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計劃在這個系列分享一些關於投資的思考,一些變中的不變,一些底層邏輯,一些可以穿越時空的通則。
當時懷孕30周,本來只是想累積一些作品,保持金融市場的熟悉度,讓我回到職場時,有些東西拿的出手。
但寫著寫著,慢慢寫出心得,寫出一個小事業。
在煩躁疲勞的育兒日常裡,寫作和分享成為黑暗裡的一道曙光。
雖然不想要把育兒講的這麼可怕,但天天反覆做一樣的事情,哄睡、餵奶、換尿布...而且長期無法睡好,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不知道除了育兒,自己的未來是什麼,那樣的心情確實會感覺像掉到一個黑暗的深淵。
寫作,讓我的思緒從混濁變清澈。
分享,讓我感覺到自我價值。
得到讀著的正面回饋,也帶給我成就感。
2016年,我當時在香港中文大學就讀。每一位同學都非常積極,感覺入學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畢業時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賺很多錢。尤其是商學院的同學。大一暑假參加志工或社團活動,大二暑假參加大銀行的Trainee program,大三暑假目標進入頂級投行的正式暑假實習,目標是為了拿到return offer,一畢業就可以進去大銀行。
可能香港的社會氛圍就是這樣吧。地狹人稠,資源有限。但每年仍有源源不絕的人湧入香港。從中國內地搬到香港的人,分搶住宅、社會、醫療資源。從全世界來的精英,分搶生意與工作機會。如果你不停止不前,不往前走,不往上爬,下一秒你就會別人踩著往上爬。
我也常感覺到很窒息。想喘口氣,休息一下,都覺得很罪惡。那是一個無法開窗,抬起頭看不太到藍天的狹小都市。可是它帶給大家極大的金錢誘惑,讓人像機器一樣賣命賣肝,拼命工作。
當時的香港金融非常的欣欣向榮,走在中環,隨便一個招牌掉下來,都能打中一間金融機構的副總裁 (vice president)。現在香港金融早已經不一樣了。現在可能只有債務重組業務才有做不完的生意。
當時在大學時,有些人因為沒有拿到return offer,所以就延畢,順便去海外交換,反正就是為了再試一次,再競爭一次。但競爭真的非常激烈。
我當時進入了Morgan Stanley Equity Research Summer Program的面試(第三輪的樣子)。後來失敗了。
我超級沮喪,但還是得想辦法抓個浮木。我去了另一家銀行,做一個中台的實習工作,半年全職的program。我很不喜歡那個工作。但幸好時間很多,我沒事做的時候,就看看CFA考試,想說先考起來好了。船到橋頭自然直,想幹嘛之後再慢慢探索。
在準備考試的過程,我發現有個章節特別吸引我,就是equity reseach。股票研究。於是我決定下一份實習要做一個跟股票研究相關的實習,去體驗一下。
2017年2月17日,我當時大學四年級下學期,很幸運的,我找到了一份中資資產管理公司的海外研究部實習,類似台灣的投信。開啟了我的投資生涯。
我有時會在Threads上面分享一下投資思考,我決定之後也會分享到這來。
我希望把十年的投資思考沉澱下來,並集結成冊。我計劃在2027年2月27日出版一本書,書名就叫做【投資思考練習】。這會是一本與時事未必有關,過了幾年都還是很有價值的書。我想寫的這些內容,希望能在不同的時空、產業與情境下提供給讀者一些思考的指引。
這系列專題將設為免費,歡迎讀者追蹤我,加入我的沙龍會員,和我一起進行這一系列的投資思考練習。也歡迎留言討論,分享你的觀察,和我一起寫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