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還啟示】說說山裡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去(2022)年12月10日一支逆走雪山西稜16人的隊伍於上午7點登頂中雪山,其中一名隊友於下山途中失聯,翌(11)日帕卡颱風形成,雖然沒有直接威脅台灣,但是北抬的暖濕水氣湧入台灣,加上東北季風增加,大陸冷高壓南下,雪山於山難發生後第三天(12日)降下入冬以來的初雪,緊接著入冬以來第一波寒流於17日至18日報到,平地溫度降至6度,搜救人員,仍冒著高山攝氏零度下溫度及強風持續搜救中

中雪山素來以山難聞名於岳界,其中最為山友耳熟能詳的山難事件,是發生在1974年5月20日岳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林文安前輩於中雪山因遭遇惡劣的氣候,以致失溫、心臟衰竭而遇難,近期則有2020年8月22一隊6人逆走雪山西稜之隊伍,一名隊友於下山途中迷途,至今尚未尋獲;2021年10月10日一隊逆走雪山西稜隊伍因颱風撤退,一名隊友於大雪山林道崩塌處,墜落山谷,不幸身亡。

raw-image

【迷途原因】

日本作家羽根田治於《生還》一書中訪查了八位山難生還的當事人,經由山難當事人的親身經歷,提供山友做為參考的借鏡,其中約可整理出迷途發生的原因如下:

  • 太過依賴領隊,以跟著別人走的心態上山,自己全完不做功課(故事中一家四口集體迷途的事件,就是僅信賴有50年登山經驗的爺爺,所以在走錯叉路後雖然有人發覺不太對,還是跟著堅持己見的爺爺一路錯下去)。
  • 太晚起登,迫於時間壓力(趕末班車),倉促趕路下,不小心走錯叉路,在恐慌的狀況下,未能及時注意到迷途。
  • 在最初查覺不對勁時(路徑由偃松帶變成石礫陡坡,再變成陡降的岩壁),未能及時折返,仍心存僥倖心理,想說再走一段看看吧?結果一錯再錯,陷入絶境。
  • 在未事先做好功課的情況下,臨時變更原訂計畫,走進完全無法掌握的陌生路徑。
  • 沒有攜帶等高線地圖,只有遊客中心製作的簡圖,即使有指北針,也無法判讀方位。
  • 過度自信,認為自己有能力走出陌生山徑(溯溪探勘路線),或高估自己的經驗及技術,認為自己可以進行高難度的攀岩路線。
  • 誤信在山上遇到山友所傳遞的不實訊息(如另有較短的捷徑、登頂不用半小時等)。
  • 壓縮一般正常行程,或在山頂停留太久時間,至下山時間過於緊迫,在慌亂下走入歧途。
  • 未能掌握氣象資訊,致因突如其來的天氣遽變(大風雪遮蔽了路徑及視線),遭遇進退維谷的冏境。
raw-image

【生還的關鍵】

  • 行前向家人、留守人或當地警察局提交登山計畫書,且不隨意更改原訂行程。
  • 不管是多簡單的行程,都要攜帶最基本的維生裝備(輕量帳篷、火、瓦斯爐及備用糧食)。
  • 確定迷途,評估無法自行脫困時,留在原地靜待救援(保持冷靜、不亂走、消耗體力)。
  • 在山難發生至進入待援心態前,初期都會心慌意亂,艱苦掙扎著試圖自行脫困,能夠即時將無用行動打住,冷靜等待救援到來,是得以生還的關鍵。
  • 堅強的求生意志,即使因墜落造成身體多處骨折及外傷、斷裂穿破皮膚的骨頭汨汨流出鮮血和組織液,甚至傷口為蛆鑽入,以指甲將鑽進眼皮的蛆掏出、以致壓破鼻淚管等惡劣情況;或是進入長達17天的待援時間,雙手凍傷化膿,糧食用盡,只剩一條山葵美乃滋果腹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冷靜,永不放棄。
  • 在搜救行動展開時,能夠用顯著的標幟讓搜救人員發覺(如留下求救字條或訊號、製作明顯旗誌、利用相機的閃光燈、吹哨子、敲鍋子、燃火升煙、反光鏡等)
  • 平時即廣泛閱讀、蒐集登山安全及山難預防等相關知識,才能在山難發生時,有系統的建立求生的防線
raw-image

