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投資人「槓桿」行為系列文第三篇,也是最後一篇。
我在第一篇談的主題是「以小博大」,講的是我覺得風險高而勝率低的做法。
第二篇談的主題是「控制風險」,講的是開槓桿行為看似會增加風險,但如果運用得當且搭配資產配置的概念,透過一些策略是可以幫助投資人降低市場曝險的。
至於第三篇,也就是接下來本篇要談的主題是「提高資金效率」。這一篇文章跟前面兩篇最大的差別是,前面兩篇我主要在闡釋概念,並不是我現在實際在做的策略。至於這一篇,我會介紹自己如何運用槓桿但又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操作台指期,最終達到提高資金效率的效果。
之所以在美股專欄用台指期來講,第一是因為我自己實際操作了一段時間,相對來說會比較熟,我在美股部分頂多就是用一下槓桿型的大盤ETF,這在第一篇已經介紹了。第二是因為隨著台灣成為人工智慧熱潮的產業鏈關鍵環節,台股表現非常強勢,我留意到有一些過去只專注投資美股的投資人,最近都在想辦法配置一些資產在台股。
像我最近就收到一封讀者來信,說自己從2021年3月就開始訂閱本專欄,目前主要資金都放在美股做長期投資,雖然曾花了一些時間和少量資金操作台股,但不太適應,因為跟美股相比,台股還是比較屬於「淺碟市場」,中小型股票易受特定資金操縱,指數則受少數大型權值股影響甚鉅,因此覺得用指數型投資方式(像0050)參與台股就好。
但看了我最近的文章(應該是指這篇),裡面談到00631L這類槓桿型ETF的想法,讓他耳目一新,覺得這也是一種「長期投資大盤的更為積極的作法」,另外想到期貨這類商品應該也可達到相同效果,也留意到我最近在用程式交易操作台指期,因此有興趣想要瞭解更多。
這位讀者來信,其實主要是想申請加入期貨社群。不過光看我在社群分享的報告,可能不容易瞭解台指期這種商品的特性還有我如何操作它的背後邏輯,剛好專欄這系列文寫到第三篇,我本來也打算拿台指期作為例子說明,就乾脆藉這個機會一併講清楚好了。
正如上面這位讀者所說,包括我個人也觀察了一段時間,其實也是認同用投資大盤的方式來追蹤台股就好,回報已經非常令人滿意。
像我自己只要遇到有親戚、朋友問我投資相關的問題,我一律都建議買0050就好(特別是那種沒空管金融市場發生什麼的)。但不知道為什麼,大家聽到我推薦0050,都覺得我在敷衍,覺得我又寫美股專欄、又待過金融業,應該要報些明牌才對啊,怎麼只講一個街知巷聞的0050。所以,雖然我很賣力在推廣0050,但業績並不好,感覺真的有聽進去而又認真執行的,只有我老婆而已。像我岳母,去年買了幾個月就放棄了,很快就賣掉套現挪去買高股息ETF,後來更直接送給了詐騙集團。又有另一位親戚,今年農曆新年見面聊起投資,她問我剛退休買什麼好?我跟她說0050,還費了很多唇舌解釋為什麼買大盤指數型ETF比自己挑個股好,看財報多累啊!都退休了就該好好享受生活。結果最近她遇到我老婆,又跟我老婆打聽我最近有沒有什麼明牌推薦。我聽了也是無言,感覺前面的話全部都白講了。
0050不好嗎?我是真的不懂。今年以來回報已經高達45%,而且還沒算股息。
所以,如果有意願拿些資金配置台股,最簡單直接且無腦的首選就是0050或是006208這種追蹤「台灣50指數」的ETF。我老婆的投資部位就是分成一半一半,一半台股部分是全部0050,另一半美股部分就是全部給我去操作,隨便我愛怎麼弄怎麼弄,今年這兩部分的表現都很不錯,頓時讓我的家庭地位也提升不少(笑)。
如果真的非常看好台股,想要更積極進取一些,爭取更理想的回報,正如上面這位讀者所說,可以考慮00631L這類槓桿型大盤ETF,我在這篇文章有介紹。另外,我在這篇文章也有介紹如何利用資產配置的方式,來控制持有槓桿型ETF的下檔風險。
接下來,我想要介紹另一種運用槓桿追蹤台股大盤回報的工具:台指期。
雖然說0050和台指期都是追蹤「台股大盤」,但其實還是略有不同。如上文所說,0050追蹤的其實是「台灣50指數」,而台指期,其全名為「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期貨」,顧名思義,是以「台灣加權指數」為基礎的期貨衍生性商品。
台股真正的「大盤」,嚴格來說應該是「台灣加權指數」才對。至於0050追蹤的「台灣50指數」,是取市值前50大的公司,有點像美股QQQ的概念(納指100)。不過基本上都很具有代表性,兩者相關性也極高,也不一定真的要分那麼細。
