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期面臨共產中國的武力威脅,因此除了現役部隊外,還有龐大的後備軍人,因為台灣的男性依法都有義務接受軍事訓練,時間為4個月至1年不等。依據《兵役法施行法》第27條規定,後備軍人教育召集(education recall/re-military training)於退伍後8年內,以4次為限,每次不超過20日。根據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的政策規劃,對納編的後備軍人,以營(或獨立連)為單位,採「兩年一訓」方式,施予5至7天或14天教育召集訓練。而我在2022年1月30日退伍後,在2024年8月5日至8月9日接受第一次的教召。
根據我在2022年出版的《我在「中國」軍隊的四個月:從軍中第一手觀察到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一書中,完整地訪問了多位現役及退役將領及軍官,經交叉比對查核後,揭露有關台海爆發戰爭時,後備軍人的動員方式及作戰計畫。當時我在書中曾引述美國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資深主任易思安(Ian Easton)所著《中共攻台大解密》(The Chinese Invasion Threat: Taiwan's Defense and American Strategy in Asia)一書的內文,「後備軍人不必長途跋涉前去報到,因為這些平民軍人跟其他國家的國民衛隊和民兵單位一樣,只負責寶為自己家附近的區域,這樣他們的作戰意志必定勝過敵軍。後備軍人抵達住家附近集合地點與軍械庫,就會領到武器、彈藥和裝備......」,並批評這樣的內容與實際中華民國國軍的規劃有所出入。2年後,我接受了第一次教育召集,更驗證了這樣的情形。
戶籍地與居住地都在新北市淡水區的我,此次教育召集的地點並非位於我的居住地,而是必須自行搭乘2個小時的公車車程前往新北市金山區的金山運動休閒廣場報到(此為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公開資訊)。而我身旁的同袍有的來自新北市泰山區、新北市新店區、新北市五股區,甚至來自桃園市,他們必須搭乘比我更久時間的大眾運輸工具前往金山報到。我在過去出版的書籍中也提到,中華民國國防部規劃後備軍人在戰爭中的角色,是防守灘岸,並非如媒體報導的在後方保衛重要基礎設施,不可諱言地,並非所有人的居住地和我一樣鄰近海岸,因此在戰爭發生後,住在內陸區域的後備兵力勢必得調動至其他區域的灘岸進行防守。然而,在戰爭發生時,勢必得在居住地附近的地點進行報到,並由軍方統一運用載具,將後備軍人統一運送至訓練中心,在24小時內快速複習所學的專長武器,或運送至灘岸進行防守,而非後備軍人自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目前台灣所面臨在後備軍人調度上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人知道一旦戰爭發生時,不同居住地的後備軍人應該前往哪裡報到,也沒有人知道應該防守哪一塊區域。
同袍中,有的已經參與過二次與三次的教召,他們每一次被召集的地點都不一樣,有的人甚至居住地在新北市,卻被分配至遙遠的苗栗縣集合,直到教召的過程中才被告知,他們實際上要防守的區域是桃園市,過程中也從未前往桃園勘查地形與訓練。
在教召期間,最讓多數的後備軍人不滿的是每一餐的伙食,儘管可能每一個教召區域的伙食不一樣,但中華民國國軍後備教召訓員每人每天伙食費在今年從新台幣95.7元調升為97.6元,等同於每人一餐的伙食費約為32.5元。因此,軍中負責伙食的單位只能在這現有少許的預算當中,去產出米飯加上三樣菜的便當。有些軍團的高層為了讓士兵能夠吃到稍微不那麼糟糕的餐點,還會另外去向民間社團勸募大米,省去米飯的成本,才能讓餐點中盡可能有不一樣的菜色。我所待的教召地點,每天早上吃的是一顆包子加上一個麵包與一顆茶葉蛋或白煮蛋,再加上一桶要應付120個後備軍人的麥茶。午餐與晚餐則是米飯加上一樣主菜與兩樣副菜的小型便當。對比台鐵便當最便宜的一個也要新台幣60元(一天三餐等於需要花費新台幣180元)、高鐵便當也一份要價110元新台幣(一天三餐等於需要花費330元新台幣),在高通膨以及物價、電價大幅上漲的的現在,可想而知中華民國軍方在極為有限預算下的無奈。
