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焦慮新解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焦慮新解: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文獻筆記

PartⅠ 不只是胡思亂想而已

01 焦慮的年代

區別「真焦慮」和「假焦慮」。這不是一種診斷,而是一種我發現的解釋,而這種解釋幫助我的病患鎖定了其不安的根源,並更快速地確認為了變得更安心舒適、幸福快樂所需採取的步驟。

假焦慮是身體在傳達生理失衡的訊息,通常是透過壓力反應來傳達,而真焦慮則是身體在傳達關於我們生活的重要訊息。

「假焦慮」這個詞彙,並不是要否定這些情緒體驗的真實性。我之所以覺得必須要把這些狀態判別為假的,理由在於,這樣能讓我們看到一條清楚而直接的出路。這種類型的焦慮,不是在告訴你有關更深層自我的有意義資訊,它提供的其實是關於身體更基本的資訊。當我們認知到自己正在經歷由生理壓力反應引發的焦慮時,就能透過改變飲食、多曬太陽或增加睡眠等方式,從身體的層面來解決該問題。換句話說,假焦慮很常見,儘管會造成巨大痛苦,但大多是可避免的。

一旦能鎖定並消除這種引發痛苦的生理根源,我們就能夠更直接地處理因偏離重要的目的感及意義感,所導致的更深層焦慮(也就是真正的焦慮)。基本上,這種真焦慮就是身為人類的意義,亦即理解人活在世上的脆弱本質,理解我們可能會失去所愛的人,而終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死去。或者就如十九世紀丹麥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所描述的——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其實在某些方面,這樣的焦慮也保護了我們的安全。畢竟,都是因為祖先夠警覺而倖存,我們才能夠出現在這裡。這種焦慮能促使我們保護自己,並讓生活持續運作。但它往往也會帶來一種訊息(來自內心深處的直覺與智慧),這訊息是關於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以使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特定能力和目標。在本質上,這就是一種指引,一個引導我們讓人生盡可能充實的指南。


02 可避免的焦慮

假焦慮的根本原因始於身體,也應於身體進行治療。


03 有目的的焦慮

■ 傾聽焦慮

當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價值觀或能力不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而這種感覺也能做為我們需要修正路線時的關鍵指標。

■ 真焦慮是你的超能力

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顯示,族群中會有一些成員比其他成員更焦慮,這些成員往往較退縮,會聚集在主要群體的外圍。在一九八○年代,已故動物學家黛安,佛西決定把這些較敏感的成員從一群黑猩猩中移走,看看這將如何影響社群中的其他成員。結果六個月後,所有的黑猩猩都死了。「這暗示了焦慮的黑猩猩是生存的關鍵。」

同樣地,若你是人類中較靈敏、較焦慮的成員之一(若你的神經系統被調得比別人高一些),那麼人類族群欠你一份支持與感激,因為你的焦慮是為了保護我們所有人的一種重要存在。與其要求我們之中焦慮的那些人「別那麼敏感!」,我們其實應該對他們所傳達的訊息表示敬意。我們每個人越是擁抱自己的真焦慮,對世界就越有價值。真焦慮不只是引導我們走自己的路,還賦予我們更大的使命。我們的真焦慮能夠把我們放在前線,提醒他人注意可能剛好在視線範圍外的威脅。而真焦慮的集體聲音,會帶領我們整個社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 既是又是

焦慮也是如此:它是個「既是又是」的命題,因為有可能同時體驗到相互競爭、看似矛盾的兩種焦慮狀態(真與假)。焦慮是身體層面的,它是血清素、GABA、腸道發炎、皮質醇,以及過度活躍的杏仁核。但焦慮也是精神心理層面的,存在於我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之間的接口。它與目標的脫節、彼此的脫節,以及和我們自己的脫節有關。再多的腸道療癒、無咖啡因咖啡或帕羅西汀等藥物,都無法動搖這些感受。解決這種焦慮的唯一辦法,就是傾聽。你可以同時確認並參與這兩種形式的焦慮(事實上這是最理想的做法)。沒必要只以單一方式檢視你的情緒,而且正確的道路也幾乎從未只有一條。


