接就產生「這就是反戰!」的結論。這太短絡了。或許對於生活在侵略大國的美國人而言批評政府在戰時不重視人命、批評國家的侵略戰爭(但《哥吉拉-1.0》其實並沒有真的碰觸到太平洋戰爭、15年戰爭中「日本身為侵略者」的一面)就是了不起的反戰了,但我們(好吧,至少「我」)是日本戰後民主主義,對於成立「反戰」與否的標準以及對於戰爭和軍隊的思考不能那麼粗淺。這70餘年來戰後民主主義的日本大眾文化中累積了非常多對於戰爭、對於軍事力的反省和思考。當然,這不是大眾文化本身自己的獨創,而是在學術界、在社會上有了很多相關思考與討論的累積。


策畫對哥吉拉作戰的前帝國海軍技術軍官說道「這次的戰鬥是為了活向未來未來而戰」。「不是為了『死』而是為了『生』而戰」這個訊息反覆出現在《哥吉拉-1.0》的同時,曾經逃避戰爭的主角這次卻又積極選擇了特攻。「不是為了『死』而是為了『生』而戰」固然是針對過往戰前日本集體主義軍國主義體制的批判,可是同時卻也是正當化戰後日本保有軍事力的「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


雖然我想點進來看的讀者即使沒真的實際看過《哥吉拉-1.0》電影本身應該多少也知道電影整體的故事走向了,不過在進入要題前我還是在此蓋略地重說一次《哥吉拉-1.0》的故事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神木隆之介飾演的帝國海軍飛行員敷島被指派進行特攻任務(神風自殺攻擊),不甘被作為特攻隊員的敷島假借故障降落在了大戶島,但也被當地日本海軍駐留的地勤部隊發現疑似逃避戰鬥。晚上,恐龍型怪獸吳爾羅(音同「哥吉拉」)攻擊了大戶島的駐留部隊,敷島被指派使用停在地面上的戰鬥機攻擊吳爾羅,但在關鍵時刻過度害怕自己也被吳爾羅殺害的敷島卻因為而拒絕開火。最後,駐留部隊近乎全滅,除了敷島與整備士們的老大橘之外所有人都死了。橘認為同伴們的死都是敷島的錯,敷島自己也這麼覺得。當天拒絕戰鬥的自己與因為吳爾羅而慘死的人們的記憶以及罪惡感在往後的數年都不斷折麼著敷島。

戰爭結束後敷島回到了家鄉東京,但等待敷島的卻是化為廢墟的街道。家人都因為美軍空襲而去世,敷島還被也因為空襲而失去家人鄰居大姊痛斥身為軍人為何沒有好好保護大家。在戰後不久的艱困時代,敷島偶然與戴著戰爭孤兒明子的大石典子(濱邊美波飾)相遇,彼此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婚姻關係的三個人開始了共同生活。為了照顧典子與明子,敷島加入復員廳的掃雷艇隊工作,並且結識了同為前帝國軍人的夥伴們。

日子逐漸好轉,敷島化為廢墟的老家也得以重建為舒適的住宅,敷島和典子與明子三個人雖無家族之名卻有家族之實的生活也成為了幸福的日常。即使敷島不時還被戰時的記憶所困,但戰爭似乎已成為了過往。另一方面,雖然敷島與典子彼此之間互有情意,但敷島與典子卻始終沒有結婚,兩人/三人的關係就一直停留在擬似家族的狀態。使敷島-典子之間關係停滯不前的,正是敷島心中那個始終無法終結的戰爭。敷島「心中的戰爭」即使在現實的戰爭結束後也沒有終結。敷島一直認為當年拒絕戰鬥的自己害死了大家,而害死大家卻僥倖活下來的自己是個不應該活下來的人。

然而,這時,因為美軍的核試爆十字路口行動而化為巨大怪獸的哥吉拉卻向日本而來。敷島等人被派往調查與拖延哥吉拉的腳步,但即使是重巡洋艦高雄也在哥吉拉的熱線攻擊下化為灰燼。九死一生的敷島雖然撿回一條命,但心中的恐怖記憶與「自己是不該活著的人」的罪惡感卻又再次被喚醒。接著,哥吉拉終於登陸日本本土,向銀座展開攻擊(劇中並沒有特別說明理由)。負傷的敷島前往銀座想要拯救被捲入哥吉拉攻擊中的典子,結果,典子在救了敷島一命後消失在哥吉拉熱線所引發的大爆炸所帶來的強風之中。

以為典子已逝的敷島痛苦又自責不已,認為這些不幸全部都是因為自己「不敢戰鬥」所造成的。在失去典子後的敷島決意即使用上自己的生命也有徹底消滅哥吉拉。在此同時,由於美軍和非武裝化的日本政府(日本再軍備的歷史請參考拙作「 哥吉拉與再軍備?:《哥吉拉-1.0》的故事內容推測」)不出面處理事態,對哥吉拉的戰鬥完全由前帝國海軍軍人組成的民間組織進行。雖然說是「民間組織」,但不如說他們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的殘黨。海軍殘黨組織了對哥吉拉的「海神作戰」,領導層並且強調這次完全由(前)軍人主導的作戰和過去的戰爭不同,是為了生命、為了未來而戰。「海神作戰」本身也不以自殺攻擊為前提。另一方面,取得了局地戰鬥機震電的敷島卻暗自決心要用特攻戰法與哥吉拉同歸於盡。

敷島找到了橘,請求他為了作戰整備震電。原本對於敷島痛恨不已的橘在知道曾經逃避特攻與戰鬥的敷島願意進行特攻後,答應替其整備震電。然後,哥吉拉再次出現了。殘黨們的艦隊出動,準備執行利用大海的壓力差擊敗哥吉拉的作戰。敷島也以誘導之名駕駛震電升高,開始自己的哥吉拉=戰爭的決戰。在部分人員犧牲生命後,海神作戰雖然順利進行,但原本計畫的作戰方式卻無法消滅擁有近乎無限再生能力的哥吉拉。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敷島駕駛的震電直接衝進即將發射熱線的哥吉拉嘴中,機體本身所乘載的自殺攻擊用彈頭引起了大爆炸,讓哥吉拉整個頭部不見。哥吉拉終於被擊敗了。然而,敷島卻......。

敷島活了下來。原來震電上裝載了(超越時代)的逃生裝置,原本決心赴死的敷島也在最後一刻選擇繼續活下去。而在平安歸來後,敷島也接到了典子其實生存的好消息。電影的最後,終於再次迎接典子的敷島在典子「你心中的戰爭,終於結束了嗎?」的呼聲下,點頭,並且與明子以及典子相擁。

至此,從因為逃避戰鬥與特攻而開始的敷島「心中的戰爭」,終於在敷島選擇戰鬥、願意特攻並且打倒哥吉拉後,終於能夠結束了。

以上,就是《哥吉拉-1.0》的故事概要。至少是就我想要討論的主題而言需要被提及的部分。


這部不斷出現「這個國家」台詞的宣傳某方面而言可以說是體現了《哥吉拉-1.0》其實仍然是「日本對哥吉拉」這件事情。


從初代《哥吉拉》開始,哥吉拉系列電影與日本的軍事組織之間就有著難以分離的關係。円谷英二的特攝技術在戰時也曾經是支撐起國家軍國主義宣傳的道具。戰後的日本特攝的製作者們對於戰前的歷史有所反省的同時,日本的怪獸電影卻又同時與自衛隊有著難以分離的關係。1954年的《哥吉拉》雖然反戰反核立意明確,但某方面而言同時也開啟了作為「自衛隊協力電影」的怪獸電影的先河(嚴格而言《哥吉拉》並沒有得到同年才成立的自衛隊的協助,當時協助拍攝的是海上保安廳)。尤其是在VS系列以後,隨著日本防衛廳/防衛省的電影拍攝協助制度化,哥吉拉電影作為「自衛隊協力電影」的色彩也日益強烈。而作為「自衛隊協力電影」,就必須符合日本的國家電影政策的要求。不能有損自衛隊形象自是當然(只是做到什麼程度是「有損自衛隊形象」陸海空不一),同時防衛省也希望「自衛隊協力電影」能夠成為協助培養出「愛國的日本好國民」的道具。