很多人講到期貨,第一時間會覺得會不會風險很高。不過我想強調的是,期貨的風險是來自可以開很高的槓桿,但在實際操作上,交易人是可以自行決定槓桿要開多大,甚至也可以完全不要槓桿。只要事前先做好功課,搞清楚商品的規格、以及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期貨其實是個很靈活的工具,可以增加資金的運用效率。
如果想要瞭解和學習期貨商品的話,第一步,一定要先看清楚商品規格。基本上各大期貨公司的網頁都會列明清楚「商品名稱」、「合約規格」、「最小跳動值」,等等。
我這裡只談台指期。台指期現在分為兩種商品(大台、小台),但很快會有第三種(微台)。三種商品本質上是一樣的東西,差別只是「合約規格」的大小不同而已。
我用大台(臺股期貨)為例子。大台的合約規格就是現在台指指數(約24,000點)*200元,台指每跳動1點,等於200元台幣的損益,因此現在1口大台的合約規格,約當480萬元台幣。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假設你現在做多1口大台,等於持有約當480萬元台幣的部位。假設你做多1口大台,然後明天台指由24,000點直接跌到0,你的損失就是480萬元。
期貨商品靈活、同時有風險的地方在於,即使1口大台的市值約當480萬元台幣,但你不用真的放滿480萬元到保證金帳戶。最少可放多少?可查「商品保證金」,目前1口大台最少放24.1萬元(原始保證金),就已經可以做。但要注意,如果你真的只放24.1萬元就來做多1口大台,你等於用24.1萬元操作480萬元的部位,開了將近20倍的槓桿。
這樣做的風險不言而喻。比方說,你用24.1萬元保證金,在24,000點做多1口大台,假設做多之後台指下跌,只要跌超過280點(現在一天的波幅常常都超過280點了),你原本的24.1萬元就會少於18.5萬元(維持保證金),需要補錢到保證金帳戶。如果沒辦法在指定時間內(通常是翌日中午前)把錢補足到原始保證金的水位,該部位就會被強制平倉。甚且,如果做多之後台指跌超過904點的話,保證金帳戶裡面的錢就會少於原始保證金的25%,很可能就會直接斷頭。
因為大台實在太大了,所以會有「小台」(小型台指期貨),合約規格只有大台的四分之一。不過因為過去一年台指漲了不少,導致現在的「小台」其實也不小了,按現在點數,1口小台的合約規格也高達120萬元(24,000*50)。因此,期交所已宣布「微台」會在7月底上市,合約規格只有小台的五分之一、大台的二十分之一。
也就是說,微台的每點跳動值是10元台幣,1口微台按現在台指合約規格約當24萬元。
跟大台比較一下。如果你的保證金帳戶有24.1萬元,做多1口大台的話,只要台指跌超過904點,就會直接被斷頭,而且損失75%的本金。但如果做多1口微台的話,等於是完全沒有開槓桿的狀態(保證金高於持有部位的合約規格),用24萬本金操作1口微台,跟持有台股大盤ETF幾乎是一樣的意思,台指跌904點,就只會損失9,040元。台指跌到0,保證金帳戶裡面的24萬元才會全部蒸發。
所以,在瞭解清楚商品規格之後,就要視乎自己想要拿來投資的資金規模,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商品。
跟槓桿型的大盤指數型ETF相比,大家現在應該可以體會,期貨商品的槓桿倍數是可以非常靈活的。槓桿型ETF的槓桿倍數都是固定的,通常就是2倍或3倍。但如果用期貨來操作台指大盤的話,你可以放略低於合約規格的錢,像1口微台的合約規格是24萬元(你要用最新的台指點數來算,若台指漲到3萬點,就是30萬元),如果放12萬元的話,等於開2倍槓桿。你也可以放18萬元,等於開1.5倍槓桿。以微台來說,因為它是以台股大盤為基礎,開1.5倍槓桿被斷頭的機率極低(台股腰斬都沒事,2022年台股跌三成左右),但可以節省6萬元台幣,即只需要放18萬元,就等同持有24萬元台股大盤的部位。節省出來的錢可以拿去做固定收益,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率。
如果是這樣操作的話,風險跟持有大盤ETF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多了額外的固定收益。
我在前面的文章推薦過槓桿型的大盤指數型ETF是個不錯用的商品,好處非常多,最大缺點是怕大跌,像TQQQ在2022年深跌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爬回前面的高點。
