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 我曾經的美式生活-1 美國獨步全球的小費文化

更新於 2024/08/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又同時看太多本書,導致閱讀心得寫作速度趨緩,為了維持一週一篇的產出,我決定來寫篇關於在美生活的看法。

起因是因為我在 PTT 書版看到了同是方格子格友鱸魚新書的心得:我失敗的美式生活,下面引發熱烈的討論。鄉民 joowei 承認自己對於美式生活有著美好的想像,看了這本書雖然有點震撼,但是仍不改他對於旅美的嚮往,然後下面推文果然釣出像我一樣旅外過一段期間的鄉民回覆說美國真的沒想像中的好。

關於移民美國,雖然我只不長不短的住過6年多,要我寫的經歷和感觸的話我可以寫成連載了(但有人想看嗎? 哈哈)。另外我妹至今仍旅德應該有10年了,今年德國開放雙重國籍,所以沒意外她應該也取得德國籍了,整體來說我個人認為移民西歐比移民美國容易,但是文化和語言的衝擊應該比移民美國還大,畢竟台灣人一般被美式文化洗禮的時間比較久,對於美國的文化更能夠接受。


什麼是美式文化?

我想在台灣最深植人心的美式生活印象大多來自
(1)六人行,美東北大城市的代表
(2)好萊塢明星生活實境秀+矽谷台灣人社群,加州等美西的代表
(3)以美國中西部為背景的電影,包含德州,五大湖區一跨過黃石公園一路到懷俄明州

美利堅合眾國,實際上由50州組成,兩岸和中西部的地理差異甚大,法律上除了各州共同遵守的聯邦法律,每個州都各自有各州的州法,我覺得把50州當成50個國家不為過,想想一個德州的面積比英國+德國面積總合還大,因此移民到美國不同區域的台灣人對於美國的看法差異性很大。

若不以州為單位,用地理景觀來做分界,整個美國扣掉外島的夏威夷和被加拿大隔開的阿拉斯加,也可以切成:最早獨立的東北13州、五大湖區、黃石和周邊北大荒區、東南部、南部沙漠、西部沙漠、西部沿海區7個大區,每一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習性,每一個區域都是真實的美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單獨代表美式文化

美國本土粗分成七大區

美國本土粗分成七大區


先來聊聊美國的小費文化

美國有著全世界其他國家沒有的小費文化,我2019前還住在美國的時候,我在的五大湖區不成文規定是午餐10%起,晚餐 15%起,外帶不用小費。新冠疫情後我沒有再回到美國的經驗,不知道現在改變了多少? 只知道室友去年回也是在五大湖區公司總部出差,據說晚餐付了超過25%的小費,還好是公司出錢,那大方點倒是無所謂 (笑),借花獻佛嘛。

我因為第一年到美國的室友是從小移民美國的台灣人,去餐廳吃飯通常都是跟她一起行動,所以我也沒遇到什麼文化衝擊,很自然而然就接受付小費這件事情,反正台灣餐廳也幾乎都有10%服務費。但博班菸酒生畢竟收入有限,我的確是幾乎依照不成文規定的最低趴數給小費。

後來有個朋友的老公在學校車程約半小時的地方開了一間 Asia Bistro,雖然標榜是亞洲餐酒館,但是裡面的廚師幾乎都是墨西哥人(題外話:後續如果有講到中南美洲移民的主題再來談談為什麼美國餐廳那麼多墨西哥主廚的故事)。也因為有認識的人經營餐廳,我才知道美國餐廳除了主廚,前場人員和廚助可以只給付最低基本薪資,所以小費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額外收入。另外小費也不只是給前場服務的服務生,餐廳會抽成某個比例分給後場的廚助、bartender和收銀台的服務人員。

以我在美國的時間,那時候最低基本薪資不到14美金,這是什麼概念呢? 以當時的物價,用外食來比喻就是台灣買一份便當+一杯手搖飲,可能還可以加一個統一布丁,如果是自炊的話14美金可以買到一片肋眼牛排+一打雞蛋,所以自炊划算許多。

因此餐廳一天打工10小時薪資大概140美金,假設是公民或合法移民還須扣除近10%的稅,一天就120美金左右的收入,這也難怪為什麼他們會仰賴客人的小費。景氣好的時候確實有可能會遇到傳說中的天使客人,比如我朋友有次帶了訂婚戒在餐廳打工,就曾遇過客人外帶30美金左右的餐點,小費給了50美金祝她新婚愉快。

鱸魚的書中提到"美國歷史的奴隸制是小費制度的衍伸,與其說是感謝,不如說是上對 下的犒賞。" 看起來似乎是如此,尤其富人階層滿意服務的話給起小費豪不吝嗇,但是對於中產階級和窮學生來說,小費是一筆經濟負擔,也會增加外食的心理壓力,至於貧窮階級就直接不考慮外食了,去大賣場買桶7、8美元不太好吃的烤雞全家餐省錢許多,更甚的直接買豆子罐頭煮湯可以養活全家一週呢!