從《哥吉拉-1.0》片尾名單來看,這一次自衛隊協助的程度似乎只有到提供資料的程度而已。和動輒派出實際的自衛隊員或提供設施與設備協助拍攝的過往(包含《正宗哥吉拉》)相比,確實自衛隊出的力少很多。但是,某方面而言《哥吉拉-1.0》卻又可以說是十足「自衛隊協力電影」的色彩。

如同我前文所言,雖然不少人直呼《哥吉拉-1.0》是反戰大作,但不能只因為描寫哥吉拉=戰爭的恐怖與殘虐以及批判戰前日本就可以直接得出「反戰大作」的結論。《哥吉拉-1.0》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在批判戰前日本的軍事行動的同時,又給予戰後日本的軍事行動高度正當性。

在《哥吉拉-1.0》中發動「海神作戰」將日本人從哥吉拉=戰爭之中拯救出來的不是美軍也不是當時的日本政府,而是所謂的「民間組織」。但這個民間組織其實不是真的民間組織(如《超人力霸王Cosmos THE FIRST CONTACT》中的和防衛軍對立的SRC那種真的民間組織),而是因為戰爭而解體的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前軍人們。也就是說,《哥吉拉-1.0》中的對哥吉拉組織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間」,倒不如說是舊日本軍殘黨。

《哥吉拉-1.0》確實不只一次批評戰前日本是「這個國家對待人命實在太草率了」。這確實是對於戰前日本的批評。但在非難「戰前日本的戰爭」的同時,《哥吉拉-1.0》又高度評價了「戰後日本的戰爭」。這裡所說的「戰後日本的戰爭」,指的就是舊日本軍殘黨和哥吉拉之間的戰爭了。

我們必須注意到一件事情,《哥吉拉-1.0》和許多描繪在戰爭中內心受創的人們的作品有一個決定性的不同,那就是《哥吉拉-1.0》中的主角敷島不是因為「在戰爭中從事戰鬥行為=加入戰爭成為戰爭的一部分」而罹患PTSD,而是因為「在戰爭中沒能從事戰鬥行為=即使被置身於戰爭之中仍然拒絕參加戰爭成為戰爭的一部分」而罹患PTSD。並且,在將「在戰爭中沒能從事戰鬥行為」設定為「錯誤」與「創傷的根源」的前提下,敷島透過「在第二次的戰爭中從事戰鬥行為=這一次『勇敢』地參加了戰爭成為戰爭的一部分」克服了心中的創傷與修正了過往的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以及因為這個「錯誤」而生的罪惡感。

也就是說,美軍與現在的日本政府都不可靠,只有舊日本殘黨才是拯救日本人民的唯一與最後的希望。這些前軍人們集結起來,使用舊日本軍的兵器,行使軍事力對抗突如其來破壞好不容易取回的「日常」的哥吉拉=戰爭。而且,這一次舊日本軍殘黨不受日本政府指揮,也就是說和戰時不同,可以完全依據軍隊自身的原理進行作戰.可以說是實現了比戰時還要高的軍組織的自律性。某方面而言,這可以說是軍人的理想。舊日本軍透過與哥吉拉=戰爭作戰,一掃在「之前的戰爭」中因為戰敗而受的恥辱,重新奪回身為防人、身為軍人的榮耀。當然,這種「想要戰勝」「實在好想在戰爭中勝利」的慾望,是包裝在「即使是我也想保護這個國家啊!」(劇中未經實戰的前少年兵之言)、「我已經不想再失去重要的人了」等等「為了保護珍貴的事物,不得不挺身而戰」的「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之下。

現在的自衛隊本身就是以舊日本軍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而現在的自衛隊當然不會大辣辣地說「為了國家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全員玉碎!」了。除了某些狂熱的右翼分子或是沉迷在軍國浪漫主義中無法自拔者,現在的日本人根本不吃這套。當然,自衛隊也會說自己的軍事組織與軍事力的保有「只是為了自衛所需的最小限度實力之保有與行使」(請參閱拙作「簡論日本國憲法第九條的釋義學」、「日本政府容許「敵基地攻擊能力」 「專守防衛」將名存實亡」)。換言之,《哥吉拉-1.0》彷彿在說著「我們防人和過去軍國主義時代不同了。我們只是為了自衛而戰,只是為了保護重要的事物與活下去而戰,不是為了死而戰。我們並且以此為傲」。這種訊息對於自衛隊而言可以說是再方便不過了。

所以,我並不認為《哥吉拉-1.0》是「反戰電影」。《哥吉拉-1.0》雖然(看似)否定了「戰前日本的戰爭」,卻肯定了以「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為前提的「戰後日本的戰爭」。事實上,《哥吉拉-1.0》可能連否定「戰前日本的戰爭」都說不上,畢竟整篇電影中對於「戰前日本的戰爭」的批評都聚焦於戰爭中日本政府的草菅人命,對於太平洋戰爭、15年戰爭本身其實並沒有做出什麼具體的評價。而且,《哥吉拉-1.0》雖然一方面說「戰前日本的戰爭」草菅人命,但是劇中主角敷島下定決心向前踏出一步的關鍵卻是曾經拒絕特攻的敷島主動願意從事自殺攻擊。雖然敷島最後得救了,但就《哥吉拉-1.0》電影本身的立場而言對於特攻的態度卻相當曖昧模糊。雖然敷島活了下來,但橘願意幫敷島整備震電的前提是敷島真心想進行特攻,而敷島在橘替其解說機體操作方式之前也不知道震電其實安裝了(超出時代的)彈射座椅。換言之,因為敷島願意犧牲自己赴死,所以才得到了可以「免於一死」的「獎賞」。或許可以說《哥吉拉-1.0》的立場是「政府叫你死不行,但你若願意自己死就是英雄」。可是問題是現在正當化的特攻的論述中其實常常會說特攻隊員是「自願欣然赴義」的(可是在舊日本軍那種內部充滿高壓與宰制的組織中有多少人被問到「是否願意進行特攻?」時能拒絕?)。這種「自願特攻」論其實很難說真的是反特攻的。