PartⅡ 假焦慮

07 思想的食糧

有時這種做法實際上可能導致不同類型的飲食失調,叫「健康食品痴迷症」(orthorexia),也就是過度沉迷於吃得「正確」這件事。可悲的是,此情況在健康的社群中變得還挺常見的。在密切關注良好飲食要素的狀態下,有些人就會開始過度聚焦於限制。當此狀況發生時,人們便開始異常地執著於一直都要吃得很完美,他們會把全副心力投注於做飯上,甚至開始拒絕聚餐的邀約。當他們無法掌控餐點的狀況時,就會變得焦慮。他們的生活變得範圍越來越小,越來越僵固,他們會失去社交連結,儘管他們或許達成了某些健康目標,像是比較不脹氣、比較不暴飲暴食、改善了胰島素敏感性、腸道較健康等,但他們的焦慮程度卻增加了。

試圖在飲食上達到完美的壓力,會助長你的焦慮,而其助長程度,甚至超過最佳健康飲食帶來的緩解效果。所以盡力就好,對整個過程和自己都要保持彈性。


11 釋放壓力並學習放鬆

有三種主要方式可讓我們成功釋放壓力並回到基準:活動自我表達,以及連結

  • 活動可包括跳舞、運動,甚或是正式的甩動練習。
  • 自我表達則可包括寫日記、唱歌、演奏樂器或藝術創作(但必須是以三歲小孩的方式自由創作,就把活在你心中的一切都表達出來,別批評它或說它不好)。
  • 感受與他人的連結也能完成壓力循環。這可以是擁抱或依偎;捧腹大笑或哭得淅瀝嘩啦;又或只是展現出你原始而真實的自我,且有個人認真聽你說出事實,並回應說你仍是被接受的、你依舊是一分子。

PartⅢ 真焦慮

12 協調

■ 鍛鍊當下意識

冥想既是脫離焦慮的路徑,也是傾聽焦慮的工具。焦慮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所謂「未來的絆腳石」,亦即為未來感到擔憂。而正念冥想的主要目標,則是在培養、加強當下意識,且此做法也已被證實能夠限制聚焦於未來的思維。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正念冥想似乎與增強情緒調節的腦部變化相吻合。換言之,看來只要強化我們停留在當下的能力,應該就能降低焦慮。

■ 真同意,真拒絕

若我們的真同意和真拒絕更常符合所在文化對我們的期望,那麼當然,我們的旅程會更容易。在這過程中最棘手的部分,就是當世界告訴我們該做的事,卻會讓我們的身體收縮、緊繃。而在體內給你一種響亮的同意感的事情,有時卻正是周遭的每個人都在告訴你那沒有用、不切實際、不可能發生的事。這些社會與家庭的期望,能夠誘使我們背叛自己的真同意和真拒絕,或者更糟的,它們還能讓我們偏離正軌,說服我們社會本能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本能。

■ 在治療中允許直覺

認知行為療法大體上認為,情緒性的推理不值得信賴。病患可能會描述一種在社交互動中被排擠或討厭的感覺,而認知行為療法會建議他們不該相信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也就是說,這些悲觀的直覺都只是如心理過濾、否定正向層面、讀心術或災難化等認知扭曲的例子罷了。「別那麼情緒化,要客觀。」認知行為療法如是說。

簡言之,這種認知療法頌揚了廣義上對男性而言較自然的東西,並貶低廣義上對女性而言為第二天性的東西。認知行為療法對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很有幫助,並提供有益的見解。但是,退一步,我也相信不帶感情思考比感受和直覺更有價值的這種觀念,確實存在於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而這種觀念可能有害。

■ 與真焦慮的聯繫熱線

不論是透過冥想還是迷幻藥,邁向開發內在智慧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傾聽它的聲音。當自己最深處的這個部分現身時,請相信它所傳達的訊息,因為這是你自己獨特而基本的指引,是只有你能提供、也只有你能採納的建議。