美國影集 The Big Bang Theory 女主角在連鎖餐廳 The Cheese Factory 當服務生

美國影集 The Big Bang Theory 女主角在連鎖餐廳 The Cheese Factory 當服務生


不付小費會怎樣?

除非服務生做出很過分的舉動,例如種族歧視的言論、把餐點酒水倒在客人身上等等,否則一律建議付小費,這是一種花錢消災的概念。如果內用不支付小費,會驚動領班、甚至餐廳經理出來進行疲勞轟炸式客戶訪談,想了解為什麼你不願意付小費? 他們哪裡做得不好? 為什麼當下沒有提出來? 如果給予折扣券或甜點免費補償可以嗎? 為了避免遇到像愛心筆推銷那種糾纏,大部分人就算對服務沒特別滿意、但是只要沒犯大錯都還是典個最低基本款10%、15% 小費就算了。對美國餐廳來說,比起去 Google 或 Yelp上留一星,更怕你不給小費。

比起來我覺得熊貓外送現在的小費給予方式更不合理,有時候遇到下雨天或是深夜的時間,叫外送時我會想給予外送員小費,但是熊貓app的設定必須在買單時就點選小費的選項,有時候小費給了才發現外送員又取了餐點又繞去 ABCD 店順便取餐,導致我比預計時間還晚半小時以上還拿到餐點,這時候小費想回收也不行。美國的小費雖然是強迫性的,但是我至少可以在接受到服務後再決定要給多少。


最後結論

講了這麼多關於美國小費文化,最後我的結論是於情於理上還是建議給小費。理由如下:

  • 於情:大多服務員薪資保證只有最低基本工資,而且他們幾乎來自稱不上中產階級的家庭,甚至不少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非法移民,給在能力可以負擔的小費幫助他們我覺得很可以,至少他們不是選擇去作奸犯科而是踏實的工作。
  • 於理:為了避免結帳時被盧小小差點走不出餐廳,耽誤自己寶貴的時間又影響聚餐美好的心情,付吧! 我都說了當花錢消災。

