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alk C.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寫到:
美國職場心理諮詢機構卡爾默(Calmer)的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超強壓力都會導致倦怠,倦怠不是立即發生的,而是經歷一系列壓力的疊加,往往會經歷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以稱之為蜜月期。往往是由於人們剛接受一項新任務,雄心勃勃的打算大幹一場,因此對主管做出了較高的承諾。
第二個階段是壓力發作期。人們發現樂觀情緒在逐步衰減,身體、心理上壓力開始增大,可能表現為情緒焦慮、躲避決策、健忘、疲勞、食欲大幅度波動、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睡眠品質下降、晚上磨牙增多、缺乏社交,甚至頭痛、心律不整。
第三個階段進入慢性壓力。相較於上一個階段,症狀變得更嚴重了,包括常常有憤怒或攻擊性行為、冷漠、早晨持續疲倦、變得憤世嫉俗、性欲降低、工作拖延、遲到、專案交付一再延期、酗酒、咖啡喝得越來越多,甚至怨恨。
第四個階段進入符合醫學診斷的倦怠標準。典型表現為逃避工作、慢性頭痛、內心感到空虛、慢性腸胃問題、對工作和生活都感到非常悲觀,渴望「退出」社會、持續自我懷疑,渴望遠離同事、朋友、家人,甚至進入社交隔離狀態。
第五個階段是習慣性疲倦。這意味著倦怠已經成為你日常的一部分,此刻的問題已經超出倦怠,比如陷入慢性優鬱症、慢性精神疲勞和身體疲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