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史中,除了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擁有另一雙讓我們惋惜的耳朵。然而,比起畫家如何失去聽覺,失去聽覺的音樂家無疑擁有著本質上的悲劇。失去耳朵,是否讓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完成繪畫藝術的追求,我們不可得知;但失去耳朵,確實成就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走向樂聖之為樂聖的命運。臺灣現代詩人阿布〈貝多芬〉正藉音樂家之名以為小品詩作,賦詠音樂家悲劇的時刻,讓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音樂的命運,成為視覺意象的文字可見。
阿布〈貝多芬〉:
我已經聽不到了,但感覺得到
昨天夜裡
雨打在玻璃上
一群透明而跳耀的附點
八分音符
窗外零碎的切分音
斷開夜的平均律
麻雀們告訴我
星星消失得比清晨早
這些我都知道
如果此刻有低音大提琴會更好
第一道陽光就要穿透雲層
遠處
教堂的鐘聲即將敲響
所有的噪音都消失以後
才能聽到
神最壯闊的交響樂
只在失去聲音的耳朵裡
響起
相對於藝術創作者,作曲家最直接可見的音樂形式,乃在樂譜。同是在桌案振筆疾書,詩人為世界得到文字,作曲家為世界得到音符。詩作文字固然需要閱讀得其意義,但音符組織形之的旋律節奏,無疑更需要聽覺轉譯,甚至得之的意義,比文字更具氛圍感,甚難明確訓詁。而如此之音樂,其寫作之溯源則終究於作曲家筆下的音符,阿布〈貝多芬〉之起始,亦在於此。
可以想見,詩人在詩行中以文字寫下音符之名,正在以樂理體系,為詩行之世界得之以音樂,如此順理成章,更何況此詩之詩題,明確將賦詠對象指向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使得詩更得之以樂章。樂符在詩之首段即有視覺之作用,「雨打在玻璃上/一群透明而跳耀的附點/八分音符」——雨點在玻璃上流了下來,「附點/八分音符」之「」的帶鬚、帶點視覺形象,彷似雨滴之滑動跳躍,與玻璃相應如晶瑩的精靈。但這雨滴的樂符形象譬喻,卻是以全詩開頭「我已經聽不到了,但感覺得到」所引領,於是我們知道這「附點/八分音符」,對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而言,是如何失去了物理上的聲響,這已然,或者不過只是樂符的屍身。
失去物理聲響的樂符,以視覺形式不死,或者如行屍,這是長夜漫漫,百無聊賴,雖生猶死的悲劇。第二段「窗外零碎的切分音」,另一個可能的雨水滴點,以其將涸的零碎,切斷了那帶著百無聊賴延續感的夜。一切以平均律試圖協調的事物,終將結束,夜裡麻雀們試圖告知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但對於首段詩行的記憶,讓我們知道,聽不到的音樂家早就以感覺明瞭。
詩人在第三段調動了「低音大提琴」,讓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得以改變所身處的音景。陽光與將伴隨教堂鐘響,除了隱喻天際與天堂的,更也反襯了「低音大提琴」的低,這創造出的低音與高處,正拉展了情感的幅度。特別是,比起高昂、我們所嚮往的天堂,如何探索低音的深沉,更是層次之所在。這讓我們想起真實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進入《命運》、《田園》交響曲的音樂高峰前,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已發現自己有聽覺問題,自述時常在耳朵中聽聞低鳴和呼嘯。隨著逐漸聽不見的病史,他的耳朵越來越靠近自己的鋼琴——在譜曲創作時,他不斷將自己的耳朵貼近鋼琴,去捕捉聲音,甚至是聲響。
低音的深沉,不是陷落,在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在小溪邊」手稿中,作曲家自書「河愈大,調愈沉」,低音提供了寬闊而穩定流逝的河面。當然,也不僅止如此,作曲家還在手稿樂譜上標示,長笛代表夜鶯,雙簧管代表鵪鶉,單簧管代表布穀鳥。生命是一陣有情的聲響,在交響樂團中容作曲家列隊。因此對於詩人所謂「所有的噪音都消失以後」,也或許可以如此詮釋,對聽覺喪失的音樂家來說,所有能聽見的聲響,都是有情的珍惜,都能在失去聲音的耳朵中編織成「神最壯闊的交響樂」。
阿布〈貝多芬〉詩行最終而獨立的「響起」,對應著全詩開頭的「我已經聽不到了,但感覺得到」,正在指陳聲音聽覺,不只在物理聲響層次,在我們人類獨有的知覺中,更可於心神中自行點燃、迴響,以致於編排創造。誠如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曾自陳,他並不恐懼自己聽不見,他恐懼的是,當別人知道他聽不見時,會誤以為他在音樂創造上已無法作為。
掌握耳朵能聽到的聲音,創發心中無盡的樂念,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以其音樂實驗精神,從短小音樂動機出發,綿密建構英雄交響的長矛,向不朽宣戰。不是英雄需要耳朵聽見世界,而是世界需要傾耳傾聽英雄的胸懷。但也或者可以假想,若非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有此聽覺喪失的際遇,且有其如此扼住命運咽喉的英雄性格,在那對聽覺珍惜與不可聽聞的抵抗交相混雜中,音樂家才成就了將來的《命運》、《田園》,並在時光百年後,於臺灣現代詩人阿布筆下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