最後不知不覺又寫了一堆,今天先聊到這裡,後續有時間再來繼續美式生活這個主題吧!想聊聊的歡迎下面留言發問👇👇👇

avatar-img
50會員
78內容數
讀書心得 | 植栽 | 生活隨筆 | 三峽 2024 希望能達成一週至少一篇文章的發文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峽貓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第一次懷孕以及第一次流產的故事。要說點什麼的話,比起悲傷我更覺得自己上了一門深刻的生物課。
阿姨的碎碎念+1
第一次懷孕以及第一次流產的故事。要說點什麼的話,比起悲傷我更覺得自己上了一門深刻的生物課。
阿姨的碎碎念+1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彼此的日子》鏡頭彷彿兩個平行時空間交錯推進,兩段故事分別展現了三名角色相處時的面貌,離不開的試洪常秀總愛將角色「送上餐桌」共食的導演印記。這次的好看之處不只在「餐桌之上」,就連「餐桌之下」的貓咪都成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一環。最有意思的在於兩段故事中產生「交集」的時刻,舉例像是:先後用辣椒醬拌泡麵、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s3ep03-%E4%BD%A0%E7%9A%84sm%E4%B8%8D%E6%98%AF%E6%88%91%E7%9A%84sm-%E4%BD%9C%E8%80%85%E5%A4%8F%E6%85%95%E8%81%B0%
Thumbnail
雖然真的對牙醫們非常抱歉, 但在我的人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裡, 「牙醫」和「小強」並列我最討厭的事物第一名 U_U 我甚至懷抱著「蛀到神經都蛀完了,就不會再痛了吧」這般壯烈成仁的決心, 從小學四年級以後就再也沒看過牙醫,直到那一天……
Thumbnail
生活無法迴避「政治」的介入,電影《藍色的你》所處的年代正是如此。1988年因著保守派柴契爾夫人宣布的28條款,校園內禁止宣揚同性戀,讓未公開出櫃的女同志體育老師珍備感壓力,她甚至得聽著錄音帶的步驟才能安穩入睡。事實上,正如她女友薇薇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她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與「政治」劃上等號,一如電視上
Thumbnail
《我們從末日開始》將足以淹滿世界的水,緩緩注入了銀幕當中,形成一幅飽含女性溫情與母性柔情的美好圖景,筆者最愛的一場戲也是如此,攝影機從海岸的廢墟窗口穿透而去所拍下的景色,也捕捉下兩對母親與孩子的珍貴情誼。筆者尤其喜愛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單親媽媽,她待人熱切又時而勇敢,看著她幫助女主角照料哭泣中的孩子
Thumbnail
於我而言《蒼鷺與少年》正是宮崎駿為世界添上的最後一根羽毛,輕如過往作品中塗上的飽滿色彩,連陰影都有所雷同,重則如他為自身名號所肩負的責任,正如片中老者所建構的亡者世界,宮崎駿的精神世界也出現了些許動搖的跡象,即使傳承接班的後繼尚未出現,他仍願意成為駐守在塔中的那人,讓文明的火種,讓動畫的火種繼續延續
Thumbnail
望著那尊仰天張嘴的裝置藝術,約會中的海聖與娜英好似兩隻雛鳥,出於本能地淺嚐著初戀的滋味,他們在手臂畫上的樹梢間跳躍,恣意暢快忘卻了將要分離的傷感,在兩張面孔的大石板縫隙裡探頭,在洞口內交錯身子笑著談天,這是送給娜英的餞別禮,娜英一家人將要移民飛往加拿大,母親決定為她女兒留下最美好的韓國回憶,也就是這
Thumbnail
除了壓抑與衝動,我還有其他的選擇。原來,有某些話語、某些文字會誘發我的情緒。原來,很多時候,誤會與懊悔是這樣生成的。我該如何在事件發生前,先準備好自己的狀態,讓我不被情緒的衝動淹沒,也不忽視我的情緒呢?
Thumbnail
最近女兒滿兩歲了,以前的她只要哭,就能獲得安慰或食物,如今逐漸有自我意識的她,試圖用哭來獲取更多的滿足,但我並不是萬能的天神,都能滿足她的每一個需求。若無法滿足她,她就會哭得更大聲、更久,彷彿哭就能獲得。 小時候的我們,總以為父母親是萬能的,只要哭到某個極致,就能讓父母親出手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然而在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彼此的日子》鏡頭彷彿兩個平行時空間交錯推進,兩段故事分別展現了三名角色相處時的面貌,離不開的試洪常秀總愛將角色「送上餐桌」共食的導演印記。這次的好看之處不只在「餐桌之上」,就連「餐桌之下」的貓咪都成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一環。最有意思的在於兩段故事中產生「交集」的時刻,舉例像是:先後用辣椒醬拌泡麵、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s3ep03-%E4%BD%A0%E7%9A%84sm%E4%B8%8D%E6%98%AF%E6%88%91%E7%9A%84sm-%E4%BD%9C%E8%80%85%E5%A4%8F%E6%85%95%E8%81%B0%
Thumbnail
雖然真的對牙醫們非常抱歉, 但在我的人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裡, 「牙醫」和「小強」並列我最討厭的事物第一名 U_U 我甚至懷抱著「蛀到神經都蛀完了,就不會再痛了吧」這般壯烈成仁的決心, 從小學四年級以後就再也沒看過牙醫,直到那一天……
Thumbnail
生活無法迴避「政治」的介入,電影《藍色的你》所處的年代正是如此。1988年因著保守派柴契爾夫人宣布的28條款,校園內禁止宣揚同性戀,讓未公開出櫃的女同志體育老師珍備感壓力,她甚至得聽著錄音帶的步驟才能安穩入睡。事實上,正如她女友薇薇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她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與「政治」劃上等號,一如電視上
Thumbnail
《我們從末日開始》將足以淹滿世界的水,緩緩注入了銀幕當中,形成一幅飽含女性溫情與母性柔情的美好圖景,筆者最愛的一場戲也是如此,攝影機從海岸的廢墟窗口穿透而去所拍下的景色,也捕捉下兩對母親與孩子的珍貴情誼。筆者尤其喜愛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單親媽媽,她待人熱切又時而勇敢,看著她幫助女主角照料哭泣中的孩子
Thumbnail
於我而言《蒼鷺與少年》正是宮崎駿為世界添上的最後一根羽毛,輕如過往作品中塗上的飽滿色彩,連陰影都有所雷同,重則如他為自身名號所肩負的責任,正如片中老者所建構的亡者世界,宮崎駿的精神世界也出現了些許動搖的跡象,即使傳承接班的後繼尚未出現,他仍願意成為駐守在塔中的那人,讓文明的火種,讓動畫的火種繼續延續
Thumbnail
望著那尊仰天張嘴的裝置藝術,約會中的海聖與娜英好似兩隻雛鳥,出於本能地淺嚐著初戀的滋味,他們在手臂畫上的樹梢間跳躍,恣意暢快忘卻了將要分離的傷感,在兩張面孔的大石板縫隙裡探頭,在洞口內交錯身子笑著談天,這是送給娜英的餞別禮,娜英一家人將要移民飛往加拿大,母親決定為她女兒留下最美好的韓國回憶,也就是這
Thumbnail
除了壓抑與衝動,我還有其他的選擇。原來,有某些話語、某些文字會誘發我的情緒。原來,很多時候,誤會與懊悔是這樣生成的。我該如何在事件發生前,先準備好自己的狀態,讓我不被情緒的衝動淹沒,也不忽視我的情緒呢?
Thumbnail
最近女兒滿兩歲了,以前的她只要哭,就能獲得安慰或食物,如今逐漸有自我意識的她,試圖用哭來獲取更多的滿足,但我並不是萬能的天神,都能滿足她的每一個需求。若無法滿足她,她就會哭得更大聲、更久,彷彿哭就能獲得。 小時候的我們,總以為父母親是萬能的,只要哭到某個極致,就能讓父母親出手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然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