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時,在金融業的工作有些停滯,就想學點東西,其中一項去學發聲,目的是想"飆高音",找到一位對的老師教我"鴨嗓音",原本唱"你是我的眼"的最高音G4,會被老婆擔心我會唱到中風,學到第四週,我第一次唱出C5的音高,也就是男聲的High C。
去年滿五十歲了,離開金融業全職投入發聲教學也八年了,許多身邊認識的歌手大約四十五歲開始,音域的表現就出現問題,高音沒像年輕時那麼牢靠,甚至是唱不到以前唱的到的音高。至於我則沒什麼退化,在相同的音高能呈現的音色倒是隨年紀在進化中。
教學上也有許多成功經驗,60歲以上的學生幾位長期學下來都說唱的比年輕時高,聲音也被人說變年輕。所以,不論是自身經驗與教學經驗,都實證"鴨嗓音"為本的訓練方式能有益於嗓音在音質、音量、音域上的提升,且對嗓音有著"延年益壽"的功能。
不過本質上我算是"理工男",還是希望在數理上也能論證"鴨嗓音"有這些效果的原因,所以做了些研究,寫了這篇文。
首先,我們先聽聽正常發聲與鴨嗓音,在A3的音高下,發[a]母音的感覺:
接著我將這兩個聲音的聲譜組合在一起,先透過聲譜來看看差異:
A3音高、[a]母音,正常發聲與鴨嗓音的聲譜比較
由上圖,有兩個部份明顯不同,首先在黃色區塊的部位是構成母音聽感的"母音共振峰",鴨嗓音比起正常發聲在頻率上向右移了一根共振峰,頻率更高一些;而在藍色區塊則是6000Hz以上的高頻段,聲響的感受會有"金屬感",或被稱為"Air",在鴨嗓音下這部份的聲譜呈現很漂亮的山峰狀,而正常發聲則沒有。
再由下表各頻段的聲量累計佔比,我們來看看這兩個聲音的結構有什麼不同:
A3音高,[a]母音,正常發聲與鴨嗓音在各頻段的聲壓累計佔比
上表把頻段分為小於500Hz、500~1KHz、1K~2KHz、2K~6KHz,以及6KHz以上,每一段頻段對人的音色聽覺感受不同
這個表的聲壓佔比絕對數值的意義較小,因為我發的聲音跟別人的聲音不會一樣,但透過比較則可以看出鴨嗓音的特質,更加響亮穿透,與具有金屬感、"air"感。而且,這聲壓佔比還沒經過人類聽覺的等響曲線去做增益,若再加上人類聽覺的聲量調整,那鴨嗓音在2K~6KHz的佔比會更大些。
人類聽覺在不同頻率的"聲增益"
那麼,至少在聽覺上,證明了鴨嗓音對於聽眾的聽覺是具有高效率的,因為聽覺對高頻率的聲增益效果,所以,發鴨嗓音可以"事半功倍",但對發聲姿態與動作而言,有比較輕鬆健康嗎?
這方面,以我個人的體感,我覺得在發"鴨嗓音"時,與正常發聲感覺相同的是聲帶良好閉合,沒有過份擠壓;不同的是相對於正常發聲下,聲帶會有略為拉長感。
以物理基本特性來看,聲帶的拉長會使音色變得更響亮些,同時振動聲帶所需要的氣壓會較小,如同較粗的弦相比較細的弦在發出相同音高時,前者需要更大的撥弦力量才發的出聲音,且發出的聲音較粗的弦會聽起來較為悶暗、厚重。再者,閉合的太用力,也是"弦"變粗厚的來源,當聲帶閉合的太用力時,聲帶邊緣接觸面積變大,同時會推擠聲帶變得粗厚,也就需要更大氣壓去振動了。
當然,沒有內視鏡佐證,我個人的體感也未必正確,上述的推論符合物理,也需要進一頻的證明。
在我另一篇拙作"聲帶"閉合不全對音色的影響 一文中,針對閉合不全與良好的聲譜做分析,結論是閉合良好會得到500Hz以上聲壓佔比的提升,聲音會更有力度感、更明亮、更穿透。再加上,需要大吼、大叫的人,其聲音中的500Hz~1KHz佔比較多,以及這些人的聲帶容易長繭、發炎、腫脹。這兩個現象結合起來,就此推論是閉合太用力時,聲壓佔比會強化在500~1KHz這段,聲音會聽起來更有力量。
再者,在講話音高高一些,不管音色如何,都會讓人聽得更清楚些! 一文中,證明相同音色下,音高上升在1KHz以上的頻率幾乎呈現聲壓佔比上升的現象,再透過內視鏡中當音高上升時,聲帶會出現拉長的畫面,得以推論聲帶拉長對1KHz以上的頻率會有明顯聲增益的效果,尤其在數據上顯示6KHz以上這段的增益最為明顯。
所以說,發"鴨嗓音"時,我個人體感的"聲帶良好閉合,沒有過份擠壓,同時聲帶會有略為拉長感"應該也是事實,這兩個聲帶動作的搭配,使得"鴨嗓音"能取得健康且高效率的發聲效果,不論是發聲者的身體感受,或是聽眾的聽覺聲增益皆然。
到此,大概"想改善聲音一定要練"鴨嗓音"!"這個命題的證明與推論也就完成了,是否即是發聲上生理與物理全然真相,可能還需要靠內視鏡與聲譜分析更進一步的研究,不過就一個教發聲的老師來說,學生改善的成果是最重要的,過去透過我的教學有明顯改善音質、音量、音域的學生可佔到六成以上,只是每個老師都會說自己教學成效斐然。所以,因為性格上求真,就花了力氣多做些研究。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