此外,《哥吉拉-1.0》對於水島四郎這個角色的描寫也體現了《哥吉拉-1.0》的「看似『反戰』與『非難軍國主義』但實則似乎不然」本質。故事中,水島是未曾參加過實戰的前日本軍軍人。水島對於實戰有種嚮往,對於當年的自己沒能夠真正趕上戰爭有所不甘。《哥吉拉-1.0》雖然安排了敷島等有實戰經驗的前軍人痛斥水島的軍事浪漫幻想,甚至還有「沒經歷過戰爭是幸福的」之類的說詞,並且被有實戰經驗的軍人排除在海神作戰之外。可是同時,《哥吉拉-1.0》卻又不是把水島的故事安排成軍事浪漫幻想被現實痛揍一頓的軍國少年的覺醒,反而讓水島說出「即使是我也想守護國家啊!」,讓觀眾們覺得水島不是軍國主義中毒者而是「只想守護國家與重要之人」的正直年輕人。而且,《哥吉拉-1.0》還讓水島在海神作戰的最後率領其他人前來支援主力艦隊,曾經拒絕水島參加海神作戰的前軍人們也沒有貫徹原本想要讓水島永遠不要接觸戰爭的立場。結果,雖然電影中看似對於水島的軍事浪漫幻想抱持疑問,但最後卻又讚美了藉由積極參加與哥吉拉=戰爭的戰爭而彌補了未能參與「之前的戰爭」而留下心中遺憾的水島。

綜上,或許對於日本只有一般認識與理解的人而言,批評戰前日本的《哥吉拉-1.0》已經算是了不起的反戰電影了。但如果是對於日本社會有更進一步的思考、觀察與研究,對於軍事、戰爭、和平問題有所思考的人,恐怕是不會用那麼低的「反戰」標準來為《哥吉拉-1.0》印上「反戰電影」的印章。

當然,或許可以說這種肯定以「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為前提的「戰後日本的戰爭」的電影其實並不少見,而《哥吉拉-1.0》其實並沒有特別過分。即使不把觀察視角局限於日本產的文化產出,在整個世界上肯定這種居於「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的戰爭的電影、小說、動畫等等本來就很常見。如果不常見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國家以「只不過是自國防衛」之名要求人民為了國家的軍事利益而犧牲了。相較之下日本因為整個社會有軍事敏感而在(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美化與正當化戰爭上不能做得太過露骨。但這種例子是否常見和是否具有正當性是兩回事。當然,「正當」與否取決於評價的基準。只是,如果是以「反戰」為基準的話,實在很難說《哥吉拉-1.0》是什麼反戰電影。確實,我在日文圈也看到有人說「幹麼什麼都要求反戰!」。此話或許並非全無道理,只是既然《哥吉拉-1.0》之中的「戰爭」和在日文中被稱呼為「那場戰爭」的15年戰爭如此息息相關,而不是單純只是抽象化的戰爭,那就實在無法以「怎麼樣都好」的標準去看電影中的戰爭觀與軍隊觀。至少,對於從事廣義日本研究的人而言就是如此。



我在實際去電影院欣賞《哥吉拉-1.0》之前就看了不少有關於本作的相關討論。其中到目前為止我看過的相關評論中個人覺得寫得最好的,是宇野常寬的「『ゴジラ-1.0』と「戦後」の問題」與藤崎剛人的「男たちが立ち上がる『ゴジラ-1.0』のご都合主義」這兩篇。我接下來所要談的主要是受後者影響的看法。

如同藤崎剛人所指出的,《哥吉拉-1.0》的故事表面看似是敷島這個「個人」的故事,但其實在「敷島的故事」包裝之下確實國族主義色彩相當濃厚的內容。如同藤崎所言,敷島等舊日本軍殘黨,也就是本作的主要男性角色們(同時也是除去身為女性而給予敷島撫慰的典子、幫忙家務與育兒的鄰居大姊、給予敷島想要保護的目標的明子--沒錯,雖然這是2023年年末上映的電影,但《哥吉拉-1.0》中的女性角色都符合典型的傳統性別分工論下被分配給女性的任務,簡直是昭和時代的性別觀。這可不能用「故事時空背景是昭和時代」就逮過去,畢竟,日本女性取得參政權還不滿十年的1954年初代《哥吉拉》中可是拍出了女性國會議員在國會議事的片段。近70年前的《哥吉拉》的性別意識恐怕還比令和時代的《哥吉拉-1.0》還要更加先進--外的主要角色)與哥吉拉的戰爭可不單純只是「為了保護國家與家人」而已。更重要的是,敷島等舊日本軍殘黨,透過與哥吉拉的戰爭重新取回失去的男性的EGO。

如同藤崎在文中也有指出之,舊日本軍因為戰敗而解體,日本也因為戰敗而化為一片廢墟,這對「男性」、「男性性價值觀」而言是極為屈辱的事情。事實上,在電影中敷島剛回到家鄉時也曾被鄰居大姊痛罵不知恥。日本軍因為戰敗而解體,日本蒙受毀滅性打擊,對於「日本男兒」而言戰敗就是「去勢」。日本男兒的「男子氣概」與「身為男人的尊嚴」因為戰敗而被徹底剝奪與「踐踏」了。而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至少就敷島個人而言,都是因為不夠努力戰鬥、不惜為了國家與家人而犧牲自己的「覺悟」不夠(「不敢/拒絕戰鬥」、「不敢/拒絕特攻」),才落得此種田地。敷島與舊日本軍殘黨們的「心中未完的戰爭」正包含了這種對於自己身為日本男兒被去勢的不甘心與悔恨。

然而,與哥吉拉的戰鬥提供了敷島與舊日本軍殘黨重新取回「身為男人的尊嚴」的敗部復活戰機會。在與「哥吉拉的戰爭」這場想像的戰爭中,因為「之前的戰爭的戰敗」而被去勢的「日本男兒」們透過這個第二次機會,修正了過去的「錯誤」(這些「錯誤」包含了「沒能讓軍組織自身的原理貫徹到底」以及「赴死的覺悟不夠」等等),戰勝了哥吉拉=戰爭,重新取回了一度被去勢的男性EGO。透過「想像之中的戰勝」,日本男兒終於能夠再次「作為男人」重新站了起來。

無須多言,這種「透過想像的戰勝重新取回身為男人該有的男性尊嚴」的價值觀,和古老的父權主義式價值觀與國族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換言之,如同藤崎所指出之,《哥吉拉-1.0》雖然表面上符合現代政治價值觀,看似是歌頌個人的敘事,但骨子裡其實恐怕是如同安倍晉三以前愛說的「取回日本!(日本を取り戻せ)」那種古老的集體主義、父權思想、國家主義、愛國主義式的反現代價值觀敘事。也就是說,《哥吉拉-1.0》雖然看似與戰前日本的價值觀訣別,但其實根本沒有真正否定「戰前日本」,反而是包裝成現代容易入口的方式重新迎回戰前日本的價值觀。



有關於初代《哥吉拉》的相關討論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哥吉拉是什麼?」。怪獸哥吉拉到底代表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其中一個答案是「戰爭」。1954年的《哥吉拉》中怪獸哥吉拉所襲擊的地點與戰爭時被空襲的地點是重合的(而且也都沒有攻擊皇居),而被哥吉拉焚燒與逃跑的人們也彷彿是戰時空襲記憶的再現。這一次《哥吉拉-1.0》中明確將哥吉拉作為「戰爭」的隱喻。1954年的《哥吉拉》和2023年的《哥吉拉-1.0》都是「哥吉拉=戰爭」。在這個意義上,《哥吉拉-1.0》似乎是「原點回歸」了。

