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YT上看到類似的影片標題,這432Hz指的是A4這個音頻率定義成432Hz,A4是指鋼琴上第四個八度的A音,C大調的唱名為"La"。而現在的ISO標準A4=440Hz。432Hz有許多的想像,因為它是質數的次方所組成,為24*33,所以被一些人視為極其"自然"且"神聖的象徵,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囉,然而440Hz就沒有這個數學特性,尤其又是納粹所定的標準,所以有陰謀論說這是納粹洗腦的頻率定義。
這到底有沒有這麼玄是不得而知,因為”秒”的時間單位也是人定的單位,自1972年以來的50年間,已插入了27個閏秒來調節時間,因此”秒”的長度本身也並非是個完美常數值,這就不知道在秒的定義下,這432Hz(24*33)有沒有那麼神奇了。
那440Hz是納粹的陰謀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很有故事了。A4=440Hz這標準是20世紀的產物,早在18世紀這音高的頻率沒這麼快,到了19世紀愈調愈快,最後又在20世紀時拉回來一些,而訂在440Hz,是德國納粹時代訂下的,被陰謀論者視為納粹的洗腦頻率。
至於是不是有洗腦的功能,這事沒啥科學證明,跟432Hz一樣比較是一群的人感受,覺得是就是囉!但這個A4=440Hz的ISO定義,的確造成了歌唱家不小的麻煩。
曾在荷西.卡瑞拉斯(José Carreras)的自傳上,看到他在抱怨現在的音高其實比作曲家當年寫的更高,這倒是有證據的,義大利政府在19世紀時,提高的A4的頻率,這樣會讓音樂變得更響亮、更刺激,所以卡瑞拉斯表示過去的High C (C5) ,只約當現在B4(494Hz)的音高而已,而沒有現在的523Hz那麼高。
我個人也覺得卡瑞拉斯以現在標準音A4=440Hz的規範下,他最美、最具震憾人心的音高是bB4 (466Hz),可以聽一下他唱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中的Maria..。(約1:50處,有個bB4的高音)
所以,對卡瑞拉斯而言,A4=440Hz的時代實在是太要命了。回到18世紀,他的發揮會更好些。
好羡慕他這個bB4能唱的那麼輝煌呀!
回到主題吧!不管是納粹的陰謀或是自然的規律,在C5現在被定義成523Hz上,我個人認為的確在泛音結構的豐富性上會失去些東西。為什麼女聲唱高音時,嗓音的辨識度會差,聽起來聲音很像以外,也會有些咬字不清?因為女聲的高音太高了,若唱到D5這流行歌曲的基本音高,基音的頻率就到了587Hz,形成咬字與音色感的泛音組合就少了許多。
形成母音感的頻率在2500Hz以內,而子音感則在2000~6000之間。所以,有聽過一些古典音樂的CD製作,由3000Hz開始做音量衰減,6000Hz以上的頻率,聽起來有金屬感,甚至會有尖銳的噪音感,衰減以上的頻率,聲音聽起來會更加溫潤。
例如以下的例子,Jonas Kaufmann的Nessun Dorma,後製時就由3000Hz起做明顯的聲量衰減,聽起來會更有溫潤感。(把整首歌做聲譜分析所得結果)
所以問題來囉?假設在6000Hz以內的泛音是決定音色感受與子母音的最主要成份,那音高上到523Hz (C5),在6000Hz以內的泛音只有11根;而音高在494Hz (B4)時,則有12根泛音;而音高到了587Hz (D5)時,只有10根泛音組成;若女聲唱到A5的高度,那880Hz的基音音高,在6000Hz以內的泛音就只剩6根。幾乎高半個音或兩個半音時,就會減損1根泛音。
所以唱的愈高,組成音色與母音感的泛音愈少。根數愈少,能產生的泛音音量強弱組合就愈少囉!聲音也就愈加的咬字不清與音色相似了,這也女高音在唱歌時,都會有些咬字不清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女高音的發聲偏假聲,基音的音量明顯突出所致。只有愛好者,因為熟悉歌曲所以會覺得咬字清晰。
所以說,當有音樂人來跟我上課時,我都會分享這個概念給他們,他們有混音器、有軟體,可以玩玩看,把6000Hz以上的頻率做衰減,試看看會不會影響咬字?音響效果上會是什麼改變?如此,歌曲要不要寫的那麼高,寫到一定高度以上時,歌手的音質特色會消失,就只剩下音高很高的刺激感,不是不能用,而是怎麼用!一直寫在過高的地方,在聽覺是舒適的嗎?如何定義在”過高的音域”。聲音或許不如財經領域在知識上能那麼的廣博,但也很有學問的呢!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