13 這正是你停止歌唱的原因

若你為焦慮所苦,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礦坑裡的金絲雀。也就是說,你敏感得足以偵測到現代世界的有毒影響,而且或許,你也已經停止歌唱。人們使用很多不同的詞彙來描述這種類型的人:有同理心的人、具有直覺力、高敏感族群(HSP)、藝術家、治癒者。這表示你可能擁有比一般人更大的天線,故能接收到更多背景噪音。這或許是一種累贅,因為現代世界可能相當吵雜,但這也是一種上天給的禮物。所以,如果你正沉湎於敏感的消極面,覺得自己特別情緒化,或是無法應付人群、各種社交聚會,又或是對麩質過敏等,請記得你也擁有此特質的積極面。你可能更能理解他人的需求,也更能夠同時傾聽多種不同的價值觀;你不只是聽見某人的言語,還能看出他們是如何克制其身體,又或是其身體如何出賣了其隱藏的情緒。而當然,你也密切關注著在這世上的更大需求。敏感是一種天職,應予以珍視,並謹慎對待。

■ 總是在工作

現在,我們的筋疲力竭被視為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而我們的生產力被視為「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

我們甚至將休閒視為一種增加產出的功能。

■ 達成他人目標的焦慮

我一再地在我的病人身上看到這種情況:他們努力地追求一個甚至不是由他們自己設定的目標。

■ 週日恐懼症

對許多有焦慮問題的人來說,週日恐懼症(隨著週末即將結束而週間工作日逼近時,都會感覺到的焦慮洪流)的產生,是在「生產力思維」與「休閒思維」之間發生「心理拉鋸戰」的時候。

週日恐懼症是你的靈魂在反抗工作的產物,因為該工作與你的目標或價值觀不一致。有時我們害怕週一的早晨,不是因為整個週末都很放縱,而是因為我們的工作感覺起來很虛無,沒什麼重要的貢獻。我已見過夠多病患在週日傍晚逐一檢查了他們各式各樣的假焦慮,但卻只找到了深埋在壓力反應之下的深刻見解。我開始領悟到,我們都需要仔細傾聽藏在週日恐懼症背後的真相。


14 連結使人平靜

在心理健康方面,很少有什麼比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更重要。

■ 帶著問題活下去

靈性當然不是為生活添加社群、愛心及目標的唯一方式,但它確實在人類如何找到連結與意義的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個辦法能讓我們維持對真理和科學的強烈追求,同時減輕隨之而來的背景焦慮,那就是:它是個「既是又是」的命題。我們可以一隻腳站在地面上,根植於科學,然後讓另一隻腳飄浮在神秘之中。或許宇宙就是既能用科學解釋,同時又有點神奇的。也許,以一種超出我們能力的方式,對世界的兩種理解都同時為真。

我們可以「帶著問題活下去」,以此做為一種強大的焦慮解毒劑。若你幾十年前基於反抗,而拋棄了宗教信仰做為對那些制約的淨化,但現在卻感覺到在曾是信仰之處出現了一個洞,那麼,請考慮以一種對你來說感覺良好且真實的方式,來恢復與靈性和集體探索的連結。


15 堅持、放手

焦慮其實不是在告訴我們哪裡需要更多的控制,而是在提醒我們何時該放手,何時需要喘口氣並有耐性地、勇敢地看看我們自己獨特的路徑,將把我們帶往何處。

在持續堅定奮鬥好把事情做對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對前方路途上的意外波折保持開放態度,並在這一切之中,找出我們所能找到的任何平靜的種子。

若你能從發生於生活的事件中找到意義,尤其是那些艱難的事件,這或許就能幫助你以更多的彈性與平靜度過困難時刻。

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未來會怎樣,而不堅持要知道是一種智慧。只要我們有信念,相信自己就在該在之處,我們便能夠鬆開雙手。如果我們知道可以信任自己的話,真的還會覺得需要控制結果嗎?知道我們在自己的路徑上,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就已經足夠。


