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楓樹國小,1955|苗栗通霄|田埂中的校園|孤寂的鄉村風景

#155,楓樹國小,1955|苗栗通霄|田埂中的校園|孤寂的鄉村風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通霄海線一回,拜訪了新埔往南走通霄神社、通霄國小,欲往國三回北,卻錯過北上交流道就走到苗36鄉道。



這36鄉道雖然等級不高,道路卻是意外的平整乾淨,只見兩旁是稻田、是遠處的小丘,道路的兩側還種了二葉松,相當漂亮,直走一段後在路左側就會看到楓樹國小。

說看到,其實也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學校是躲在一大片稻田的後邊,如果沒有導航的話,一定會錯過。而且入口的小徑還真的是小徑,只容一輛車進入那百來公尺且無法會車的田中小徑。

學校校門三柱貼二丁掛二進門,左高柱上有大理石底的學校全銜,接襯牆朱底有英文校名。
右側圍牆一路延伸,入門後就是大操場和中間的籃球場,整個校舍為在操場的後邊一條龍,相當簡單。
學校還有一棟雙層教師宿舍,相當特別,顯示這邊實屬偏鄉,教師還需要有宿舍的需求。
目前有六個班,102學年還有30娃,但是105學年後就降格改制成為烏眉國小楓樹分校,我來訪時校門還是標示原來國小名稱,並沒有寫上分校。

 

距離上一次還是分校規格時是民國53年(1964),大概就是這50年學校由盛轉衰,見證了二戰後嬰兒潮的興盛與退潮,也意味著許多的小學必須要從教育場域退場的宿命。

raw-image


一路走著這鄉道,開著車窗吹著金風,透出的一股韻味就是寂寞,路上難得會有一輛車對向來車,甭提一路那後視鏡裡都是背後風景----孤獨無車的風景

即使是假日校門大開,整個1公頃大的校園,就只有我踽踽於這操場上徜徉稻田拂上的風。

說孤寂也不應然,因為不時還會聽到校邊小山丘後傳來高鐵呼嘯而過的轟隆壓軌之聲,在這操場迴盪,甚是大聲。

 

@苗栗通霄,楓樹里


avatar-img
Claralk Chung的沙龍
116會員
736內容數
旅行和吃吃的囈語,走走是目的,吃吃是陪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laralk Chu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都市的小學多半不若鄉下,都市寸土寸金,對於講求規模經濟和立竿見影政績的正客思維來說,辦學校不如蓋棟商辦。 如果要在天龍國找一個校地很小的學校,除了一些像是補習班大樓規模的私立小學外,我就會想到像是指南國小,還有這興德國小。 學校目前12班近300娃,這種娃口規模在很多偏鄉都算是中、大校等級,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1920年代建好的海線沙鹿車站原本是木造黑瓦建築,可惜在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全毀,隔年二代站以鋼筋混擬土築成,單層站體,外簷廊以圓柱撐起,相當的古典而莊重。 這是我們看完清水車站後取中山路往沙鹿過去,稍行不遠卻見天橋,雖然沒看到椰子樹,但靈感告訴我: 「這邊有學校!」 前行到陸橋下,
學校在濱海公路台15線旁,對面是這兩年赫赫有名,且議題躍上2021年第20號公投案的大潭電廠和藻礁保護區。 學校其實沒有緊貼大馬路,是一條十餘公尺的巷子上坡後才看到真正校門,不過在北上同邊側牆上有標示學校名銜。巷子一邊是牆,一邊則是竹子。 上坡後,大門呈現「ㄇ字」狀,四柱三進,大門配兩小門的
學校在民權東路旁,對面就是松山機場。校地近2.5公頃,很大很廣,後腹地就是民生社區,所以娃口仍然維持千四百人,規模51班的大校。 綜觀泛民生社區的大街廓看,這區域人口一直維持穩定,區內民族、民權、民生、健康等校,都是大班大校的規模;唯有路北的三民國小,因為路北社區規模小,娃口自然也少。 ..
從角板山下來後,我沒有照著來時走北橫往大溪,而是在學校前這三叉路右轉往北,走台7乙往三峽插角走。 這條台7乙路幅不大,一路更見蜿蜒,路上也有頗多測速桿,不過這樣挺好,除了不時會有重機族竄出壓彎外,這路堪稱山明水秀,風情秀麗。 學校在三叉路口,校門口有個小小圓環,校門呈雙短柱,二丁掛素色底,腰
都市的小學多半不若鄉下,都市寸土寸金,對於講求規模經濟和立竿見影政績的正客思維來說,辦學校不如蓋棟商辦。 如果要在天龍國找一個校地很小的學校,除了一些像是補習班大樓規模的私立小學外,我就會想到像是指南國小,還有這興德國小。 學校目前12班近300娃,這種娃口規模在很多偏鄉都算是中、大校等級,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1920年代建好的海線沙鹿車站原本是木造黑瓦建築,可惜在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全毀,隔年二代站以鋼筋混擬土築成,單層站體,外簷廊以圓柱撐起,相當的古典而莊重。 這是我們看完清水車站後取中山路往沙鹿過去,稍行不遠卻見天橋,雖然沒看到椰子樹,但靈感告訴我: 「這邊有學校!」 前行到陸橋下,
學校在濱海公路台15線旁,對面是這兩年赫赫有名,且議題躍上2021年第20號公投案的大潭電廠和藻礁保護區。 學校其實沒有緊貼大馬路,是一條十餘公尺的巷子上坡後才看到真正校門,不過在北上同邊側牆上有標示學校名銜。巷子一邊是牆,一邊則是竹子。 上坡後,大門呈現「ㄇ字」狀,四柱三進,大門配兩小門的
學校在民權東路旁,對面就是松山機場。校地近2.5公頃,很大很廣,後腹地就是民生社區,所以娃口仍然維持千四百人,規模51班的大校。 綜觀泛民生社區的大街廓看,這區域人口一直維持穩定,區內民族、民權、民生、健康等校,都是大班大校的規模;唯有路北的三民國小,因為路北社區規模小,娃口自然也少。 ..
從角板山下來後,我沒有照著來時走北橫往大溪,而是在學校前這三叉路右轉往北,走台7乙往三峽插角走。 這條台7乙路幅不大,一路更見蜿蜒,路上也有頗多測速桿,不過這樣挺好,除了不時會有重機族竄出壓彎外,這路堪稱山明水秀,風情秀麗。 學校在三叉路口,校門口有個小小圓環,校門呈雙短柱,二丁掛素色底,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