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確實相信,在這個混亂和複雜的世界中,你要從生活中刪除哪些人,必須有所辨別和深思熟慮;至少,同樣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你在生活中留下了哪些人,以及自己如何在這些關係中做得更好,並且能藉由他們讓人生變得更美好。但如今,不會有人走進書店要找一本教人怎樣成為優質朋友的書。
我跟這本書的邂逅是在某一天我逛kobo商城的時候,我發現了原來kobo每天都會挑選一本書打折扣。看到原價要七十多元的書在現在只要二十多元就能入手,我果斷地在頁面按下「購買」的按鈕,非常得意。老實說,我第一次看到書封的時候就被「分手」和「整理術」這兩個關鍵詞吸引了。因為,大部分人在愛情和友情上,都會以愛情為首。就算決定不再跟好友聯絡,用到的詞語也是「絕交」或者「斷聯」,而非「分手」(我個人而言真的經歷過有如分手般痛苦的絕交。);我們經常會聽到「斷捨離」一詞,要學會騰出空間做好收納,避免囤積的問題。但是我們又有思考過,甚麼時候該應用這個技巧在人際關係上來珍惜自己的社交能量呢?本書作者艾琳法爾科納同樣地對這個題材很感興趣,她用了八個月的時間採訪自己的朋友圈子,研究和撰寫友誼相關的內容。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對經營友情的一些心得吧!
最重要的,是要做自己的朋友。因為如果做不到,就無法與世上其他人做朋友。(美國前第一夫人 愛蓮娜羅斯福)
法爾科納認為在討論友誼之前,我們必須先從自己開始,真正地了解自己。這是建立優質友誼的必要起點。當你不了解自己——你的價值觀、你的需求、你的優勢、你的弱點,以及你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如何知道哪些友誼應該經營、哪些又可以淡化呢?簡單來說,你沒辦法知道。在友誼中做出選擇,等同你怎麼決定自己的時間運用,也奠定了你生活中其他關係的基調。當我們把滋養自己作為優先事項,並感覺自己的杯子是注滿的時候,我們就有更多的東西可以給予,也可以更自由地接受這種能量的平衡交換,為健康的關係奠定了基調。那麼,要怎麼認識自己呢?答案就在「自我對話」。它是整天在我們腦海中飄流的話語,可能涉及有意識的想法或評論,以及我們累積了一輩子的無意識看法和偏見。她指出大多數人允許腦海中充斥著相當惡劣的自我對話,因為他們對思維沒有覺察,因此沈溺在負面能量中,不能轉念。針對這個情況,法爾科納建議我們記下自己的自我對話,時間為一週就好。你可以在過程中思考下列的問題:
你如何描述內心的聲音?她是否會鼓勵你?她有同情心嗎?你的生活與抉擇裡,那些複雜而細微的情況,她能懂嗎?還是她很討厭?她是朋友,還是敵人?請你想像你真正的摯友,說出你對自己說過的那些話。
為甚麼我們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很重要呢?真正的友誼,有賴於雙方表現出自己的原貌,包括缺點在內的一切。但是如果我們相信那些消極的內在聲音,我們就會認為真實的自我不值得展現出來,於是很難建立有意義的連結。法爾科納引用了布朗在「羞恥感」方面的研究來說明這個關鍵。布朗發現,人們是否成功建立真正的連結,關鍵變數是自我價值。她稱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是「全心全意的」。否則,我們便有可能經常透過喝酒、購物或吃飯來逃避難熬的情緒,那麼很遺憾地,我們的正面情緒像是感激、喜悅,也會漸漸麻木。要扭轉負面的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嘗試正念。正念的定義,是不帶評斷地觀察自己和自身的想法,好讓我們能以更少的恐懼和焦慮來看到自己的全貌。我們可以透過正念來認識自己,了解到自己並不喜歡某些事:當你跟朋友約吃飯的時候,她遲到了十五分鐘,我就暴怒了;或者當你餓的時候,你對孩子一點耐心都沒有;抑或朋友在電話中沒回答好問題,你會有種被拒絕的感覺。這些感受其實是一些實用的資訊,好讓我們下次覺察這些情緒的時候,能夠採取相應的行動,使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行為和感受。