📝閱讀心得

書中區別「真焦慮」和「假焦慮」:

  • 假焦慮—可避免的焦慮—是身體在傳達生理失衡的訊息,通常是透過壓力反應來傳達—解決辦法:自我照護
  • 真焦慮—有目的的焦慮—是身體在傳達關於我們生活的重要訊息—解決辦法:傾聽

當然書中也提到「你可以同時確認並參與這兩種形式的焦慮(事實上這是最理想的做法)」。

關於「假焦慮」大部分是老生常談,而關於「真焦慮」提到:

社會與家庭的期望,能夠誘使我們背叛自己的真同意和真拒絕,或者更糟的,它們還能讓我們偏離正軌,說服我們社會本能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本能。

這也回到《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深度職場力》、《夠好的工作》等書提到的「自我決定論」、「價值自決」,其實社會阻止「自我決定」的基本方式就是金錢,一位下一餐沒有著落的人,很難依靠「自我決定論」認為自己的價值不是由社會決定。

而作者對認知行為療法的批評,也讓我心有戚戚焉,我是非常喜愛認知行為療法,它也跟斯多葛學派、佛法、正念冥想也相關,不過也有其問題:

認知行為療法大體上認為,情緒性的推理不值得信賴。也就是說,這些悲觀的直覺都只是如心理過濾、否定正向層面、讀心術或災難化等認知扭曲的例子罷了。「別那麼情緒化,要客觀。」認知行為療法如是說。

但是,退一步,我也相信不帶感情思考比感受和直覺更有價值的這種觀念,確實存在於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而這種觀念可能有害。

換言之,客觀、抽離、貼標籤、正念冥想、回到當下等方法,確實可以處理焦慮情緒,因為你跟情緒拉開了距離,你可以以此距離繼續過生活,就像習慣警鈴持續的告警,但你不認為是自家的警報一般,可是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可能有害,又或者每當煩惱產生就靠正念冥想回到當下,是否也是種逃避策略呢?

作者也提到「週日恐懼症」:

週日恐懼症是你的靈魂在反抗工作的產物,因為該工作與你的目標或價值觀不一致。有時我們害怕週一的早晨,不是因為整個週末都很放縱,而是因為我們的工作感覺起來很虛無,沒什麼重要的貢獻。我已見過夠多病患在週日傍晚逐一檢查了他們各式各樣的假焦慮,但卻只找到了深埋在壓力反應之下的深刻見解。我開始領悟到,我們都需要仔細傾聽藏在週日恐懼症背後的真相。

我想這應該是許多上班族的心聲,這似乎回到金錢焦慮的議題,如果有了足夠的錢,你還會從事目前的工作嗎?以我來說是不會。這方面有理想點的會討論「無條件基本收入」,但我認為有生之年在台灣難見,目前多數正在進行的是半躺平,不會為工作奮鬥且低慾望的方式享受生活。

最後,作者寫到:

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未來會怎樣,而不堅持要知道是一種智慧。只要我們有信念,相信自己就在該在之處,我們便能夠鬆開雙手。如果我們知道可以信任自己的話,真的還會覺得需要控制結果嗎?知道我們在自己的路徑上,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就已經足夠。

如同俗語說「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就算預判了多少對手棋路,對手還是有可能神來一筆,雖然道理簡單,不過什麼程度才是「盡人事」呢?要窮盡所有棋路嗎?什麼時候該放手呢?放下是另一種放棄嗎?這樣是過度思考嗎?不堅持要知道是一種智慧啊。