同樣都是開槓桿,跟每日放大波幅的槓桿型ETF相比,用期貨開槓桿最大優點就是商品本身沒有深跌的磨損問題。道理很簡單,期貨商品本身是沒有槓桿的,並不會像槓桿型ETF那樣放大每日的波幅。如果你按它的合約規格多少錢就放多少錢,跟持有相同部位的大盤ETF是一樣的意思。期貨的槓桿,來自於你可以用很少的「原始保證金」(有點像「訂金」的概念)就持有一個較大的部位,如果部位一直漲,你當然就沒事。但如果部位跌了下去,你還是需要額外拿錢出來為你持有的這個部位「買單」。
就像買房一樣,房子本身是沒有槓桿的,如果你拿100%現金出來買房,房子跌多少你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財務壓力。但如果2,000萬的房子,只拿400萬出來買房,另外1,600萬跟銀行借,開了5倍槓桿,假設買了後房子價值隨即「腰斬」,市值剩1,000萬,房屋價值已低於所背負的房貸金額,就變成了「溺水屋」(負資產)。在香港,如果房子變成「溺水屋」的話,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有被銀行Call Loan(要求屋主繳付最新估值與貸款額之間的差價)的風險,即等同期貨的追繳保證金。
所以,我一再強調,在做期貨商品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合約規格」等基本資訊,否則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付的這筆「訂金」,最後買了什麼東西,而你最後是需要為這個東西買單的。但如果你都搞清楚了這些資訊,也確認自己有這個屁股,持有期貨商品的風險絕對是可控的,操作上也十分靈活。
持有台指期跟持有大盤ETF來說,比較麻煩的一點是需要每個月「轉倉」。
操作上不難,就只是要記一下時間,每個月按一按而已。一般來說,每個月第三個禮拜三是台指期的月結算日,如果手上有部位的話,要在結算日之前(當天或一兩天前)找時間轉倉到下一個月份的合約,不然結算當天日盤收盤後,該部位就會被結算掉。
你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用範圍市價把部位平掉,然後馬上再用範圍市價建立下一個月份的部位。有些期貨商也可能會直接提供「轉倉」功能,就更為方便一些,像我自己用華南期貨的手機應用程式(「華南永昌證券」),在查詢未平倉部位時,有「轉倉」選項,點進去就直接幫你設定好了,用價差單方式進行「轉倉」,就不會有時間差。
其實上面已經講到一些提高資金效率的概念,這裡再梳理一下。
在3月初,台指點數大概是19,000點。上週五收盤(7月12號),台指大概漲到24,000點。也就是不到5個月時間,台指漲了5,000點之多。
如果你在3月初時候,以沒有槓桿的方式做多1口「小台」,一路「無限轉倉」把這口小台持有到現在,大概是賺25萬元。以成本95萬來說(再強調一次,合約規格以做多時候的台指點數來算),投報率26%。
如果如上文所說,開1.5倍槓桿持有1口小台,以操作大盤來說,風險是有限的。那麼同樣的操作方法,但本金只放72萬元,從3月初「無限轉倉」到現在,一樣是賺25萬,但以本金72萬元來說,投報率提升到35%。
概念大概就是這樣,尤其7月底推出微台後,資金門檻變得很低,手上有20萬元左右可投資資金,大概就可以做。放多一點、少一點,可以視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我覺得開1倍槓桿到2倍之間,問題應該都不至於太大。
比方說,如果你放12萬元做多1口微台(2倍槓桿),如果台指跌30%,由24,000點跌到16,800點,你保證金帳戶的權益數會由12萬元減少到剩4.8萬元,但仍然高於1口微台的原始保證金,可繼續「無限轉倉」。如果台指日後漲回去,你的權益數也就回去了。當然如果台指「腰斬」,開2倍槓桿是會出事的,不盡快補錢的話該部位就宣告斷頭了。
一般來說,如果只是想追蹤大盤回報,利用台指期開一點槓桿、增加一點資金效率,這篇文章看到這裡就足夠了,不需要去瞭解「程式交易」的東西。但如果上述的方式不能夠滿足你的需求,想要追求更高一些的回報(也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那麼你可以繼續往下看,我會大概介紹一下到目前為止,我所用程式有紀錄下來的交易成果,以及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如何加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