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行山關注組】山野不留痕,保護山林七大守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秋高氣爽,涼涼的秋風帶走夏天的悶熱,又是郊外遠足露營的時候。在大自然讓我們的心靈帶給寧靜的同時,你可有發現山林的變化呢?有沒有發現山路越來越闊?有沒有發現垃圾越來越多?這都是我們在行山後所遺留的痕跡。如果想繼續有如此美麗壯闊的大自然,就要好好保護山林,堅守「無痕山林七大守則」。


什麼是無痕山林?

無痕山林 (Leave No Trace) 的概念源自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戰後的數十年間,社會、經濟等慢慢恢復,安穩的生活讓人民更空閑的時間投入各種的娛樂,戶外遊憩活動就是其中一種。登山、健行、露營等都大大增加了郊野的使用率,使郊外環境也受到嚴重的破壞。

自1980年代起,發現這都會干擾了野生生態,也有不少歷史文物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有見及此,美國政府、學者、保育組織和登山團體等,發起「無痕山林」運動,目的是教育和推廣大眾對大自然尊重的觀念,以行動將遊憩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減到最低。「無痕山林」概念可分為以下七個基本守則。



無痕山林七大守則

1.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raw-image

✅計劃路線:事前規劃登山路徑(包括中途切離點、補給點),並下載離地圖。

✅天氣考量:出發前應留意天氣預報,判斷天氣情況是否合適登山。

✅衣物裝備:以大地色系為主調而舒適且容易排汗的衣物;選擇較輕巧舒適的登山鞋;按需求攜帶或配戴指南針、地圖、頭燈、護膝、登山杖、哨子、無線電對講機……等。

✅食物飲品:攜帶足夠的飲用水和食物。

✅風險管理:切勿單獨行山。登山團隊以3-6人為佳;由合格的專業登山嚮導及領隊、或熟識路況及環境的專家帶領為佳;選擇合適自己的登山地點和行程。必要時可以考慮購買一次性保險。