可是,真的是「原點回歸」嗎?我對此抱持懷疑態度。因為,同樣面對「哥吉拉=戰爭」,《哥吉拉-1.0》與《哥吉拉》抱持的是截然不同的態度。

在1954年的初代《哥吉拉》之中的人們雖然也試圖抵擋哥吉拉=戰爭,但整體而言,面對哥吉拉=戰爭所帶來的死亡與破壞,人們只能吞下這一切。面對哥吉拉=戰爭,人們人們只能單方面地承受一切,沒辦法有什麼有效的積極作為。面對哥吉拉=戰爭除了無能為力外什麼都做不到的人們只能逃跑或是任由戰火將其吞噬。確實,在《哥吉拉》最後哥吉拉被氧氣破壞者打倒了,但氧氣破壞者被描述為不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兵器,而不是什麼光榮的舊日本秘密武器。而且,在電影的最後,在終於免於哥吉拉=戰爭的毀滅而歡呼的人群之中,留下了「這隻哥吉拉不會是最後一隻哥吉拉」這句讓人感覺不到希望的台詞。

同樣面對「哥吉拉=戰爭」,《哥吉拉-1.0》與《哥吉拉》截然不同。在《哥吉拉》中人們只能無能為力地消極被動任由哥吉拉=戰爭摧殘,但《哥吉拉-1.0》從宣傳標語就散發著積極的氣息,大聲訴說面對哥吉拉=戰爭就是要「去對抗!」。而對於哥吉拉=戰爭的「對抗」具體而言是採用什麼方式呢?不是去否定戰爭與軍事力本身,而是以戰爭與軍事力對抗被描寫為天災般的哥吉拉=戰爭--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言,戰爭從來就不是毫無預兆突然發生之事物,這種把戰爭視為毫無徵兆就突然發生的天災式的描寫是一種常見的欺瞞,而這種把戰爭視為天災的欺瞞對於「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是方便不過的事情。敷島與舊日本殘黨們使用光榮的日本軍兵器(電影中每個人看到完成的震電都激賞不已),在不受日本政府等外部干擾下,軍人們在完全自律=獲得100%的自主性下積極以軍事力與戰爭和哥吉拉=戰爭對抗,並且打倒了哥吉拉=戰爭。經過這場填補了因為「之前的敗戰」而產生巨大缺失感的「正義且勝利的戰爭」,敷島心中的戰爭終於完結了,未來與生命被守護了,被去勢的日本男兒終於拿回自己的陽具了。

同樣面對「哥吉拉=戰爭」,《哥吉拉-1.0》做出了與《哥吉拉》截然不同的選擇。或是該說,藉由時隔近70年再次面對「哥吉拉=戰爭」,《哥吉拉-1.0》「重寫」了我們(這裡的我們當然是「日本人」)面對「哥吉拉=戰爭」這個問題時該交出的答案。在與《哥吉拉》比較之下,可以說《哥吉拉-1.0》說的是面對「哥吉拉=戰爭」我們不該再採取70年前=《哥吉拉》的答案,而是要抬頭挺胸積極對抗,取回昔日日本男兒的光榮。要說《哥吉拉-1.0》「否定」了《哥吉拉》其實並不為過。

1954年的《哥吉拉》是日本戰後民主主義的重要象徵。「否定」了《哥吉拉》的《哥吉拉-1.0》其實也「否定」了《哥吉拉》所代表的戰後民主主義之中的價值,也就是被日本保守黨人稱之為「戰後體制」(戦後レジーム)的事物。因此,我認為《哥吉拉-1.0》和《正宗哥吉拉》一樣,雖然在手法都採用了現代的敘事方式,但故事的本質其實都不是「以現代技術回歸原點」,而是高歌「脫離戰後體制」(戦後レジームからの脱却)的新時代(然而這個「新時代」其實是回歸被「戰後」所否定的過往價值觀)的哥吉拉電影(參閱拙作「當哥吉拉開始高喊「脫離戰後體制」的時候:《正宗哥吉拉》觀後感與批評【上】」)。

當然,某方面而言,《哥吉拉-1.0》倒也不是完全否定了《哥吉拉》。至少在「犧牲者意識國族主義」(犠牲者意識ナショナリズム)上兩者有所交集。藉由將自身民族定位為(單純的)被害者、犧牲者,藉由共享創傷的歷史與身為犧牲者理應享有的正義來塑造想像的國族共同體。這種「犧牲者意識國族主義」在世界上並不罕見,而在戰後日本對於「那場戰爭」的諸多敘事中也不乏這種「犧牲者意識國族主義」式的敘事。《哥吉拉》和《哥吉拉-1.0》都是典型。兩者都強調許許多多的日本人在「那場戰爭」蒙受巨大的損害,但同時卻又對在「那場戰爭」中身為集團的日本人與身為國家的日本理應負起的戰爭責任隻字不提。《哥吉拉-1.0》中所談及的「戰爭」當然不是抽象化的戰爭。《哥吉拉-1.0》中的「戰爭」很明顯是15年戰爭以及這場戰爭的延續。當然不是說以「抽象化的戰爭」為素材主張正戰論(Just War Theory)就沒問題,只是以15年戰爭為素材主張正戰論時顯然並不是可以當作沒看見的問題。這和是不是小粉紅、歷史上的國仇家恨云云的無關(事實上小粉紅是正戰論與軍國主義的忠實擁護者,他們藉由「反法西斯聖戰」的說詞正當化了「反法西斯戰爭」中國家對於人民的權利剝奪以及國家以「反法西斯聖戰」為名所做的一切。他們只反敵國的軍國主義,並且合理化自國的軍國主義。這種「(只)反對(敵國的)軍國主義」當然沒有資格稱之為真正的「反軍國主義」),難不成日本那麼多要求自國好好省視先人的戰爭責任的知識人都是小粉紅嗎?當然不是嘛。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小粉紅和網路右翼好嗎。這個世界還有愛國主義以外的選擇。每次談到這個話題都要重複一樣的話實在有些令人煩躁,但如果不那麼做又會有腦袋中只有右翼世界觀的人來按「○○同路人」的大帽子阻礙一切細緻的討論的可能性,實在讓人不勝其擾。

言歸正傳。我要再次強調,《哥吉拉-1.0》對於戰前日本的批判其實只有「這個國家對於(自國國民的)人命實在太草率」而已,它並沒有更進一步去檢視15年戰爭的種種。而且,嚴格而言《哥吉拉-1.0》並沒有真正批判舊日本軍組織(電影中將戰後日本政府與戰前日本政府連接起來的處理方式會讓人覺得真正罪惡的是叫軍人去死的日本文官政府,舊日本軍軍人--甚至包含驅逐艦艦長這種等級的軍人--反而是純粹的被害者。這正是《哥吉拉-1.0》在處理舊日本軍上的一大弔詭之處),甚至可以說是藉由將舊日本海軍殘黨描寫為救國英雄的方式替舊日本軍的軍人送上讚歌。

許劍虹在「許劍虹觀點:《哥吉拉-1.0》在宣揚日本軍國主義嗎?」一文中認為《哥吉拉-1.0》本身和軍國主義無涉。當然,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叫「宣揚軍國主義」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但總體而言我對於許的「《哥吉拉-1.0》是以參加過二戰的日本軍人為主角,卻完全沒有宣揚軍國主義的問題,相反的還是給予了徹底的否定」看法抱持懷疑。當然,這裡存在立基點的不同。我身為承繼日本戰後憲法學文脈的憲法學徒,在思考方式上是偏向日本的戰後憲法學的。我們會更為根本地對於國家的軍事與戰爭權力抱持懷疑的立場,對於日本的戰爭責任的思考也不會局限於「只要罵罵戰前日本草菅自國人民」就好的程度。不然《安倍晉三×百田尚樹對談集》這種典型的「反戰敗」思考也是反戰巨作了。如果真如許所言「顯見《哥吉拉-1.0》的本質還是反戰的,無論是對日本挑起的戰爭,歐美挑起的戰爭還是中國挑起的戰爭,都一律持反對的態度」,那麼《哥吉拉-1.0》就不會將描寫舊日本軍殘黨以舊日本軍殘餘兵器對抗哥吉拉=戰爭的戰爭描寫為「努力生存下的正義之戰」了。