很多人想和你一起坐豪華轎車,但你想要的,是當豪華轎車拋錨時,能和你一起坐公車的人。(脫口秀主持人 歐普拉溫芙蕾)
亞里士多德稱那些基於選擇和相互尊重所建立的友誼為「德行之交」,這種友誼會隨時間而進化成長。穩固的友誼需要正直、關懷和意氣相投的結合,但在評估你的朋友之前,請先自省。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在他的《論友誼》一書中指出,唯有品行端正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友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先讓自己成為一名優質朋友,才會增加擁有豐富友誼的機會。與朋友保持密切聯繫不代表事情總是輕鬆愉快,真正穩固的關係是經得起緊張局面與意見分歧,甚至是朋友不再身邊的考驗。心理學家將此稱為「破裂和修復理論」(Theory of Rupture and Repair),它是任何健康關係的精髓。書中作者向朋友問維持良好友誼的關鍵是甚麼,這段話非常引人入勝:
朋友之間可以有柏拉圖式關係的某種自由,在此中你可以透過友誼接觸到不同面向的自己。
作者在第四章節提出了數項友好友誼的特質,個人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其中兩項是信任和界線。我們可以注意朋友談論他人的方式,來判斷她的可信度。同時,我們也可以藉由成為優秀的傾聽者來建立自己給朋友的信任度,關心朋友。例如我們對朋友遇到的挑戰表示同情和支持,並且留意到他們的成就。法爾科納指出很重要的一點:在父權社會中,女性被教育成要遷就別人、對人客氣、讓大家都舒服,這當中沒有一項教我們去留意別人在做我們不喜歡的事。不僅如此,這種忍耐負面情緒的文化與做法,更可能使我們產生怨懟。法爾科納認為,人們,尤其是女性,應該要堅守自己的界線,像是時間和價值觀。長期遲到的人其實在讓你知道,她不尊重你寶貴的時間。不尊重你的價值觀的人,我們也無法跟他們親密相處。
有些人想與你一起成長,有些人倒不想,因此會遺憾地分手。(電視節目主持人 瑪麗亞曼努諾斯)
所有的東西都有盡頭,甚至是生命本身。如果我們能夠對友誼的結束有一定的控制權,並給予這段經歷一點尊重,就算這段友誼已經逝去,我們還是能賦予這段時光一個意義。法爾科納有一位現為精神科醫師的朋友,她對承認友誼結束有以下一段看法:
當一段關係結束時,有時會感到生理和情緒上的痛苦。但是,當我們學會如何接受痛苦時,痛苦就會消退,然後我們開始從經驗中成長。瑪莎林納涵博士說這叫「智慧心」。智慧心是你心思意念的一部分,它幫助你從兩種面向來看待一件事,並幫助你從經驗中學習,無論是好是壞,它讓你成為你應該成為的人。
筆者對此很有共鳴。我有一位朋友自中學起陪伴了五年。可惜的是,我在上大學開始接觸得比較多後,發現我們的友誼不是那麼理想:我的皮膚狀況經常會被評論,我自己賺錢和愛好會被質疑;每當我提出新的目標(副修外語)的時候,她會說不是我能力所及的。我很感謝在大學遇到的同學,讓我開始察覺其實這段友誼不是雙向、平等的。於是,我在一次衝突中,直接挑明沒有繼續聯絡的必要。這對當時不習慣與人產生衝突的我來講,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情,也是我從沒後悔的行動。有時候你的朋友會在你的人生離開,而你們相處的時光不會消失,而且她的離開會留下一些果實:我在結交新朋友時會注意相處上的界線,不再容忍被人貶低自己、踐踏自己的自信。
結交朋友只在一念之間,而友誼卻是慢慢成熟的果實。(古希臘哲學家 啊亞里斯多德)
艾琳法爾科納的《如何與朋友分手?清爽到不可思議的友情整理術》還分享了有關結交新朋友的方法、成為更好朋友的條件、朋友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等精彩的內容。希望大家閱讀這篇筆記後,能夠更理智地分析現有的人際關係,把時間留給對的人。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分享自己在友情的經歷,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