或許有些人和我一樣,將教召視為戰時的動員,因此將每一餐都視為珍貴的能量補充,特別是在戰爭時期,不可能有豐富且美味的菜色。但對比擁有後備軍人及教召制度,且與台灣同為先進國家的瑞士、新加坡與芬蘭,台灣在餐費上明顯地較少。瑞士武裝部隊在訓練期間為每位士兵的每日餐飲分配約8.50瑞士法郎(約新台幣317.99元);新加坡武裝部隊(SAF)為其人員,包括在訓練演習期間的後備軍人,每餐分配的預算約為7至12新加坡元(約新台幣171.70元至294.35元);芬蘭國防軍在教育召回或再軍事訓練期間,為後備軍人的每日餐費預算為每人每天5.90歐元(約新台幣209.16元)。
《華盛頓郵報》8月3日以〈台灣正在為應對中國入侵做準備,但情況並不樂觀〉(Taiwan is readying citizens for a Chinese invasion. It’s not going well.)為題報導,分析人士指出,加強訓練是台灣展示其對軍事準備重視程度的關鍵方式之一。然而,新計劃仍面臨資金、教官和設備短缺的問題,導致參訓者經常抱怨教學品質。一名30歲的潛水教練受訪時表示,「這完全是浪費時間」。他在上週的五天後備訓練中,大部分時間都閒坐在室內,由一些坦言自己未準備好帶領課程的退役軍人授課。
理論上,過去12年內完成義務役的台灣男性,每兩年應接受一次複訓,但實際上,許多人參加的頻率遠低於此標準。2023年,僅有五分之一的後備軍人完成了新延長的兩週課程,多數人僅參加了5天或7天的訓練。前中華民國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室主任韓岡明受訪時坦承,「由於後備部隊不是主要作戰單位,當預算分配時,我們總是被放在最後」。《華郵》報導指出,根據最近完成軍事訓練的人表示,台灣顯然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
正因預算有限,因此軍方對外宣傳的後備軍人教召訓練的照片,幾乎都是配戴仿造美軍ACH頭盔的新式台製EMBH105戰術頭盔,但實際上,除了14天教召外,7天與5天的教召皆使用舊式的美製M1鋼盔,有些鋼盔甚至已經年代久遠,出現大片掉漆的情形。或許是因為教召的單位首次或前幾次接訓,又或許是軍方開始著手改革,比起兩年前,長期在《外交政策》投稿的台灣民意基金會研究員黃柏彰(Paul Huang)在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揭露他的教召情形,只領取到嚴重磨損/有缺陷的製服、靴子和裝備,我這一次的教召經驗,是除鋼盔、數位迷彩軍服外,其餘的皆為新品,包括睡袋、蚊帳、黃埔包(軍用大型背包)、充氣枕頭、腰帶皆為新品,且全新的內褲、襪子、數位迷彩內衣、軍靴是在解召後必須自行帶走的。
儘管我過去沒有參與過教召,因此無法比較差異,但周邊有參與過幾次教召的同袍多數認為,這次的教召很明顯地有比過往進步,但進步的幅度有限且進展緩慢,一些問題仍然存在。
我在服役時的專業戰鬥技能是台製T-75式60公厘迫擊砲,然而在教召期間,我們只被安排一個上午的時間複習這項技能,因為負責的單位並沒有60迫砲的訓練彈讓我們練習射擊(我在服役期間也從未練習過60迫砲的訓練彈射擊)。且課程期間,教官展示的為與台製60迫砲相似的、且已經退役的美製M2迫擊炮,後者為1940年代製造,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與越戰。如同《報導者》在2022年的報導一樣,通訊兵沒有背過無線電機、槍榴彈兵沒有打過槍榴彈,2年後,同樣的問題仍持續存在。然而這兩年,台灣的軍事預算正大幅增加,從2022年的新台幣3676億元(約合115.4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新台幣4406億元(約合138億美元),增幅約19.9%;國防預算也從2022年約占GDP的2.1%增長至約占GDP的2.5%至2.6%。
負責教召接訓的單位,皆面臨得思考訓練的強度,應該在平時與戰時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以回應後備軍人以及上級長官、國人不同的期待。再加上軍方內部層峰與基層之間的鴻溝,導致即便面對中共愈趨強硬的軍事威脅,後備軍人訓練改革速度仍然緩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