【結語】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有從前人失敗的教訓中學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趨吉避凶,由本書八個生還的山難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山上一個小小的不留意,就可能導致災難的降臨,必須全神貫注當下的每個動作,及觀察所有細微的變化,才能避免山難的發生。如不幸迷途時,必須保持冷靜,試著回到原來走失的叉路,並沿途留下記號,如確認無法自行脫困,應該留在原地待援,並盤點現有資源,建立求生防線,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在救援展開時,想辧法放大自己所在位置,讓救援人員容易發現,才有生還機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沒有感覺,其實隨時都受到國家、政府或公司、家庭的保護,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當你迷途隻身一人在山林裡待援時,會感覺彷彿被丟進了另一個世界,感受到個人是多麼的無能為力,企盼有人遞出橄欖枝。在此,對每一位不畏惡劣天候地形投入山難救援的無名英雄,致上最高的敬意,感謝有你,所有迷途者才得以生還。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traybirds的沙龍
47會員
75內容數
這是一個中年大叔的登山日誌。作家詹偉雄曾說:生命邊界之外自有奇特的壯麗與深邃,值得人們勇敢追尋,不問年紀。個人雖然沒有過人的登山技能及體力,但希望在登山安全自己負責的前題下,安步當車的浪跡台灣的美麗山林,站在脊樑山脈上,俯瞰這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
Straybirds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本文描述討作者從2012年開始熱愛爬山的心路歷程,從挑戰玉山主峰到體悟慢活的登山哲學,分享了作者在登山過程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與人生體悟。
Thumbnail
2025/03/16
本文描述討作者從2012年開始熱愛爬山的心路歷程,從挑戰玉山主峰到體悟慢活的登山哲學,分享了作者在登山過程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與人生體悟。
Thumbnail
2024/11/06
本文探討登山前的準備重點,強調安全意識和行程規劃,手把手的帶領讀者制定縝密的登山計畫並組成安全的健行隊伍。從查詢資料、路線安排,到離線地圖判讀和求救簡訊的使用,提供實用的建議,並分享實用的登山技巧,透過這些建議,提升登山活動中的安全意識和突發應變能力,讓更多人能安全的探索台灣壯麗的自然之美。
Thumbnail
2024/11/06
本文探討登山前的準備重點,強調安全意識和行程規劃,手把手的帶領讀者制定縝密的登山計畫並組成安全的健行隊伍。從查詢資料、路線安排,到離線地圖判讀和求救簡訊的使用,提供實用的建議,並分享實用的登山技巧,透過這些建議,提升登山活動中的安全意識和突發應變能力,讓更多人能安全的探索台灣壯麗的自然之美。
Thumbnail
2024/08/02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2024/08/02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傾頹的駐在所、滿布生活遺痕的古道,我們站在林道上眺望無緣前往的雪山稜線,向下尋找那掩藏在雪見林道下方的兩處駐在所。由於大雨打亂了原先的行程,我們意外踏上了這段意外的小冒險,探訪兩處早已有所耳聞的遺跡。在大雨中,聽著走路的聲音,徒步這件事情,本身或許就帶著詩意。
Thumbnail
傾頹的駐在所、滿布生活遺痕的古道,我們站在林道上眺望無緣前往的雪山稜線,向下尋找那掩藏在雪見林道下方的兩處駐在所。由於大雨打亂了原先的行程,我們意外踏上了這段意外的小冒險,探訪兩處早已有所耳聞的遺跡。在大雨中,聽著走路的聲音,徒步這件事情,本身或許就帶著詩意。
Thumbnail
雪山西稜顧名思義是雪山主峰西分的支稜,稜頗長,分支山頭也不少,一般多由武陵農場登山口進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出來,此處在朋友邀約下,則是從大雪山林道走到雪山下武陵農場的雪山西稜逆走,本以為妥當的4月天,遇到雪山殘雪大雪山下冰雹,走一趟下來覺得HP和MP都快要歸零了Q_Q(幻想的雪劍行程直接從名單上劃掉)
Thumbnail
雪山西稜顧名思義是雪山主峰西分的支稜,稜頗長,分支山頭也不少,一般多由武陵農場登山口進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出來,此處在朋友邀約下,則是從大雪山林道走到雪山下武陵農場的雪山西稜逆走,本以為妥當的4月天,遇到雪山殘雪大雪山下冰雹,走一趟下來覺得HP和MP都快要歸零了Q_Q(幻想的雪劍行程直接從名單上劃掉)
Thumbnail
龍年的山上很不平靜,到今天才初四,還真的出很多事,辛苦救難人員了。這些山難裡,有像嘉明湖那個因為身體因素只能無奈接受的,也有從知識與技術面可以避免的悲劇,如這幾天玉山與雪山摔的這兩例,都和不足的雪地知識、裝備再加上超出能力範圍的雪況所致。 如何和雪相處?就讓我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元植的好文吧!
Thumbnail
龍年的山上很不平靜,到今天才初四,還真的出很多事,辛苦救難人員了。這些山難裡,有像嘉明湖那個因為身體因素只能無奈接受的,也有從知識與技術面可以避免的悲劇,如這幾天玉山與雪山摔的這兩例,都和不足的雪地知識、裝備再加上超出能力範圍的雪況所致。 如何和雪相處?就讓我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元植的好文吧!
Thumbnail
2024年台灣的第一個山難,是元旦當天發生在中央尖山鞍部的遺憾。一位受傷山友在3400公尺處待援一夜後,雖然相關新聞都寫下午吊掛成功,但落地後人在運送途中走了,死因是失溫。 他是一位名叫查理的越野跑者,這是關於救難者與他,在體感0度的3400公尺高山,無援露宿的求生故事。
Thumbnail
2024年台灣的第一個山難,是元旦當天發生在中央尖山鞍部的遺憾。一位受傷山友在3400公尺處待援一夜後,雖然相關新聞都寫下午吊掛成功,但落地後人在運送途中走了,死因是失溫。 他是一位名叫查理的越野跑者,這是關於救難者與他,在體感0度的3400公尺高山,無援露宿的求生故事。
Thumbnail
FB看到又一件登山分母團,有人被丟包後,凍死在山上的新聞。 聯想到自身在山林跟團,差點被丟包的經驗。
Thumbnail
FB看到又一件登山分母團,有人被丟包後,凍死在山上的新聞。 聯想到自身在山林跟團,差點被丟包的經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