我在某個中文圈的怪獸電影社團上曾看到有人說許的文章「模糊《哥吉拉-1.0》中『為生存而抵抗』的人性描寫」。某方面而言,這種想法正是《哥吉拉-1.0》希望觀眾在看完電影後會有的想法。這種「為生存而抵抗」就是一種「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它把戰爭描寫為宛如天災般毫無與人類有關的前後因果關係就突然發生的災難,忽略了戰爭--而且還是「那場戰爭」--本身其實是人類無數的選擇與累積所產生的結果。在這種「哥吉拉=戰爭=天災」的欺瞞之下,人們不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場戰爭」、「這場戰爭真的是正義的嗎?」之類的問題,失去了思考「是否能在戰爭發生前就將其阻止」的可能性,直接就接受了「這是為了守護重要之人不得不挺身而戰的生存之戰!」的思考方式,而且這種「對抗戰爭活下去!」被規定為只能以保有與行使軍事力的方式為之,抹消了以「非戰」的方式對抗戰爭的可能性。毫無疑問,《哥吉拉-1.0》表面上看似個人主義的「為生存而抵抗」敘事其實發揮了正當化了所謂「自衛戰爭」與「為了自衛所需的最小限度實力保持」的國家主義機能。



回到本文最一開始提出的問題。面對「哥吉拉=戰爭」,到底該怎麼辦?1954年的《哥吉拉》與2023年的《哥吉拉-1.0》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面對「哥吉拉=戰爭」,對於毀滅性戰爭記憶猶新的時代所製作的《哥吉拉》中的人們只能消極被動地忍受這一切。70年後的《哥吉拉-1.0》,同樣面對「哥吉拉=戰爭」,則是說要積極以軍事力的方式反抗。當然,在《哥吉拉-1.0》「為生存而抵抗」的標語下被掩蓋掉的是這種以軍事力為前提的對於「哥吉拉=戰爭」的「反抗」其實並不是真正對於「戰爭」的反抗,反而是積極地成為「戰爭」的一部分。

同樣面對「哥吉拉=戰爭」,即使同樣地都在「犧牲者意識國族主義」下有意或無意地忘卻了15年戰爭是日本的侵略戰爭的事實,但70年前與70年後的「哥吉拉電影」仍然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而各自的解答,當然與各自的時代以及各自的製作者有所關聯。包含導演本多豬四郎在內,對於製作《哥吉拉》的人們與時代而言,以解放亞洲與自存自衛的聖戰為名開始卻以毀滅性的慘敗結束的戰爭仍然記憶猶新。這也是為什麼在《哥吉拉》中即使是飾演逃難民眾的臨時演員的演技都如此逼真的原因。他們剛經歷過國家宣稱是為了正義而發動最後卻給國民與家鄉帶來毀滅性打擊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當然熟知「戰爭」與「軍隊」到底是什麼,也會對於所謂的「正義的戰爭與軍隊」抱持懷疑,並且對於戰前日本所代表的一切抱持否定的態度。這是「戰敗國的戰爭觀」的呈現。或許有人會說這是一種虛無主義,但這毋寧說是以親身經驗體會到什麼那些氣志高昂的軍歌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在《哥吉拉-1.0》的電影冊子中,飾演水島四郎的山田裕貴說「水島是代表現今不知戰爭為何物的人們的角色」。但毋寧說,《哥吉拉-1.0》是在一個戰爭的記憶已經風化遠去的戰後日本才有可能誕生的故事。現在多數日本人早就把自衛隊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了。與國家軍事及戰爭權力鬥爭的防波堤早就從爭執自衛隊違憲後退到阻止海外派兵了。可是另一方面,日本社會仍然存在軍事敏感,對於與軍事色彩有關的一切事物有特別敏銳的觀察力與批判力。

一方面「戰敗國的戰爭觀」還沒有完全消失,然而另一方面多數人都沒有親身經歷過何為戰爭因而對於戰爭與軍隊產生各種參雜浪漫主義的想像。這樣的結果就是《哥吉拉-1.0》。一方面批判戰前日本草菅人命,但一方面卻又興奮地展示出一直以來深藏於腦海中的震電、雪風等日本軍兵器大戰哥吉拉的模擬作戰遊戲。一方面非難戰前日本政府草菅人命不該特攻,但一方面又把終於下定決心進行特攻的主角的覺悟視為美德。《哥吉拉-1.0》的故事表面上看似個人主義的敘事,但骨子裡卻又其實是傳統價值觀的回歸。種種對於戰爭與軍隊的曖昧與矛盾,或許正是因為《哥吉拉-1.0》是處在這個「戰後日本」逐漸消失轉向下一個新的「戰前日本」但「戰後日本」卻又還沒或說無法真正消失的這個現下的時代與人們所製作出來的故事。

再次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面對「哥吉拉=戰爭」,到底該如何交出答案?是該選擇《哥吉拉》中只能消極被動承受一切,還是像《哥吉拉-1.0》一樣在「為生存而抵抗」口號下積極成為戰爭的一部分?

可是,可能的選擇並不是只有這兩種而已。除了面對戰爭只有逆來順受的《哥吉拉》和在「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下積極成為戰爭一部分的《哥吉拉-1.0》,我們還有更多選擇。還有「積極以『非戰』對抗『戰爭』」的選擇。在此我姑且將第三條路稱之為《水星的魔女》的選擇。

身為在同時代面對「該如何面對『戰爭』?」這個問題的作品,《水星的魔女》與《哥吉拉-1.0》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對照。

在《哥吉拉-1.0》,主角(男)所犯下的「錯誤」是「不敢參加戰爭/拒絕參加戰爭」,而主角修正過往的錯誤向前踏出一步的方式是「積極參加戰爭」。敷島因為「不敢參加戰爭/拒絕參加戰爭」而罹患PTSD,敷島與其他舊日本海軍殘黨因為「在戰爭中表現不佳」而戰敗=心中未完的戰爭中失去了男性尊嚴。最後,敷島與舊軍殘黨們以赴死的決心,也就是比在「之前的戰爭」中更加投入與積極肯定戰爭與軍事力的方式取得了勝利。藉由這個因為比在「之前的戰爭」中的自己更加積極肯定戰爭與軍事力而取得的「戰勝」,敷島等日本男兒們重新取回了身為男人的尊嚴。《哥吉拉-1.0》表面看似「反戰」,但卻又肯定了被隱藏在「為生存而抵抗」的敘事下積極成為戰爭的一部分的論理。結果,《哥吉拉-1.0》還是重複了「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

