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找到該做什麼」其實很不容易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但我們的「國家教育系統」卻假裝這很容易???

不容易的主因是:大部分工作你不下去做,就不知道它的真實面貌。

你可能得投入數年做一件事之後,才知道有多喜歡或擅長它。

人有兩種「野心」,一種在你對特定領域「有興趣之前」就已存在,另一種則是基於興趣而生。大部分做出偉大成就的人兩種兼備。

當你擁有的第一種成分越高,要選擇做什麼就越「難」,因為你只空有野心。

對,我們很多人都只空有野心,但不知道要做什麼。

▋ 然而,國家教育系統卻假裝「找到該做什麼」很容易

現在的教育制度,建立在一個荒謬的假設之上:

▍ 認為青少年能神奇的「猜出」自己要做什麼。

而不是幫助他們找尋方向。


▍ 它們期待學生在「理解領域之前」就決定投身該領域。

其實非常不合理。

我永遠記得當準備了三年的高中繁星失利後,不知道要選什麼科系的心情有多無助、多茫然。

我沒有方向,雖然喜歡畫畫,但沒有作品集,也沒自信能上藝校。

所以我唯一的方向就是選國立大學,因為學費比較便宜

奇怪的是,當有人對某個領域有強烈抱負,想走上適合自己的道路時,反而會被制度認定為「偏差」,尤其是在義務教育時期。

例如,你只對數學有興趣的話,絕對會被師長要求,也要把國文、英文、地理、歷史、公民、物理、化學、地科的成績都拉起來,否則你的偏差就太嚴重了。

學校只告訴你:讀書是學生的本分,先考上好大學再說。


但它沒告訴你:「想找出自己要做什麼,你得靠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悠田 Yotian 的創作空間
11會員
45內容數
歡迎來到小悠的創作空間,這裡有我的 🎨漫畫連載|#楓之谷回憶錄 #我是賣場NPC 不定時更新 📚閱讀筆記|平凡小悠在日常中的學習、成長與啟發 ⭐️自我探索|記錄我向內深掘最真實的心情與感受 · 夢想是讓作品帶我遇見很棒的人事物
2024/08/26
——認識並理解彼此的行為模式,雙方就能好好相處~ 性格內向者和外向者在交流時,要知道: 因為你們擁有不同個性,所以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
Thumbnail
2024/08/26
——認識並理解彼此的行為模式,雙方就能好好相處~ 性格內向者和外向者在交流時,要知道: 因為你們擁有不同個性,所以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
Thumbnail
2024/08/25
1. 說話時增加眼神的交流,以了解其他人的反應;聆聽時減少眼神交流,注意環境中發生的事情。
Thumbnail
2024/08/25
1. 說話時增加眼神的交流,以了解其他人的反應;聆聽時減少眼神交流,注意環境中發生的事情。
Thumbnail
2024/08/24
1. 說話時減少眼神交流,專注於搜尋字詞和想法;聆聽時增加眼神交流,以吸收資訊。
Thumbnail
2024/08/24
1. 說話時減少眼神交流,專注於搜尋字詞和想法;聆聽時增加眼神交流,以吸收資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努力] 有些事情不是努力 就可以改變   聽起來雖然沮喪 但也可能是 了解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努力] 有些事情不是努力 就可以改變   聽起來雖然沮喪 但也可能是 了解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其實有一件事情我不是很能理解,就是關於有些人「不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基於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而是把理由推給別人或是外部因素呢?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說之前興致勃勃做某件事是因為有很多人給予正面的回應,但現在不做同一件事是因為缺乏認同或是社群能見度低落,但我比較想問的是:「難
Thumbnail
其實有一件事情我不是很能理解,就是關於有些人「不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基於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而是把理由推給別人或是外部因素呢?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說之前興致勃勃做某件事是因為有很多人給予正面的回應,但現在不做同一件事是因為缺乏認同或是社群能見度低落,但我比較想問的是:「難
Thumbnail
你的規劃裡從來沒有自己,只是把自己規劃給這個社會而已;努力的很好,不要再努力了。
Thumbnail
你的規劃裡從來沒有自己,只是把自己規劃給這個社會而已;努力的很好,不要再努力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