2005年,香港警探丁利華獨自前往西貢大蚊山登山,結果離奇失蹤,警方出動了200多人展開搜查,至今依然沒有丁利華的消息。



2.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及宿營

raw-image

✅在既有的步道上行走;在指定的露營區內活動及休息。

✅請選擇岩石地、沙地、碎石地等較堅硬的地表行走和宿營;為減輕對植被及地表的傷害,請分散帳幕搭蓋的區域和避免在同一地點停留2天以上。。

✅露營時應使用現成的營地,減少對植被的破壞,也不要傷害周圍的樹木,如折斷樹技、刻字等。


3.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raw-image

✅所有人為廢棄品都必須帶離野外或進行妥善的處理,包括食物包裝、廚餘等。

✅以遠離水源、營地、步道及排水系統的位置為貓洞地點處理排遺(一般建議在60公尺外地區)。貓洞大掘深15-20公分,使用後再把土壤掩埋。

❌不要用火解決垃圾問題,金屬箔片、塑膠罐等均不能完全燃燒,況且燃燒或許會吸引野生動物的注意或造成牠們的恐慌。

❌避免沿途留下人為的痕跡及記號,太多的路條除破壞景觀,也可能限制樹木的生長與健康。


4.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

raw-image

✅請維持造訪之處原來的風貌。不要將石頭、羽毛、貝殼、樹木化石、古物等帶離野外。

✅讓背包、帳棚、靴子及鞋底保持乾淨,縱使是泥巴或土壤,或許也會夾帶種子、孢子或動植物。

❌不要野放不屬於該地的動植物。


5.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raw-image

✅以輕巧且效能高的爐具取代營火。

✅如需搭建營火,應使用防火布,並鋪上無機土壤、沙子或礫石以隔絕有機土壤;或使用火盆生火,利用金屬盆及鐵架架高至少8公分,火盆下可以石頭或無機土壤阻隔。

❌不要留下無人看管的火苗;不要在有機土壤、落葉堆等會危害植物及自然景觀的區域生火,以免發生山火。

✅離開前,請確認營火已經完全熄滅,並用水完全浸濕灰燼和木炭粉末。


6.尊重野生動植物

raw-image

✅使用望遠鏡、長鏡頭相機觀察動物,以免動物受到驚嚇。

✅降低聲量,不要騷擾大自然的寧靜。

❌不要追趕、捕捉、餵食野生動物。

❌照相時不要使用閃光燈;不要進行誘拍,甚至擺拍行為。


7.顧及其他使用者

raw-image

✅尊重其他山林使用者,如有需要可彼此協助與扶持。

✅減少用燈、收音機、電子遊戲和其他干擾設備,好好享受大自然。

✅在露營時,儘可能降低音量,尤其在夜晚。


要記得,郊遊遠足是我們走訪大自然,人屋叫人,入廟拜神。我們要好好保護和遵守大自然的規則,使大自然得以延續下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的知識迴廊的沙龍
11會員
22內容數
2024/11/29
從石器時代到現在科技時代,人類就不斷地發明各種對器具。這些器具不只是方便了日常生活,更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成為了發展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次要介紹的是——電燈。
Thumbnail
2024/11/29
從石器時代到現在科技時代,人類就不斷地發明各種對器具。這些器具不只是方便了日常生活,更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成為了發展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次要介紹的是——電燈。
Thumbnail
2024/11/03
每逢過時過節,家庭聚會,「三姑六婆」都會來問長問短、旁敲側擊、花式單打,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但又知道「三姑六婆」為什麼叫「三姑六婆」呢?「三姑六婆」又那三姑,那六婆呢?
Thumbnail
2024/11/03
每逢過時過節,家庭聚會,「三姑六婆」都會來問長問短、旁敲側擊、花式單打,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但又知道「三姑六婆」為什麼叫「三姑六婆」呢?「三姑六婆」又那三姑,那六婆呢?
Thumbnail
2024/09/17
從石器時代到現在科技時代,人類就不斷地發明各種對器具。這些器具不只是方便了日常生活,更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成為了發展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次要介紹的是——泵。
Thumbnail
2024/09/17
從石器時代到現在科技時代,人類就不斷地發明各種對器具。這些器具不只是方便了日常生活,更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成為了發展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次要介紹的是——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露營是一種與自然親近的方式,讓我們逃離城市的喧囂,享受大自然的美妙。瞭解必備露營裝備和野外露營的注意事項,能夠確保你在野外度過愉快且安全的時光。
Thumbnail
露營是一種與自然親近的方式,讓我們逃離城市的喧囂,享受大自然的美妙。瞭解必備露營裝備和野外露營的注意事項,能夠確保你在野外度過愉快且安全的時光。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登山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多人嚮往高山與大自然的懷抱。然而,登山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或冒險活動,它更是一門學問和技能。隨著登山熱潮升溫,與之相對的是登山意外事件的增多。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初學者沒有做足夠的登山準備或對如何安全登山知識了解不足。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登山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多人嚮往高山與大自然的懷抱。然而,登山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或冒險活動,它更是一門學問和技能。隨著登山熱潮升溫,與之相對的是登山意外事件的增多。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初學者沒有做足夠的登山準備或對如何安全登山知識了解不足。
Thumbnail
2023 日本健行之四 涸沢野営場D1
Thumbnail
2023 日本健行之四 涸沢野営場D1
Thumbnail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有從前人失敗的教訓中學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趨吉避凶,由生還一書八個生還的山難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山上一個小小的不留意,就可能導致災難的降臨。如不幸迷途時,必須保持冷靜,試著回到原來走失的叉路,並沿途留下記號,如確認無法自行脫困,應該留在原地待援,才有生還機會。
Thumbnail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有從前人失敗的教訓中學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趨吉避凶,由生還一書八個生還的山難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山上一個小小的不留意,就可能導致災難的降臨。如不幸迷途時,必須保持冷靜,試著回到原來走失的叉路,並沿途留下記號,如確認無法自行脫困,應該留在原地待援,才有生還機會。
Thumbnail
山林開放的核心精神,是政府不再以風險為由限制人民入山,將風險判斷的責任交由登山者自負。因此,登山風險評估就成為這個世代登山者必須具備的能力。蓋「人民對國家並無享有登山零風險的請求權」,期望每位山友在上山之前,都能確實做好風險評估,去爬自己「能」爬的山,而不是去爬「想」爬的山。
Thumbnail
山林開放的核心精神,是政府不再以風險為由限制人民入山,將風險判斷的責任交由登山者自負。因此,登山風險評估就成為這個世代登山者必須具備的能力。蓋「人民對國家並無享有登山零風險的請求權」,期望每位山友在上山之前,都能確實做好風險評估,去爬自己「能」爬的山,而不是去爬「想」爬的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