然而在《水星的魔女》中卻徹底相反。主角(女)所犯下的「錯誤」是「積極參與戰爭」。蘇萊塔因為法律上可以成立正當防衛的事由而殺人=積極成為戰爭的一部分,然而米奧琳涅與《水星的魔女》,以及之後的蘇萊塔卻說這是「錯誤」的。蘇萊塔在第22集「交織而成的道路」中說「我也,犯下了錯誤。我在奎達工廠,殺了人。蘇菲桑的事情也是一樣......我一直告訴自己,這是為了保護大家所做的正確的事情」。蘇萊塔明確地認識到即使以「為生存而抵抗」、「為保護重要的人而戰」為論述,仍然改變不了自衛戰爭仍然是殺人=戰爭的事實。而如果殺人=戰爭是錯的,那自衛戰爭當然也是不正義的。貫穿《水星的魔女》整部作品的是「米奧琳涅的番茄=不容退讓的溫柔=女性性原理」和「男性性暴力」的對決,最後解決戰爭危機的也不是武力行使,而是「不容退讓的溫柔」的徹底(參閱拙作「魔女米奧琳涅:《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第23集「不容退讓的溫柔」初感」)。《水星的魔女》說,如果鋼彈真的要成為「希望之光=GUND-ARM」,就必須徹底和「身為兵器的鋼彈=GUNDAM」訣別。唯有徹底否定「身為兵器的鋼彈=GUNDAM」,「希望之光=GUND-ARM」才始有可能(參閱拙作「 "the Witch from Mercury":《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最終回觀後初感」)。如同米奧琳涅與蘇萊塔在最後徹底否定了男性性暴力原理為基礎的貝納里特集團和「身為兵器的鋼彈=GUNDAM」一般,《水星的魔女》說的是真正對抗戰爭與軍隊的方式不是以戰爭與軍事力回敬之,如此一來只是積極成為戰爭=殺人這個「罪的循環」的一部分而已。真正對抗「戰爭」的方式是要否定「戰爭」本身。

《哥吉拉-1.0》與《水星的魔女》形成了有趣的對照。以男性為敘事中心的《哥吉拉-1.0》透過「想像的戰勝」重塑了在「戰後體制」下被去勢日本男兒身為男人的EGO。表面反戰,但其實卻只是「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的再製。表面看似個人主義,但實則卻暗藏父權思想與國家主義的氣息。結果,《哥吉拉-1.0》終究只是在男性性的原理之中繞圈圈,無法突破男性性原理的思考方式。終歸《哥吉拉-1.0》所說的「反戰」只是變相積極成為戰爭的一部分。相較之下,以女性為敘事中心的《水星的魔女》突破了只以男性性原理思考無法克服的「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水星的魔女》的「反戰」是真正徹底地拒絕了戰爭=殺人的原理。唯有從根本原理上拒絕「戰爭」,才有辦法真正地「對抗戰爭」。

在「對抗戰爭」這個意義上,《水星的魔女》其實比《哥吉拉-1.0》更加貫徹了「生きて、抗え」。《哥吉拉-1.0》中的與「哥吉拉=戰爭」的對抗最後反而不是抵達「反對戰爭」而是「肯定(所謂正義的)戰爭」。藉由把「哥吉拉=戰爭」描繪為「天災」,《哥吉拉-1.0》模糊了「對抗戰爭」與「對抗敵軍」的本質上不同。兩者混同的結果,就是表面「反戰」但實則似乎只是「反戰敗」的《哥吉拉-1.0》。而《水星的魔女》卻很明確地表示了戰爭原自於男性性暴力的原理(參閱拙作「戰爭.資本.男性性所構築的世界:觀《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第15集」)。戰爭當然不是天災,而是人類在日常中不斷累積的結果。而且,如果要真的徹底消滅戰爭,就必須從原理上根本否定之。以戰爭對抗戰爭的結果只是讓戰爭的循環不斷擴大。就連終究還是肯定用壓倒性的武力阻止戰爭的《機動戰士鋼彈SEED》系列都明確認知到「戰爭」和「天災」是兩回事,但(不論是山崎貴有意或無意的結果)旨在描寫「戰爭」的《哥吉拉-1.0》對於「戰爭」的認識卻連最後還是回到「和平得靠我的槍比你更大隻」結論的《機動戰士鋼彈SEED》系列都不如。


前述的國族主義,可以說是從古至今在世界各地皆可見之以外國人恐懼症為基礎的所謂古典型的種族主義式的.排他主義式的國族主義吧。和這種國族主義有些不同的則是《夜鶯(ミッドナイトイーグル,2007年)》中最為顯著的新形態的國族主義。這種新型態的國族主義,具有以下特徵:沒有特別思想的「普通」人,為了家人或是戀人,又或是為了個人的自尊或成就感,輕易地就犧牲自己的生命,結論上有利於國家的利益。即使是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男人們的大和/YAMATO(男たちの大和/YAMATO,2005年)》、《我為你赴死(俺は、君のために死ににいく,2007年)》、《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山本五十六(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山本五十六,2011年)》,也以戰中國族主義的再構築的形式訴說了這種所謂非國族的國族主義。這種現代性國族主義最重要的特徵,正是前文再三強調過的的與新自由主義和消費主義等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緊密相關連。

--須藤遥子《自衛隊協力映画》(大月書店、2013年)296頁


在《哥吉拉-1.0》中「戰爭」被視為「天災」般的存在,作為集體的日本人以及作為實踐國家軍事行動的日本軍人在「之前的戰爭」中的戰爭責任在犧牲者一是國族主義下被無視。在這種欺瞞的「戰爭」描寫下,《哥吉拉-1.0》展現了一個表面看似是「敷島對哥吉拉」的個人主義式故事,但在這個個人主義的外觀之下,卻隱藏著「日本(男兒)對哥吉拉」的反個人主義思潮的暗浪。在「之前的戰爭」中因為「草菅人命的政府」以及自己「拒絕積極參與戰爭」而輸掉戰爭因此被「去勢」的日本男兒,即使事實上的戰爭已經結束了,但在這些失去男性尊嚴的日本男兒心中,這種被去勢的悔恨與遺憾持續存在。只要這種被去勢的悔恨沒有被填補,日本男兒「心中的戰爭」就無法結束。而與象徵「戰爭」的怪獸哥吉拉的「第二次戰爭」,提共了日本男兒「一雪前恥」敗部復活的機會。這一次,日本軍軍人可以完全只憑軍隊內部的原理而運作,不需受到有別於軍事合理性的原理的干涉。因為拒絕特攻而犯下錯誤的日本男兒敷島,這次終於有了足夠的覺悟願意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打倒「敵人」,而克服了心中的障礙與創傷,並且成為了真正的日本男兒。日本男兒透過戰勝哥吉拉這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想像中的戰勝」,滿足了被去勢的日本男兒能夠透過「改正錯誤後更加正確的戰爭」取回陽具的慾望。當然,這種想要戰勝的慾望是被「這是為了活向未來」、「為了守護國家」、「為了守護重要的人」、「為了守護平凡的幸福」的「大義」所包裝起來的。

雖然我個人評價而言《哥吉拉-1.0》作為電影的評價是「有趣但偏向普通」,但我這篇文章真正處理的並不是「《哥吉拉-1.0》好不好看」的問題,而是「《哥吉拉-1.0》如何看待戰爭與軍隊、如何看到15年戰爭與戰敗」的問題。我這篇文章關心的重點不是觀眾透過觀看《哥吉拉-1.0》是否得到了娛樂(即使答案是肯定的),而是要解析《哥吉拉-1.0》的敘事中的戰爭觀與軍隊觀。而我的答案就如同這篇文章至此為止的分析。《哥吉拉-1.0》看似否定了戰前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天皇制法西斯體制,但《哥吉拉-1.0》並沒有真的反對戰爭本身。《哥吉拉-1.0》以符合現代人價值觀的方式肯定了「戰後日本的戰爭與軍事力」,再生產了「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雖然我在「淺談「『反戰』還是『反戰敗』?」」一文中說過「反戰/反戰敗」是很粗糙的二分法,但至少就《哥吉拉-1.0》這個個案而言,稱其為「反戰敗」我認為並不為過。畢竟,嚴格而言《哥吉拉-1.0》並沒有真的從本質上質疑「戰前日本的正當性」,它只是說「指揮戰爭的日本政府實在太糟糕了」而已。而透過與哥吉拉=怪獸的「敗部復活戰」滿足了日本男兒「好想要打贏敵人」的慾望的《哥吉拉-1.0》恐怕想的正是典型的「反戰敗」思維,也就是「如果當年沒有軍上層部與政府的白痴作為,我們本來是可以打贏的。如果當年打贏就好了」。

