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與願力:佛教徒的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因果用於律己,而非律人,

而其實影響並非完全是業力,也有願力。

因果不等於宿命論,

因為因緣與因果相互影響,


將因想像成種子,

種子要成為果實也要有一定的條件。

而這是我們可以努力的。


那真的「受苦」就是「惡因」嗎?

別忘了也可能是「願力」有可能靈魂為了學習課題。


佛教徒遇到「惡果」會先反省,這才是佛教徒面對因果的態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泥的胡說空間
19會員
152內容數
主要是閱讀心得,觀劇心得,以及時事分享
迷泥的胡說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一位高階能量術者因反對帝國的暴政而被放逐、封印,最終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摧毀了帝國的靈感應抑制系統,解放了無數受控的靈魂。本文講述了這位術者從放逐、囚禁到自我犧牲的過程,以及與同伴、親人的情感糾葛。
Thumbnail
2025/04/19
一位高階能量術者因反對帝國的暴政而被放逐、封印,最終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摧毀了帝國的靈感應抑制系統,解放了無數受控的靈魂。本文講述了這位術者從放逐、囚禁到自我犧牲的過程,以及與同伴、親人的情感糾葛。
Thumbnail
2025/04/19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以水晶文明為核心,靈性能量等級分明,並以音頻與幾何為神聖語言的社會。作者詳述了亞特蘭提斯的社會結構、文化特徵,以及末期文明崩壞的徵兆,包括能量濫用、權力鬥爭和技術失衡。文中更描述了作者如何參與揭露體制黑暗面,最終選擇反抗並承擔後果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19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以水晶文明為核心,靈性能量等級分明,並以音頻與幾何為神聖語言的社會。作者詳述了亞特蘭提斯的社會結構、文化特徵,以及末期文明崩壞的徵兆,包括能量濫用、權力鬥爭和技術失衡。文中更描述了作者如何參與揭露體制黑暗面,最終選擇反抗並承擔後果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10
觀賞寶塚歌劇團月組公演『Golden Liberty』心得,劇情輕鬆喜劇,描述列車強盜與公主在19世紀美國的冒險故事,並帶出殖民與和平等議題的省思。鳳月杏的演出精采,劇後秀亦值得推薦。
Thumbnail
2025/03/10
觀賞寶塚歌劇團月組公演『Golden Liberty』心得,劇情輕鬆喜劇,描述列車強盜與公主在19世紀美國的冒險故事,並帶出殖民與和平等議題的省思。鳳月杏的演出精采,劇後秀亦值得推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在地球上的基本法則。所謂的擺脫因果,不是說要如何遠離,而是要如何「善用」。
Thumbnail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在地球上的基本法則。所謂的擺脫因果,不是說要如何遠離,而是要如何「善用」。
Thumbnail
日前於社交媒體頻頻看到一段話,「只要你發現這個人心性不對,就不要跟他對話,一個字都不要說,放生即可,交給因果。因為,無論你的修為有多高,都會有你渡不了的人,這樣的人會拉低你的能量,讓你好久都緩不過來,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各舟,渡人不如渡己,他渡不如自渡。」據說出自弘一法師。 乍見交給因果,我心頭一
Thumbnail
日前於社交媒體頻頻看到一段話,「只要你發現這個人心性不對,就不要跟他對話,一個字都不要說,放生即可,交給因果。因為,無論你的修為有多高,都會有你渡不了的人,這樣的人會拉低你的能量,讓你好久都緩不過來,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各舟,渡人不如渡己,他渡不如自渡。」據說出自弘一法師。 乍見交給因果,我心頭一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善的一半,眼前雖然看似吃虧,最後必然會勝利。惡的一半,本來雖會佔些便宜,最後注定要失敗。—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善的一半,眼前雖然看似吃虧,最後必然會勝利。惡的一半,本來雖會佔些便宜,最後注定要失敗。—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