96會員
42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如果有一種方法,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負面情緒、舒緩壓力、減輕焦慮、讓睡眠品質變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你想瞭解看看嗎?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原文:The Practicing Stoic) 副標題:跟著塞內卡、西賽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哲學家,學習面對不確定性年代的生命智慧(A Pholisophical User's Manual) 作者:沃德 • 法恩沃斯(Ward Farnswort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焦慮本身不是個問題。當焦慮升高到使你停滯,而你陷入了困境,這才是問題。 害怕失敗、擔心決定的後果無法承擔,使我們裹足不前,這是過度猶豫不決的「症頭」之一。簡單來說,猶豫不決是我們太害怕做出「失敗」的選擇,或是我們認為沒辦法承擔失敗的後果。 其實所有通往成功的途徑中,也包含了「失敗」。
Thumbnail
你有觀察過自己在焦慮的時候會有什麼行為嗎?不一定是緊張的走來走去或是感到胃痛才是焦慮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像是暴飲暴食、狂滑手機或是拖延症,也很有可能是你正在面臨焦慮的表現。
Thumbnail
你上一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 日本百萬暢銷作家,教你從閱讀養成8大能力,解決職場煩惱、關係焦慮、未來迷茫。 讀吧!書裡什麼都有! 當我們走進書店,即是踏上思維升級的逆襲之路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較適合團隊領導人閱讀的書籍,本書側重的點在於如何幫助團隊成員打造安全的工作環境,減少工作焦慮的產生。從一般職場可能出現工作焦慮的境況開始剖析,接著帶入解決這些境況的情境及方法,縱使不是作為團隊領導人的角色也能從本書中獲得一些啟發。
Thumbnail
許多創傷後症候群的病人到醫院,會被要求做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意思就是要當事人去回想當時經歷的種種恐懼與痛苦,並要求其跨越那個障礙,跨過去,就會好了。問題是,就是跨不過去啊!這本書有其他方法要告訴讀者......
Thumbnail
如何克服焦慮問題,徹底擺脫焦慮情緒呢?其實就是找到「痛點」、堅持「閱讀」!推薦8本必讀書籍,幫助你培養成長型思維,消除未知的焦慮感,並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如果有一種方法,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負面情緒、舒緩壓力、減輕焦慮、讓睡眠品質變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你想瞭解看看嗎?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原文:The Practicing Stoic) 副標題:跟著塞內卡、西賽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哲學家,學習面對不確定性年代的生命智慧(A Pholisophical User's Manual) 作者:沃德 • 法恩沃斯(Ward Farnswort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焦慮本身不是個問題。當焦慮升高到使你停滯,而你陷入了困境,這才是問題。 害怕失敗、擔心決定的後果無法承擔,使我們裹足不前,這是過度猶豫不決的「症頭」之一。簡單來說,猶豫不決是我們太害怕做出「失敗」的選擇,或是我們認為沒辦法承擔失敗的後果。 其實所有通往成功的途徑中,也包含了「失敗」。
Thumbnail
你有觀察過自己在焦慮的時候會有什麼行為嗎?不一定是緊張的走來走去或是感到胃痛才是焦慮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像是暴飲暴食、狂滑手機或是拖延症,也很有可能是你正在面臨焦慮的表現。
Thumbnail
你上一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 日本百萬暢銷作家,教你從閱讀養成8大能力,解決職場煩惱、關係焦慮、未來迷茫。 讀吧!書裡什麼都有! 當我們走進書店,即是踏上思維升級的逆襲之路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較適合團隊領導人閱讀的書籍,本書側重的點在於如何幫助團隊成員打造安全的工作環境,減少工作焦慮的產生。從一般職場可能出現工作焦慮的境況開始剖析,接著帶入解決這些境況的情境及方法,縱使不是作為團隊領導人的角色也能從本書中獲得一些啟發。
Thumbnail
許多創傷後症候群的病人到醫院,會被要求做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意思就是要當事人去回想當時經歷的種種恐懼與痛苦,並要求其跨越那個障礙,跨過去,就會好了。問題是,就是跨不過去啊!這本書有其他方法要告訴讀者......
Thumbnail
如何克服焦慮問題,徹底擺脫焦慮情緒呢?其實就是找到「痛點」、堅持「閱讀」!推薦8本必讀書籍,幫助你培養成長型思維,消除未知的焦慮感,並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