當然,《哥吉拉-1.0》的「反戰敗」訊息並沒有那麼強烈,或是說(不論是有意識的行為還是無意識的結果)被「敷島個人的溫情故事」包裝得很好。山崎貴的《哥吉拉-1.0》並不像庵野秀明的《正宗哥吉拉》一樣那麼直接把國族主義與國家主義砸在觀眾身上,而是透過描寫敷島這個個人的苦惱與人生,從中連接到背後更廣大的「日本男兒的取回失去的榮耀」。像是山崎貴這種做法才是在這個新自由主義的時代更容易被世人接受的手法。

《哥吉拉-1.0》並不是真的「反戰」。它更接近「反戰敗」。但我並不是說不要去看山崎貴《哥吉拉-1.0》云云的。山崎貴作為能夠穩定產出具有讓東寶滿意的商業成績的電影導演,他的電影即使我認為是「普通」「沒什麼特別亮眼之處」當然也有一定的可觀賞性與具有一定的水準,總之並不會「難看」(雖然不是山崎貴原創的,但我個人認為一樣是半虛構歷史的山崎貴電影,《阿基米德大戰》比《哥吉拉-1.0》更加有意思)。

現在對於為什麼《哥吉拉-1.0》在日本以外的東亞各國都沒上映各種理由眾說紛紜,從目前情況來看,應該不只是單純的製作時程或是檔期的問題而已,恐怕真的是東寶考慮到這部電影的內容才做出不在15年戰爭時直接被大日本帝國侵略佔領(如果您要堅持主張太平洋戰爭是「從西洋帝國主義者手中解放亞洲」那我也沒辦法)的東亞地區進行電影院上映的判斷。批判一部電影的價值觀和是否認為這部電影沒有資格在電影院上映是兩回事。如果《哥吉拉-1.0》有機會在台灣上映,我還是覺得可以去電影院一看的。不過,看來至少之後還是很有機會上串流或發行影像光碟吧,雖然沒辦法在電影院欣賞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可惜(我個人是認為還好,不過在大螢幕上看和在自己家裡用電視看終究是不一樣的),但終究不是永遠沒機會一睹這部在日本和北美被捧上天的哥吉拉系列最新力作的風采。只是,欣賞一部電影不代表要肯定它的所有內容。尤其《哥吉拉-1.0》是刻意在與15年戰爭有緊密關係的情況下處理「該如何面對哥吉拉=戰爭」此一問題的作品,當然沒辦法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方式帶過去。

去檢視甚至批判《哥吉拉-1.0》中的戰爭觀與軍隊觀這個行動和行動者自己所被歸屬的國家是否是前日本殖民地或是曾被日本侵略無關,而是作為一名跳脫自己所屬的國家民族以個人之姿公共地使用理性的世界市民(コスモポリタン、Cosmopolitan)該有的態度。

