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衛福部立基隆醫院26日指出,幼童語言發展遲緩,影響未來人格發展,家長如發現幼童有語言障礙,即應儘快治療。
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表示,俗云「3歲定80,6歲定終生」。6歲之前確實為孩子早療的黃金期,絕非空穴來風的口號。以神經醫學來說,0至3歲幼兒的神經連結非常快速,此一時期,可以發現孩子在溝通互動上,能迅速學會不同新技能,尤其在1歲半至2歲之間,孩子的口語表達經歷「詞彙爆炸期」,從單詞期,例如:媽媽、吃,進展至雙詞組,例如:媽媽、抱,吃、餅餅,發展至3歲時成為短句子,例如:媽媽有抱我,我要吃餅餅。
李治療師說,初期語言的發展有性別差異,女童在連結認知、情緒、感受和語言符號的表達,發展相較於男童來得快,不過此現象在2歲以上的幼童逐漸消彌,取而代之是環境因素的影響,介入孩子的各項發展。3至6歲孩童的腦神經,則是修剪和髓鞘化神經連結的階段,將沒用到的神經連結代謝,保留重要的神經連結並藉由髓鞘化,提升連結的效能,如此反應在兒童的學習表現即是「過目不忘、舉一反三」。
李穎安並且表示,孩子於2歲階段,仍未出現雙詞組,即是發展遲緩警訊之一;若伴隨孩子缺乏眼神接觸,指令理解不佳,以及未出現以溝通手勢代償口語等表達困難時,這時就非常需要早療來介入了。在6歲前,兒童每年的語言發展與成長都有重要里程碑,包括:3歲會說短句子,常問「為什麼」,說話清晰度達75%;4歲會使用「因為、但是」的句子來解釋事件,說話清晰度達98%;5歲以上則會敘述事件、小故事,至6歲敘述的內容會更加完整。
李穎安強調,孩子若在任何一階段的語言發展落後,請家長、老師一同把握神經可塑性高的期間,參與早療,改善語言溝通能力;讓孩子在團體生活中,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上,可減少障礙、發揮潛能,增加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