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西尼

含有「羅西尼」共 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羅西尼嫩牛肉片
Thumbnail
黃璧怡-avatar-img
2025/03/15
向日葵大叔-avatar-img
1
題目明明是古典音樂,為何簡介卻說牛肉麵呢?讀完才知道是這個意思,向日葵大叔好幽默喔😄
向日葵大叔-avatar-img
1
向日葵大叔-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5
1
黃璧怡 :)
1
本文將解釋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的內涵與差異,接著介紹古典樂的派別與時期,瞭解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當時的代表作曲家,並賞析:韋瓦第、巴哈、海頓、貝多芬、聖桑、布拉姆斯、舒曼、羅西尼、夏布里耶、佛漢·威廉斯、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作品,讓我們在聽古典樂時,可以更清楚的知曉樂曲當時創作的時代背景及曲式意涵。
Thumbnail
希浠|YH.CC-avatar-img
2024/09/11
5
閱讀這篇好順暢沒太多繁雜需刻意記憶的術語,再次複習不知讀了幾回的樂派又更清晰了,謝謝馬克先生導聆分享!翻看舊時聽課筆記"浪漫時期"裡記下這句「把我的故事告訴人家還有錢賺」覺得有趣,說理性時期音樂家自己的感覺不重要,演奏者地位沒像貝多芬之後那樣受聆聽者敬重,可想見"海頓爸爸"偶爾得來一首"驚愕"整整聽歌的人^^。 在見怪不怪的現代聽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際",想像百年前觀眾無法接受期望中的完美被破壞的內心躁動...。閱聽時,想起現代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 1940-2009)的作品"春之際"(Le Sacre du printemps, 1975),除了在舞蹈動作上改革,祭祀內容提供觀者對文明發展的反思,也為慣於日常的我們帶來新思考,如YT影片中說藝術作品本身好壞可能不是最重要,而是內容引起的思考與反思。原來在1913年那場舞劇後衍生400多個版本的"春之際"舞作,這樣破格的音樂,敢於挑戰與實踐的創新精神,為許多編舞家帶來了靈感,也真是音樂的魔力~🌟! 編舞家的試金石《春之祭》|https://youtu.be/hhG_otAJX-4?si=H4N63YAqlYbW0WBj|(9:30)Pina Bausch版
5
YH.CC 感謝您的閱讀,基礎篇寫完後,接著我就會從巴洛克開始,往下一一介紹各個樂派的時代背景、樂曲特色及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預計至少可以寫個40篇,希望可以讓大家對古典樂會更有感覺,也藉此機會我可以重新再看一次這兩本書,並把多首經典樂曲多聽幾遍,雖然在方格子寫這些文章是「把古典樂的故事告訴人家但沒有錢賺😁」,但寫下這些心得,也算是讓自己經歷了一趟精彩的古典音樂之旅! 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在我30幾年前聽的時候,就覺得現代樂派之於古典或浪漫樂派,就像是重金屬樂之於搖滾樂,同出一門但又開創出新的風格,由於我是按照書裡的順序聽下來的,所以是先從"巴洛克到古典"、"浪漫樂派"、"國民樂派"、"歌劇、歌曲、華爾滋"依序看和聽(也買了不少錄音帶),最後才看(聽)這本"現代樂派",那時候聽了他的三大芭蕾舞劇的樂曲"火鳥"、"春之祭"、"彼得洛希卡"後雖然沒有像當時的觀眾躁動(因為當時沒有網路根本也看不到舞蹈),但也確實讓我發自內心的佩服。其實古典樂從德布西(國民樂派)開始已經漸漸有現代樂派的雛型了,您若聽"牧神的午後"就會有這種感覺,在現代樂派裡,樂器本身(尤其是敲擊樂器)已經不只是優美旋律的發聲器而已,也可以從過去的描寫實物、實體、文學,變成讓人體會到色彩、想像、心情(像聽"春之祭"的音樂還可以讓人暴躁,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算是蠻成功的),所以德布西在聽了"火鳥"後大大讚美,兩人之後也成為好友(2人相差20歲),成為音樂界惺惺相惜的代表(因為當時還是有很多音樂家一直對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作出嚴厲的批評)。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序曲後來成為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也是"春之祭"的編舞)所編排的芭蕾舞劇《牧神午後》,也成為後來江賢二創作的藝術作品,藝術有時候在某個連動下就會有新火花產生🎉真有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AYCubihl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M3Gz_Cotq0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97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AutuGM47c
