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作為通往天界的鑰匙,其力量無庸置疑。
傳說在古巴比倫城直立著一座高塔,直插雲霄,高到可能把它視為人類第一座摩天大樓。《聖經》文獻指出世界上眾多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座特定的塔樓——巴比倫塔,又稱通天塔。人們當時建造它以「通向天界」。當上帝降臨並看到人類正在試圖登天時,上帝為了阻止人類抵達天堂,於是將他們散居在世界各地,並讓他們說不同語言,使他們無法相互交流,也無法推進他們原先的作業。我們所創造的語言和心理類別都極其重要,它們對感知、科學和偏見等截然不同的領域產生了影響。《語言的力量》這本書從身為多語者的作者,薇奧理卡瑪利安教授以及其他多語者切入了解他們是如何處理語言,更指出人類的語言對認知能力、神經能力有著甚麼樣的連結。瑪利安教授認為接觸多種語言提供我們至關重要的能力:理解語言的力量會讓你在被他人用語言操縱時更加保持清醒,而未加考慮語言之間的差異性則可以造成災難性的結果。如果你想要像我一樣啟動語言這把能夠釋放自己潛力的鑰匙,那就來閱讀這篇筆記吧!
多語能力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改變細胞層面的化學性質,它可能甚至與表觀遺傳變化有關,這些發現更令人震驚,因為我們理解到,如語言和文字這樣無形的事物,改變了大腦和其內部的實體物質。從本書前面描述的眼球運動變化,到後面描述的內耳毛細胞震動變化,學習另一種語言會改變你的身體結構。
《約翰福音》開篇的章節中有一句話:「道成肉身」;日語中也有個名詞「言靈」,指字詞有改變現實力量的概念。這些聽起來像是只存在於神話領域的現象現在正成為科學研究的主題。語言可以影響物質世界,包括改變我們身體的生理狀態。我們的大腦細胞可以利用DNA雙股斷裂(double-strand break,DSB)迅速讓學習和記憶相關的基因表現出來,而基因表現會改變人類的學習和記憶。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大屠殺倖存者的子女,和世貿中心911恐怖攻擊事件的創傷倖存者子女,都出現表觀遺傳學方面的變化。表觀遺傳影響在兒童早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大腦發育、學習和語言習得和相關疾病。表觀遺傳過程也被認為與人類認知及語言障礙有關。就此,瑪莉安教授合理地提出假設,豐富的語言和社交環境可能會改變人類的基因表現。多語能力憑藉其多種語言和文化的聲音,視覺和體驗,可能同樣會推動表觀遺傳變化。這個假設還在理論的階段,需要資源進行實證驗證。但多語能力與表觀遺傳變化有關的想法符合表觀遺傳學理論。
正如水根據溫度可以形成固體、液體或氣體,一個人會因使用不同的語言而成為不同版本的自己。
有句漢語諺語提到:「學習一門語言就像擁有看向世界的新窗口。」當多語者使用不同的語言時,他們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版本的自我。在心理學中,公認的人格特質分類法將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開放性(Openness)、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列為「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雙語者經常在母語和第二語言中,獲得不同的人格特質得分。在香港的漢英雙語者,在英語測試中的外向性、開放性和果斷性得分高於漢語測試。在一項針對漢英雙語者的研究中,參與者在用漢語回答時的自我描述比較偏向團體取向,而且自尊心偏低。使用外語可以降低對社會規範和迷信信仰的遵守程度,降低對不愉快刺激的負面感知,與潛在危險的感知風險。在不同語言測試中,這些人格差異通常被歸因於「文化框架切換」(cultural frame switching)。這種切換是指將自己的行為調整到不同文化規範下。因為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當多語者改變語言時,他們就會進入不同的文化框架與對世界的不同心理觀點。在此之上,國家語言的句法結構會影響到個人的經濟行為。針對多國的大型國家資料數據組,對經濟和健康相關行為範圍內的分析顯示,在文法上強制區分現在式和未來式的語言使用者,比起文法上不強制區分未來式的語言使用者,更不傾向參與面向未來的行為(如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在文法上區分現在式與未來式的語言,被稱為強制未來時間參照語言(strong-future time reference language),包括法語和英語;而相反的語言會被稱為非強制未來時間參照語言(weak-future time reference language),包括華語、愛沙尼亞語和芬蘭語。在文法中不區分未來與現在的語言使用者,更可能從事有利其未來的行為。
一個優秀的譯者是文字和語言的魔法師。
瑪莉安教授曾經在國際會議中擔任口譯員,往往在工作的途中她會發現人類在資訊消化和語言輸出的能力實在是令人驚嘆。她認為,在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一個好的口譯員或譯者不會使用逐字翻譯或直接翻譯,而是努力尋找在文化上、語言上和經驗上合適的替代字。這不僅適用於成語或特定語句,還包括例子、故事和文化參考。在擔任口譯員和譯者的工作經驗,令她了解到口譯員的工作是多麼富有挑戰性。同步口譯員必須即時將表達的言語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他們同步解碼輸入的語言,將內容重新構思成另一種語言的詞彙、語義和文法有效形式,同時融入語言和特定文化術語和內涵,並將重新組織的資訊表達為目標語言,且新的語音不斷同時湧入。這對工作記憶、注意力、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認知負荷是非常難以置信的。對同步口譯員的研究表示,強烈的語言控制(language control)可能與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更廣泛連結相關。相較於其他多語者,同步口譯員反覆使用注意控制和工作記憶,從而提升執行功能,並有效利用神經結構。同步口譯員在雙重任務和任務切換實驗中,表現優於多語控制組。他們在左額葉具有較大的灰質體積,在額葉和左側額下回和額中回的功能連結更多。再者,同步口譯員在前額葉皮質的a頻率震盪方面有更強大的連結性。這與注意力、抑制控制和工作記憶過程有關。比較同步口譯員進行密集的培訓計畫前後,其大腦的改變,顯示經過培訓後,同步口譯員的大腦在多個腦區減少活化,表明在同步口譯過程中所設計的處理變得更加自動化,僅需更少的認知資源。密集的同步口譯培訓還會導致大腦與語言理解、語言產出以及注意力控制相關的區域皮質厚度增加。這表示高度的語言控制可能作為有助於形成認知儲備的保護因素之一。
無論我們個人對語言的喜好如何,即時最終對成功的衡量標準有所不同,任何人都可以在學習新語言方面獲得進步。
透過瑪莉安教授數十年對多語者的研究,她發現人們在任何年齡都能學習另一種語言,並且幾乎能立即獲得好處。學習另一種語言的時機永遠不會太早或太晚,而且可能樂趣無窮。希望這篇閱讀筆記能夠為大家打開語言學習的大門,啟發深藏在你大腦裡面的潛能。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