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

含有「巴洛克」共 2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葡萄牙Lamego古城,擁有宏偉的聖母救贖聖殿(Santuario de Nossa Senhora dos Remedios),其巴洛克式之字形雙迴旋階梯聞名遐邇。階梯共有686級,飾以精美的藍色磁磚,並擁有氣勢磅礡的國王庭院,矗立著一座由亞特蘭提斯人雕像支撐的方尖碑。
Thumbnail
古蹟的一個特點,就是長期以來被添加了各式各樣、聽起來煞有其事的傳說,可能是恐怖或怪奇的,也可能是帶點搞笑意味的;經年累月後,甚至還被大家各自解讀、穿鑿附會、加油添醋,發展出不同版本的說法。有時因為這類的鄉野傳說,反而讓古蹟的人氣扶搖直上,成為旅遊行程中的亮點。
Thumbnail
5/5羅馬許願池
古蹟增加一點互動的趣味,總是比較能吸引人
紅髮神父作曲家威瓦第
Thumbnail
李建崑-avatar-img
2025/05/24
在古典音樂中較少見到樂團站著演奏,並非沒有例子。尤其在巴洛克及更早的時期(約1400-1600年),小弦樂合奏或獨奏家在正規場合(如街頭、宮廷宴會或宗教儀式)有時會站著演奏。看到大叔分享這個樂團,是站著演奏《四季》,感到特別有趣。🎵👍
位於安達盧西亞的烏韋達,擁有獨特的歷史遺跡和建築瑰寶,融合了阿拉伯、哥德式和巴洛克風格。漫步其中,彷彿置身16世紀。文章推薦了必訪景點,例如巴斯克斯德莫利那廣場、薩爾瓦多聖心教堂、皇家阿爾卡薩爾宮和聖瑪麗亞大教堂等,並介紹了其豐富的文化活動,例如戲劇展覽會和烏韋達國際音樂舞蹈節。
Thumbnail
太精彩的室內樂組合,集合名家們出色的演奏及互動~ 黃俊文小提琴家領軍的室內音樂節已經邁入第三屆,第二屆的心得在此2024/1/6 力晶藝文饗宴 NSO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琴弦戲遊>~ 本次參與的節目是巴洛克奇想,巴洛克的原意指的是遺落的珍珠,而在音樂的世界裡面則泛指17-18世紀華麗、節奏強烈
Thumbnail
短短10年間,來自瓦倫西亞(Valence)的塗鴉雙人組 Pichi 和 Avo 已經成為都市藝術領域的重要名字之一。繼與阿姆斯特丹 STRAAT 博物館的最新合作之後,他們帶著首本著作《Our Odyssey》來到巴黎。熱愛古代神話,痴迷於塗鴉與雕塑,PichiAvo 夢想將巴洛克風格帶入街頭。
Thumbnail
放眼歐洲各國,以往因為軍事、貿易、地理位置等因素而興起的城市,總是少不了廣場。隨著時間的流逝,時至今日,廣場四周聚集了餐廳、咖啡廳等各式商家,甚至也有高檔飯店,從數百年歷史建築中,仍可回味過往繁榮的景象。布魯塞爾大廣場的壯觀,可能會讓初次到訪遊客驚豔到掉下巴的程度。
Thumbnail
5/5布魯塞爾大廣場
Angela Chen-avatar-img
2024/11/26
這個廣場的確很大,除了建築物壯觀,四周有許多鬆餅及巧克力店,令人流連忘返。
JC Talks-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26
Angela Chen 我就在巧力店貢獻了不少業績
付費限定
音樂史考題來到第二集囉~ 想要看第一集的人歡迎參考〈音樂史考題1|遠古~文藝復興常考題型|附大學、高中考題分析〉 巴洛克時期的考古題一般考大方向,題數大約1-3題不等,一定要背熟的是音樂特色(調性音樂、數字低音等)和曲種,其中組曲幾乎是兩年出一次的必考題。作曲家方面對於名字和作品稍微有印象即可,
Thumbnail
本文將解釋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的內涵與差異,接著介紹古典樂的派別與時期,瞭解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當時的代表作曲家,並賞析:韋瓦第、巴哈、海頓、貝多芬、聖桑、布拉姆斯、舒曼、羅西尼、夏布里耶、佛漢·威廉斯、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作品,讓我們在聽古典樂時,可以更清楚的知曉樂曲當時創作的時代背景及曲式意涵。
Thumbnail
希浠|YH.CC-avatar-img
2024/09/11
