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都會歸罪於外部世界
筆者曾看過一部短影片,一隻叫做Buck的小小狗打了兩次嗝,之後牠開始吠叫,而且叫的時候似乎感覺外面世界有敵人,牠是在對那個敵人吠叫的。依照精神分析理論來看,在小動物、嬰幼兒,包括部分還停留在嬰兒期心理發展水準的成年人身上,可以看到以下現象:小狗發現自己無法控制打嗝,在小狗的認知哩,打嗝是無法控制的,打嗝這件事失控了。失控發生之後,會產生「分裂」和「切割」的心理機制。對這隻小狗來說,先是發生一次的打嗝,牠想控制第二次的打嗝,但是失敗了,所以就開始吠叫。如此可以推測,小狗的心理是這樣的,打嗝這件事是我不能控制的,既然是我不能控制的,那應該就是另一個力量在控制,所以控制另一個力量是有惡意的。最後小狗轉過頭去咬尾巴,牠開始懷疑尾巴就是在控制牠的力量,雖然尾巴是牠身上的一部分,但因為尾巴在身體末端,所以牠會試著把尾巴切割到「我」的範疇之外。懷疑尾巴是敵意的源頭。然而,嬰兒也會發生一樣的事情,對一個生命來講,善和惡的邏輯是:我能控制的叫做善,我不能控制的叫做惡。所以只要發生類似上述請況,嬰幼兒或小動物就會用分裂(或者叫切割)的心理機制。

再舉個例子,曾有個網友留言,她的孩子打翻牛奶,結果孩子反過來攻擊媽媽。怎麼回事呢?孩子會覺得本來我應該能夠控制牛奶這件事,但是我控制不住,那就是媽媽控制的,因為在他的世界裡主要力量就是他與媽媽,此時牛奶打翻了,發生失控了,他就會認為媽媽變成壞的,相當於壞媽媽打翻了牛奶,所以他要攻擊媽媽。乍看之下,孩子將媽媽視為壞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對一個小孩來講,這樣也不錯,因為他歸罪於媽媽,勝過歸罪於有一個另外的力量在控制著他。孩子失控的時候,他會歸罪於外部世界,假如他說有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在攻擊他導致發生失控,代表他當然知道這個力量是他無法控制的,所以會有一種徹底的失控感,並將這個失控的部分分割到「我」之外。假使孩子覺得是壞媽媽導致事情失控的,那就有修復的可能,媽媽可以跟嬰幼兒一起努力克服。克服這件事後,嬰幼兒就會覺得「我是好的」「媽媽是好的」。如此一來,孩子的世界就會發生重大轉化。嬰幼兒的世界主要就是吃喝拉撒睡,只要將這些事情都處在基本可控的狀態內,嬰幼兒就會覺得自己活在一個善意滿滿的世界。當然,失控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所以對嬰幼兒來講必然有一個世界被他切割出去,且存在無法可控的力量導致事情發生。
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
嬰兒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家長

精神分析大師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
第一次知道「讀經寶寶」讓我頓覺衝擊,所謂讀經寶寶就是從嬰兒一出生,就給嬰兒各種經書,目的是從生命的開始,就給孩子灌輸知識。給嬰兒讀經真是名副其實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是用這樣的方式,終將與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影片裏頭,一位媽媽表情僵硬,在給自己幾個月大的嬰兒讀經,但這個孩子被媽媽忽略:嬰兒多次翻身、轉身,嘗試從他不能理解的、毫無意義的聲音中逃走。但這都超出他的能力,媽媽一次次扶正孩子的身體,接著繼續讀經。這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媽媽聽說過一個孩子,三個月就識字了。怎麼識字?標準是什麼?原來是這位媽媽拿著兩張字帖,嘴裡讀一個音,接著孩子能做出正確選擇。這個辦法不叫互動,因為這只是媽媽給孩子灌輸,這也就罷了,更糟的是灌輸的經文對嬰兒來講毫無意義。語言是身體的末梢,法國精神分析大師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如是說。比起身體,比起經驗,語言是細枝末節,而且語言是體驗的抽象表達,不及體驗之萬一。切記這一點:爸爸、媽媽與孩子多樣的互動,勝過一切教育。孩子越小,這一點就越是重要。
如何與孩子實現平等對話

美國心理學家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
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人生真相的距離,假如這個人徹底擁抱了他的人生真相,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所以,擁抱你靈魂的黑夜,即沒有距離的去面對你人生中的悲劇。——美國心理學家 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
父母對孩子是恨,還是不會愛?
從事實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很多的父母會嚴重攻擊自己的孩子,而且在攻擊孩子時,部分父母會有爽快的感覺,這種現象是存在的。心理學,特別是在心理諮商與治療不能停留在現象中,必須看背後的心理機制。因為從家族中傳承的問題關係模式和創傷,我們往往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學來的是親密關係中的互相傷害、忽視和拋棄,然後認同這樣的模式,最後繼續在自己的家庭中,在和自己孩子的關係中重演悲劇。這種複製真是簡單到——「除了傷害孩子,我不會別的方式,即便知道這樣不好,甚至因為自己曾經被傷害而痛恨這種方式,但不知不覺中自己也由受害者成為最痛恨的加害者,而傷害的對象正是自己最愛的孩子。」
愛需要走出自戀
其實,父母虐待孩子,或看孩子自虐時有愉悅感,有個非常直接簡單的解釋—自戀性暴怒。即父母還處於嬰幼兒般非常幼稚的心智中,受全能自戀感的驅使,要求別人和自己想像的一樣,孩子更是。如果不一樣他們就會暴怒,暴怒之下,他們就會虐待孩子,並在虐待時因宣洩了暴怒能量,會有一定的愉悅感。有哪些說法可滿足心智不成熟的父母的全能自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怎麼對孩子都是出於愛」、「父母生了你,你就有還不完的恩情」等等說法都是為了保護父母脆弱的自戀,告訴他們,在孩子面前你絕對正確,孩子必須順著你。因著上述行為自古以來的鼓吹,導致許多父母在爆發自戀性暴怒時,還會有一種正確感。理直氣壯的要求孩子盲目聽話,不聽話就對孩子爆發自戀性暴怒,父母唯有停止這麼做,才能更好地幫到孩子,這是我一貫的觀點。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否認,即便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存在著恨與自私,以及表達恨時的愉悅。同時,如果你能夠不加評判地和恨和平共處,不妄想用理性思考去轉化它,你會發現,恨也會自動轉化成很好的東西。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無知不會減少你的威嚴,能夠與孩子平等對話、多多交流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崇拜和追逐。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大家可以追蹤、按愛心,開啟小鈴鐺收通知看更多更新的文章,贊助也是給予筆者動力,繼續寫文章的方式唷!謝謝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