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政壇上,賴清德的一席話如同投下一枚震撼彈。他在一次記者會上不僅提到「綠共」,還點名「藍共」與「白共」,並高喊「我們要一起反共」。這番言論瞬間引爆輿論,究竟是單純的政治反擊,還是預告一場大規模清查的開端?從「426大遊行」到賴清德的強硬回應,這一切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意圖?
「426大遊行」與賴清德的怒火
一切要從「426大遊行」說起。這場由國民黨與民眾黨聯合發起的活動,號稱是對民進黨政府政策的不滿宣洩。遊行中,他們將矛頭直指民進黨,將活動定調為「反綠共」,暗指民進黨有共產主義傾向,甚至試圖將「綠共」這個標籤貼在執政黨身上。這樣的定調,對民進黨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尤其是對賴清德這位性格鮮明的政治人物而言,更是火上加油。
賴清德是誰?他是那位在礦工家庭長大、從基層一步步爬上來的政治硬漢。他的成長背景塑造了他嫉惡如仇、記恨心強的特質,甚至有人形容他「有點小心眼」。當國民黨與民眾黨喊出「反綠共」,等於是踩了他的痛腳。對賴清德來說,這不僅是政治攻擊,更是對他個人價值觀的挑釁。他怎麼可能忍氣吞聲?遊行後不久,賴清德在一次記者會上丟出了震撼彈。他說:「不只是綠共,還有藍共和白共,我們要一起反共。」這句話瞬間扭轉局勢,從被動挨打轉為主動出擊。他不僅反駁「綠共」的指控,還將國民黨(藍)與民眾黨(白)拉下水,暗示在野黨也有「親共」嫌疑。這一招可謂高明,既轉移焦點,又為後續行動埋下伏筆。
賴清德的策略:先內後外,步步為營
賴清德的政治風格有個鮮明特點:先從內部下手,再對付外部敵人。這種「先內後外」的策略在他過去的行動中屢見不鮮。例如,他曾針對民進黨內的「害群之馬」展開大規模清查,抓出一批違紀或爭議人物。這樣的做法有雙重效果:一是整肅黨紀,鞏固自己的權威;二是向外界展示決心,讓後續對在野黨的行動顯得「公正合理」。民眾會想:連自己人都抓了,抓你們又有什麼不對?
這種策略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賴清德知道,如果一開始就對在野黨下手,可能被批評為「政治報復」。但如果先清理自家門戶,再轉向對手,就能在輿論上站穩腳跟。他要讓民眾覺得,這不是針對某個黨派,而是「全面反共」的正義之舉。
抓完自己人,接下來自然是在野黨。賴清德的言論已經透露出訊號:國民黨與民眾黨得小心了。他提到的「藍共」與「白共」,絕不是隨口說說,而是有備而來。問題是,他會怎麼出手?目標又是誰?
清查目標:誰是「藍共」與「白共」?
賴清德這次清查的焦點,很可能鎖定那些「經常去中國大陸接受招待」的在野黨成員。這些人可能是國民黨或民眾黨的黨員、幹部,甚至是地方要員。他們或許以旅遊、交流為名,接受中共相關部門的招待——食宿全包、機票報銷,甚至還有「人頭費」可拿。這樣的行為,在賴清德眼中,就是「親共」的鐵證。
別以為賴清德只是嚇唬人。他手上有什麼牌?答案很簡單:出入境記錄。這不是什麼高科技手段,而是政府隨手可得的資料。只要比對這些人的旅行紀錄,看看他們一年去大陸幾次、跟誰見面、拿了什麼好處,就能輕鬆鎖定目標。更可怕的是,他可能進一步挖掘這些人的通訊紀錄,甚至啟動監聽,挖出整個「團伙」。
被鎖定的人會面臨什麼指控?「共諜」是其中之一,但前提是他們得在政府機關內竊取情報。如果只是黨務人員或地方幹部,「共諜」這個帽子可能扣不上。這時,「第五縱隊」就派上用場了。這個詞最早由政治學者沈伯洋提出,指的是潛伏在內部、與外部勢力合作的「在地協力者」。賴清德只要把這個標籤貼上去,再加上「干擾選舉」「破壞政府運作」等罪名,就能名正言順地展開行動。
賴清德的行動藍圖:全台大清查即將展開
賴清德的野心絕不只限於雙北、宜蘭或高雄。他要的是一場全台範圍的「大清掃、大清算」。根據他的行事風格,這波行動可能從重點縣市開始,逐步擴散到其他地區。花蓮、雲林、苗栗……沒有哪個地方能置身事外。只要有「藍共」或「白共」的嫌疑,他就不會手軟。
賴清德會怎麼做?首先是情報蒐集。台灣的監聽系統早已涵蓋數十萬人,雖然平常沒時間逐一分析,但一旦鎖定目標,就能迅速調閱檔案。其次是交叉比對,將出入境記錄、財務往來與通訊內容拼湊起來,形成完整證據鏈。最後,他可能推動修法,例如強化《反滲透法》或《國家安全法》,為大規模逮捕提供法律依據。
除了顯而易見的黨員,還有另一群人值得注意:那些帶團去大陸的「領隊」。這些人表面上是組織旅遊,實際上卻負責聯繫中共單位,安排招待並分發好處。他們可能是地方黨部幹部、選舉樁腳,甚至是退休公務員。賴清德一旦挖出這些人,等於抓住了一條「食物鏈」,順藤摸瓜就能牽連更多人。
若賴清德的行動如果成功,將引發一場政治大地震。在野黨勢力可能被重創,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幹部恐面臨清洗。與此同時,民進黨內部的權力結構也可能因此調整,賴清德的地位將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