閱讀這篇好順暢沒太多繁雜需刻意記憶的術語,再次複習不知讀了幾回的樂派又更清晰了,謝謝馬克先生導聆分享!翻看舊時聽課筆記"浪漫時期"裡記下這句「把我的故事告訴人家還有錢賺」覺得有趣,說理性時期音樂家自己的感覺不重要,演奏者地位沒像貝多芬之後那樣受聆聽者敬重,可想見"海頓爸爸"偶爾得來一首"驚愕"整整聽歌的人^^。 在見怪不怪的現代聽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際",想像百年前觀眾無法接受期望中的完美被破壞的內心躁動...。閱聽時,想起現代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 1940-2009)的作品"春之際"(Le Sacre du printemps, 1975),除了在舞蹈動作上改革,祭祀內容提供觀者對文明發展的反思,也為慣於日常的我們帶來新思考,如YT影片中說藝術作品本身好壞可能不是最重要,而是內容引起的思考與反思。原來在1913年那場舞劇後衍生400多個版本的"春之際"舞作,這樣破格的音樂,敢於挑戰與實踐的創新精神,為許多編舞家帶來了靈感,也真是音樂的魔力~🌟! 編舞家的試金石《春之祭》|https://youtu.be/hhG_otAJX-4?si=H4N63YAqlYbW0WBj|(9:30)Pina Bausch版
YH.CC 感謝您的閱讀,基礎篇寫完後,接著我就會從巴洛克開始,往下一一介紹各個樂派的時代背景、樂曲特色及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預計至少可以寫個40篇,希望可以讓大家對古典樂會更有感覺,也藉此機會我可以重新再看一次這兩本書,並把多首經典樂曲多聽幾遍,雖然在方格子寫這些文章是「把古典樂的故事告訴人家但沒有錢賺😁」,但寫下這些心得,也算是讓自己經歷了一趟精彩的古典音樂之旅! 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在我30幾年前聽的時候,就覺得現代樂派之於古典或浪漫樂派,就像是重金屬樂之於搖滾樂,同出一門但又開創出新的風格,由於我是按照書裡的順序聽下來的,所以是先從"巴洛克到古典"、"浪漫樂派"、"國民樂派"、"歌劇、歌曲、華爾滋"依序看和聽(也買了不少錄音帶),最後才看(聽)這本"現代樂派",那時候聽了他的三大芭蕾舞劇的樂曲"火鳥"、"春之祭"、"彼得洛希卡"後雖然沒有像當時的觀眾躁動(因為當時沒有網路根本也看不到舞蹈),但也確實讓我發自內心的佩服。其實古典樂從德布西(國民樂派)開始已經漸漸有現代樂派的雛型了,您若聽"牧神的午後"就會有這種感覺,在現代樂派裡,樂器本身(尤其是敲擊樂器)已經不只是優美旋律的發聲器而已,也可以從過去的描寫實物、實體、文學,變成讓人體會到色彩、想像、心情(像聽"春之祭"的音樂還可以讓人暴躁,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算是蠻成功的),所以德布西在聽了"火鳥"後大大讚美,兩人之後也成為好友(2人相差20歲),成為音樂界惺惺相惜的代表(因為當時還是有很多音樂家一直對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作出嚴厲的批評)。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序曲後來成為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也是"春之祭"的編舞)所編排的芭蕾舞劇《牧神午後》,也成為後來江賢二創作的藝術作品,藝術有時候在某個連動下就會有新火花產生🎉真有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AYCubihl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M3Gz_Cotq0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97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AutuGM47c
不知道逛的是菜市場,還是藝術展?有些人儘管眼神渙散、狂打哈欠,還是堅持呆站在畫前等耳機裡的介紹播完。有些人則是輸人不輸陣地狂拍猛拍…
Thumbnail
黃璧怡-avatar-img
2024/10/05
很多謝胡蘿蔔精彩的介紹啊!如你所說,出外看展不是說去就去的,所以璧怡也很珍惜這個展覽。我是在香港看的,喜歡到去了三次😅
Carrot ⍢ 胡蘿蔔-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0/08
黃璧怡 哇~你好認真!這展區擁擠程度,要再進去,我是敬謝不敏,光想就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