1
「聲樂」是不管有沒有樂器伴奏,只要是由人聲為主的音樂形式即可稱之。本文將介紹:聲樂的演出形式(獨唱、重唱、齊唱、合唱)、歌曲的種類(宗教典禮歌曲、劇性歌曲、文學性歌曲)、歌劇中所使用的歌唱形式、歌劇「魔笛」、「杜蘭朵」、「阿伊達」段落導聽、及其他多首歌曲、樂曲的欣賞。
Thumbnail
希浠|YH.CC-avatar-img
2024/08/23
4
從A cappella揭開人聲序幕,沒想到在不同聲樂形式上加旋律,有這麼豐富多元的變化!一邊聽馬克先生挑選的歌曲也一邊回顧以前的音樂筆記,看影片又加深印象真好。聽"伊是咱的寶貝"將成人搭配兒童合音符合歌曲意境相當動聽暖心;救贖四重唱裡那位低音先生似乎有橡皮筋彈性歌喉以1抵3好穩妥有說服力;原來時常在電影裡聽到的這首是卡爾奧福的布蘭詩歌,每回聽還是震攝人心;又野玫瑰、魔笛夜后的詠嘆調、杜蘭朵公主徹夜未眠(好多好聽版本),真是一聽再聽不膩的經典!這回在尼伯龍根人的指環-女武神的騎行歌曲中聽華格納開創"樂劇"的精彩,與舒伯特旋律優美的聯篇歌曲,也找出這首耳熟能詳好聽的巴哈清唱劇;再聽"B小調彌撒曲"聲線旋律飽滿,對照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真有感覺來到巴洛克音樂的華麗尾聲,回聽又會聽出更多層次,歌聲真美(這回首選^^)。 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from Cantata BWV 147 https://youtu.be/giTy0p3C6DE?si=cQ3p-P2rMMfBgZf4
4
YH.CC 這篇文章本來覺得比較難寫得讓人簡單易懂,畢竟歌劇及歌曲大多數人都聽不懂義大利文或德文歌詞(包括我自己),要直接由聽旋律就能感動,那就得要精挑細選出較能讓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才行(話說我在找牧歌的MV歌曲時,也聽到"度辜"快睡著了,因為聽牧歌就是在聽人吟唱詩歌,不懂歌詞很容易就會睡著😴),不過後來我找出來的這些"範例歌曲"應該都是比較常聽到的,而且自己寫的時候有順便複習了這些歌曲的內容和由來,所以我寫完再重聽文章裡的歌曲時也覺得真的都很好聽,其實若知道歌詞內容和意義時,聽起來也就不會太難懂了😊 "伊是咱的寶貝"最早是陳明章為了勵馨基金會而創作的,所以歌詞寫得也很符合勵馨基金會的主旨與本意,之後因為"228牽手護台灣"活動(我當時也有在台北牽手...)而被人誤會是某前任總統的競選歌曲,其實有點可惜,很喜歡這首歌原曲一開始的鋼琴伴奏,之後就接著是兒童的合唱,純淨又自然,雖然歌詞字數不多,但充滿父母及社會的關愛,真是令人感動的一首歌。 一蕊花 生落地 爸爸媽媽疼尚多 風若吹 要蓋被 不倘乎伊墬落黑暗地 未開的花 需要你我的關心 乎伊一片生長的土地 手牽手 心連心 咱站作伙 伊是咱的寶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_s9_u_V7E 巴哈這部清唱套曲,編號147(BWV 147)是由10首樂曲組成,其中以您列出的這首(第10首)〈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最廣為人知(我有找到古典吉他和鋼琴版的也很好聽),不過後來我還是選布蘭詩歌裡的"哦 命運",因為感覺這首應該更廣為人知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rCa6GXzr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4rYMn64T4
1
身為一個音樂史文盲,講得出來的音樂界名人,大概只有貝多芬、巴哈、莫札特、韓德爾、頂多再加上小約翰史特勞斯和李斯特。因此,面對我們家熱愛古典音樂的先生,滔滔不絕的講述古典樂史和音樂故事時,我往往有嚴重的名字盲症,永遠記不起來他講得誰是誰!
Thumbnail
麋鹿林-avatar-img
2024/08/02
2
我喜歡吃牛排帶點肥油,因為煎起來特別香啊!
2
九日-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02
1
麋鹿林 真的,少油的菲力就是不能缺鵝肝幫襯啊!
1
早早退休的歌劇大亨羅西尼,身兼美食家的音樂饗宴~ 羅西尼的歌劇廣為膾炙人口,同時他也是個熱愛享受美食的音樂家,牛排疊上鵝肝展現豐富油脂融化於嘴的飽富口感即是他的經典之作-羅西尼牛排~ 而熱愛美食的他,也寫了不少有趣可愛的小曲來對眾多食物致敬~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他所寫的開胃菜鋼琴曲~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有不想起床的經驗,因此起床曲的設定就相當重要~好的起床曲帶你歡欣地揭開一天的序幕~ 而因為各式原因,曾被設定為起床曲/鈴聲的曲子特多~但為了不與後面的曲單重複,介紹一首頗趣味會讓人振奮的歌劇序曲,就是早早退休享受人生的多產歌劇曲作家及美食家羅西尼,他所創作的歌劇鵲賊的序曲。
Thumbnail
這是一個瓦力和讀者互動的小遊戲。 當時在粉專開了一篇以「唱片通訊計畫」為主題的故事接龍。 原本以為應該沒人讀者和瓦力一起完成這個突發奇想的寫作,畢竟沒稿酬,寫字這件事又很累人嘛。沒想到真的有讀者幫忙一起接龍完成。或許有些讀起來沒那麼流暢的地方,但這一點都沒有關係!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