畢竟,這才是在或是悲壯或是正義凜然的「自衛戰爭的意識形態」下被隱瞞的自衛戰爭的真相。





※其他《哥吉拉-1.0》影評與筆者其他相關文章






內容總結
哥吉拉-1.0
3
/5
avatar-img
25會員
27內容數
ACG與電影的相關評論與心得。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目前熱烈關注《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akomiz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有院線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的部分情節劇情透露。
5/5美國內戰
※本文有《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第21集「做目前力所能及之事」的劇情透露。 「我做不到。我再也不要,犧牲任何人了。」(米奧琳涅.連布蘭)
「我並不認為自己能夠理解您們地球住民的憤怒。對於經濟壁壘也是如此。即使如此,我仍然希望對話!」--米奧琳涅.連布蘭《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第19集「並非最好的辦法」
「我會在這場交涉中展現出來給世界看。我和GUND-ARM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從今以後的貝納里特集團,不是戰鬥,而是拯救生命。」米奧琳涅.連布蘭
【2023年5月3日憲法紀念日】在憲法紀念日「邂逅」銀河英雄傳說 Die Neue These
※本文有院線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的部分情節劇情透露。
5/5美國內戰
※本文有《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第21集「做目前力所能及之事」的劇情透露。 「我做不到。我再也不要,犧牲任何人了。」(米奧琳涅.連布蘭)
「我並不認為自己能夠理解您們地球住民的憤怒。對於經濟壁壘也是如此。即使如此,我仍然希望對話!」--米奧琳涅.連布蘭《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第19集「並非最好的辦法」
「我會在這場交涉中展現出來給世界看。我和GUND-ARM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從今以後的貝納里特集團,不是戰鬥,而是拯救生命。」米奧琳涅.連布蘭
【2023年5月3日憲法紀念日】在憲法紀念日「邂逅」銀河英雄傳說 Die Neue These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海灘男孩》心得感想:岡田惠和的新作《再見的延續》剛播出不久,他的90年代經典作品《海灘男孩》也登上了Netflix,看著方形的「電視畫面」,以及90年代氛圍的畫質、色調,有種考古的感覺。1997年的我才剛滿一週歲又幾天,完全看不懂在演什麼哈,但現在28歲作為小社畜的我,完全能懂這部作品好看的地方。
本文介紹中山美穗八部她主演的電視劇、五部電影、及七首經典歌曲。中山美穗1970年出生於東京,1985年高一時在原宿被星探發掘後以偶像身份出道,一路從廣告與雜誌模特兒闖蕩到影歌雙棲,被稱為日本「四大偶像天后」,因為美麗的外表也多次當選「最美麗的偶像」,是日本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影兩棲藝人之一。
螞蟻人來介紹由 JA 全農推出的 Nippon-yell 系列水果軟糖,以日本 47 都道府縣特產水果作為主軸,實際開箱品評其中的 30 種口味,讓大家在選購的時候可以參考參考,快來透過軟糖體驗日本水果的魅力吧。
  駄菓子(だがし)約在江戶時代左右出現,相比當時使用進口砂糖製作、常出現在宴席、供品、禮品的上菓子 (じょうがし),用日本產的便宜黑糖或水果增添甜味的菓子則稱為雜菓子(ざがし),雜菓子的原料取得相對簡單,作為庶民的零食也較便宜。當時用一文錢也買得起雜菓子,所以雜菓子也稱一文菓子(いちもんがし)。
佐皓工作能力很好,加入公司是第十個年頭,現在已是中階主管,而他的興趣是看盤,資歷已經快二十年,真的是老手。 「漲多就是最大的利空」、「不可能每天上漲」、「你知道台股有個天險嗎?日本股市碰過,經濟泡沫時代見高點,現在進場的都是韭菜」,佐皓像是開啟開關,一口氣吐出一連串的句子,還帶點憤憤不平的情緒。
6月11日,No. 162,#一圖勝千言:#神奈川沖浪裏 致敬台日友好
《海灘男孩》心得感想:岡田惠和的新作《再見的延續》剛播出不久,他的90年代經典作品《海灘男孩》也登上了Netflix,看著方形的「電視畫面」,以及90年代氛圍的畫質、色調,有種考古的感覺。1997年的我才剛滿一週歲又幾天,完全看不懂在演什麼哈,但現在28歲作為小社畜的我,完全能懂這部作品好看的地方。
本文介紹中山美穗八部她主演的電視劇、五部電影、及七首經典歌曲。中山美穗1970年出生於東京,1985年高一時在原宿被星探發掘後以偶像身份出道,一路從廣告與雜誌模特兒闖蕩到影歌雙棲,被稱為日本「四大偶像天后」,因為美麗的外表也多次當選「最美麗的偶像」,是日本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影兩棲藝人之一。
螞蟻人來介紹由 JA 全農推出的 Nippon-yell 系列水果軟糖,以日本 47 都道府縣特產水果作為主軸,實際開箱品評其中的 30 種口味,讓大家在選購的時候可以參考參考,快來透過軟糖體驗日本水果的魅力吧。
  駄菓子(だがし)約在江戶時代左右出現,相比當時使用進口砂糖製作、常出現在宴席、供品、禮品的上菓子 (じょうがし),用日本產的便宜黑糖或水果增添甜味的菓子則稱為雜菓子(ざがし),雜菓子的原料取得相對簡單,作為庶民的零食也較便宜。當時用一文錢也買得起雜菓子,所以雜菓子也稱一文菓子(いちもんがし)。
佐皓工作能力很好,加入公司是第十個年頭,現在已是中階主管,而他的興趣是看盤,資歷已經快二十年,真的是老手。 「漲多就是最大的利空」、「不可能每天上漲」、「你知道台股有個天險嗎?日本股市碰過,經濟泡沫時代見高點,現在進場的都是韭菜」,佐皓像是開啟開關,一口氣吐出一連串的句子,還帶點憤憤不平的情緒。
6月11日,No. 162,#一圖勝千言:#神奈川沖浪裏 致敬台日友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雖名為咖啡館,其實是以提供調酒為主。菜單上也有無酒精飲料。我們點了「紫色泡泡」和「戀夏」,白話來說就是蔓越莓牛奶和蘋果萊姆綠茶。原本沒有特別喜愛蔓越莓,但這杯特調味道相當清爽,牛奶和泡泡使得整體口感滑順,會一口氣想喝完。
Thumbnail
2021年3月份怪獸迷最期待的電影:《哥吉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終於上映啦! 這場世紀超級擂台賽,不管你挺那一邊,建議人類還是能閃得遠就多遠,乖乖看戲免得被波及。哈哈~大螢幕看起來真的超~過癮的!!
Thumbnail
與朋友在影院一起欣賞完《哥吉拉VS金剛》。先一句話總結:“太爽啦!!!”。這一部比起前作都更加符合觀眾胃口:文戲減少了,打鬥場面變明亮了,打鬥方式變流暢了… 傳奇影業的走向必定是...
Thumbnail
前言 這部電影是延續前幾部的怪獸宇宙,但是劇情上並沒有什麼延續,沒看前面也完全不影響觀看。基本上可以當作新電影去看,即使只是知道金剛、哥吉拉也行。 (真要說的話,可能要說是《金剛:骷髏島》的續集更合適。)
Thumbnail
如果想要看到怪獸打架、看到超乎想像的世界觀設定、看到跳脫現實的劇情發展,《哥吉拉大戰金剛》絕對是部能夠提供你下班下課紓壓,值回票價、CP值超高的娛樂電影;它的場面規模和怪獸打鬥、視覺特效絕不亞於同屬「怪獸宇宙」的前三部作品。至於劇情的話嘛... 拜託... 誰管人類那麼多?
Thumbnail
  Neflix原創動畫,首頁推薦說97%適合我?!自覺已經很習慣串流媒體自以為是的推薦,所以這個『哥吉拉』龐大地擋在我的螢幕上半部很多天後我依然無視它......直到我實在嫌它太礙眼了,想說如果我點過之後系統是否會改推薦我別部影片(事實證明並不會)
Thumbnail
隨著《哥吉拉 II 怪獸之王》上映,拉頓、摩斯拉、王者基多拉這些令怪獸迷沸騰但未必都為大眾熟知的名字,終於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一口氣響遍全台。牠們的名氣是從何而來?牠們在東寶怪獸電影的歷史中又各有什麼意義?在牠們準備橫掃全台甚至全球的此時,或許正是個不錯的時機,可以來多談談牠們各自精彩的過往。
Thumbnail
自從日本上映後就令怪獸迷望穿秋水的哥吉拉動畫電影《哥吉拉:怪獸惑星》,終於在兩個月後的1月17日,透過 Netflix 一口氣在世界各地同步播出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雖名為咖啡館,其實是以提供調酒為主。菜單上也有無酒精飲料。我們點了「紫色泡泡」和「戀夏」,白話來說就是蔓越莓牛奶和蘋果萊姆綠茶。原本沒有特別喜愛蔓越莓,但這杯特調味道相當清爽,牛奶和泡泡使得整體口感滑順,會一口氣想喝完。
Thumbnail
2021年3月份怪獸迷最期待的電影:《哥吉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終於上映啦! 這場世紀超級擂台賽,不管你挺那一邊,建議人類還是能閃得遠就多遠,乖乖看戲免得被波及。哈哈~大螢幕看起來真的超~過癮的!!
Thumbnail
與朋友在影院一起欣賞完《哥吉拉VS金剛》。先一句話總結:“太爽啦!!!”。這一部比起前作都更加符合觀眾胃口:文戲減少了,打鬥場面變明亮了,打鬥方式變流暢了… 傳奇影業的走向必定是...
Thumbnail
前言 這部電影是延續前幾部的怪獸宇宙,但是劇情上並沒有什麼延續,沒看前面也完全不影響觀看。基本上可以當作新電影去看,即使只是知道金剛、哥吉拉也行。 (真要說的話,可能要說是《金剛:骷髏島》的續集更合適。)
Thumbnail
如果想要看到怪獸打架、看到超乎想像的世界觀設定、看到跳脫現實的劇情發展,《哥吉拉大戰金剛》絕對是部能夠提供你下班下課紓壓,值回票價、CP值超高的娛樂電影;它的場面規模和怪獸打鬥、視覺特效絕不亞於同屬「怪獸宇宙」的前三部作品。至於劇情的話嘛... 拜託... 誰管人類那麼多?
Thumbnail
  Neflix原創動畫,首頁推薦說97%適合我?!自覺已經很習慣串流媒體自以為是的推薦,所以這個『哥吉拉』龐大地擋在我的螢幕上半部很多天後我依然無視它......直到我實在嫌它太礙眼了,想說如果我點過之後系統是否會改推薦我別部影片(事實證明並不會)
Thumbnail
隨著《哥吉拉 II 怪獸之王》上映,拉頓、摩斯拉、王者基多拉這些令怪獸迷沸騰但未必都為大眾熟知的名字,終於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一口氣響遍全台。牠們的名氣是從何而來?牠們在東寶怪獸電影的歷史中又各有什麼意義?在牠們準備橫掃全台甚至全球的此時,或許正是個不錯的時機,可以來多談談牠們各自精彩的過往。
Thumbnail
自從日本上映後就令怪獸迷望穿秋水的哥吉拉動畫電影《哥吉拉:怪獸惑星》,終於在兩個月後的1月17日,透過 Netflix 一口氣在世界各地同步播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