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帶閉合"是近幾年來歌唱發聲教學的顯學,很多老師都會強調"聲帶閉合"這件事。的確,相較於"丹田發聲"、"共鳴位置","聲帶閉合"對音色的影響是直接明顯的,以下我會透過內視鏡的影片,以及所發出的聲音的聲譜分析來向大家說明這影響有是什麼?
先請大家看下面這個影片,我剪輯重製了兩個有關聲帶內視鏡的影片,第一個聲帶閉合不全,又稱"聲帶溝"的症狀,第二個片段則為正常的聲帶閉合良好。
第一段影片,聲帶的閉合至多邊緣碰到一點就分開了,而第二段影片則閉合的接觸面積多的多。
由聲音的聽感上,會覺得第一個聲音比較"假"、比較"虛",會用"假聲"來形容這個聲音的感覺;而第二個聲音則比較"實"、比較"真",但這個聲音又沒有那麼實、那麼真,所以有些人會用"混聲"來形容這個音色聽感。
那麼把兩個聲譜放在一起比較,會有什麼發現呢?
由下圖的左邊,若聲帶閉合不全,那最大音量會出現在決定音高的"基頻"上,所謂"假聲"的感覺就是"基頻的聲量太大所形成的。而聲帶閉合良好的聲譜則在中頻700~800Hz的泛音聲量最大,約在500~1200Hz這個頻段是"真聲"聽感的來源,男聲約在500~800Hz,女聲則在800~1200Hz之間,若泛音的聲量大,且相對其它頻率來的明顯強勁,則聽起來會很"真"。
聲帶閉合是否完全對聲譜的影響
而在"綠色圖塊"的部份,則是音色呈現的好聽程度,有本書叫"聲音的科學",其中說到經研究"好聽"的聲音,在聲譜上呈現泛音共振峰的起伏成山的型態,若是組成的山峰數多,那聽起來會更好聽。當聲帶閉合不全時,泛音呈現鋸齒狀,並沒有幾根泛音組成山峰的感覺,但在"聲帶閉合良好"的泛音共振峰則出現山峰起伏綿延的型態。
那麼上面的圖若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計算一下各頻段的聲量累積,要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10分貝的聲壓差異是3.162倍,20分貝為10倍,30分貝為31.62倍,40分貝則為100倍,由圖上來看感受不到那個巨大的差異感,由聲量累積會更清楚的看見這些泛音聲量在各頻段的聲量佔比,結果如下:(以聲壓做計算基礎,算術平均)
閉合不全的聲帶在500Hz以下,帶來假聲感的聲量很顯著達到64%,而帶來力度感的500~1000Hz頻段則只有6%,而閉合良好的則分別為20%與31%,聽起來不會那麼假,會更真一些。帶來明亮、穿透響亮及氣感(Air)或金屬感的頻段如1K~2KHz、2K~6KHz與6KHz以上,閉合良好的聲音,也都明顯的高於閉合不全的聲量佔比。(24%>13%、19%>14%、6%>4%)
所以說,聲帶閉合良好,帶來了聲音的力度感,也帶來了明亮穿透,甚至是金屬感、氣感的提升。
那麼聲帶閉合的控制怎麼做呢?用力閉合就是好的嗎?
這在其它老師的教學上可能就是教的出教不出東西的關鍵了,我無法為其它也談"聲帶閉合"的老師背書他們的方法有用,因為我有幾個學生就是先向其它也談聲帶閉合的老師而無成果後,再來找上我。
對我來說,聲帶閉合的控制有兩個明顯的肌肉控制可以幫助到,第一是"咽部用力","吼"與"喊"都會間接的使聲帶的閉合更緊;第二是透過下巴肌肉的向下方及左右的擴張,與舌尖向前頂的動作,間接去協助聲帶的閉合,同時這個動作組合也會幫助聲帶相對拉長些。
建議用第二個動作去協助聲帶閉合,第一個咽部用力的動作則極不建議,有些人天賦高,在咽部用力時力量剛好,聲帶閉合的接觸面會大則有些擠壓,聲帶邊緣蠕動的空間較小,聲音會很"真"、很有力量。但隨年紀漸長或用的太多、太用力,天生的肌肉控制力愈來愈差,就容易聲帶過份閉合使聲帶長繭。許多聲帶的病變起因都是咽部過份用力使聲帶強迫靠攏,沒有太多彈性的蠕動所致。
最後,讓大家看看不健康與健康的聲帶,在發聲下的運作情況,不健康的聲帶會有點令人感到不適,請有心理準備。我所做的影片內視鏡畫面來源也來自下面兩個影片,首先是不健康的聲帶:
再來是健康的聲帶在發聲時的狀態: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