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典音樂通常會有要懂很多音樂才能欣賞的印象。實則古今中外音樂欣賞都脫不開對規則期待的滿足。比如當代流行音樂的主副歌結構,迴圈的和絃進行,或最後接一次假終止,之後重複兩句副歌旋律來收尾的套路,現代聽眾都耳熟能詳。
(假終止收尾範例一)
(假終止收尾範例二)
當時聽古典音樂的貴族們不一定知道「奏鳴曲式」的各種創作規則,但耳濡目染,就如同我們即使不知道假終止是什麼,還是知道出現「那種」聲音之後就代表歌手要回頭多唱兩句收尾了。
回到標題,老國語歌在某種程度上跟古典音樂一樣,很多詮釋方法的式微,竟然也讓人聽出了距離感。出於這份感慨(?),特地標記了一下這首歌的細節,說說老國語歌是怎麼鋪陳歌曲的。
一、咬字
老派國語歌第一特點就是精雕細琢的咬字。會有這種講究除了音樂製作的技術限制外,對演藝人員的正音訓練也是「功不可沒」。每個字都可以有頭中尾,不同的聲音變化,這首歌還可以聽到依據歌曲段落在同一個字上有不同的咬字方法。
比如虛字「的」在當時的寫作習慣中不會寫在重音上,一般唱ㄉㄧ,這也是對老國語歌的刻板印象。但「生命的力量」這句「的」寫在了重音上所以唱ㄉㄜ。
「我」、「麼」、「所」的尾音都有ㄜ,但「我」在最後兩句的重音上都回歸ㄛ的尾音。另外就是ㄒ的頭音帶ㄩ,ㄢ的中音帶ㄚ,了在副歌唱ㄌ一ㄠˇ,等等當代國語歌已經聽不到的咬字方法。
總結上面的規律,這些咬字安排一方面是讓音色一直有變化,另一方面也是在發音上用弱化或強化母音的方式(ㄉㄜ變ㄉㄧ;ㄌㄜ變ㄌ一ㄠ之類的)使主副歌有一個對比。後者在其他語言的歌也會出現,比如Christina Aguilera - Hurt 中,Your 這個字在主歌唱弱化的/ju/,副歌唱一般的/jʊr/。
二、抖音
老派國語歌的另一大特色,抖音。這個唱法可以在「器樂式演唱安排1」這個概念底下說。首先是重音,大抵都會在正拍上,聽起來鏗鏘有力,只有副歌的「能夠得到知己」「力量也不可惜」「我不能感到」三處在反拍、切分音上,恰恰能帶出副歌的律動。再加上每句句尾也基本在切分音上,有所呼應。
說回抖音(vibrato),可以作為一種收束樂句的方法,在提琴、吉他等直接觸弦的樂器上十分常見,這首歌基本也是用作每句最後一個字的處理。值得注意的三處是主歌結尾「甜如蜜」、副歌中間「人生幾何」、副歌後段「求求你」三處抖音是用來加強情緒用的,前兩處還帶漸強。
總結上面的技巧,可以發現主副歌的使用密度是層次分明的。後面每次段落重複又都有不一樣的處理,讓大段落對比起來也是層次分明。
三、小結
以前的國語歌發音這麼奇怪少部分是當年的口音要求,大部分還是有音樂上的考量的。當代有更多的演唱方式可以使用,同時也沒有台灣當年的特殊環境,這種在咬字上做變化的方法自然式微。另外受限於音樂製作技術以及視聽環境不同,以前的歌必然是以現場演出能夠再現的,比較安全的唱法為原則。因此我們不必模仿老歌的唱法,但當年演唱編排的內在邏輯仍然值得學習。這首經典老歌翻唱無數,看當代歌手如何用新的、不同的方法詮釋,或是直接有不一樣的編排邏輯都是看點。
最後提一嘴音樂欣賞,我認為感受都是可分析的,就如同食物除了好不好吃、喜不喜歡之外各種味道、口感、氣味都有其來源。先知道一首歌原唱怎麼唱,為何這樣唱,與其他版本比較時就會有更深刻的感想。換句話說,就可以更具體描述主觀感受到的東西以及勾起這些感受的客觀現象。
這邊舉一個例子(附:3:02 那句也有開頭提到的假終止喔,不過個人感覺改得不好):
只看第一次主副歌的話,可以聽出經典的韓式靠後、氣音的唱法,雖然這個版本尾音基本沒有設計,唯獨「人生幾何」這句,尾音收束得非常漂亮乾淨。同時也可能是這種很多氣音的唱法,導致副歌換氣點多很多,尤其是最後兩句「所以我...一絲絲情意」就顯得銜接不了前面的能量(韓文歌聽不多,有可能是韓國特色)。從這裡可以知道這首歌不僅唱法有改變,歌曲的架構也跟原唱不一樣了。
再多看一個換氣點的話,原唱最後一次副歌的「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這句沒有換氣,讓整首歌的能量能延續到結束,翻唱版本就跟前兩次一樣弱下去,聽起來就感覺最後兩句是多餘的。
評價:翻唱版本走的是韓式流行改編,歌手有實力、表現有亮點、但架構上有一點彆扭,是一種老歌要搬上中國歌唱競賽節目時,想要「炸場」卻水土不服的感覺。
1 沒有這個專有名詞,依據個人感受編的。
追記
同樣只看一次主副歌,原唱的設計在這裡一個沒少,一樣的重音、抖音、漸強、斷奏、咬字、換氣、還有上面沒標出來的轉音,只是做得沒有那麼誇張。我對著上面的註記聽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也太喜歡原唱了吧,完整重現」。再聽下去發現其還在原唱的架構上加很多自己的料,比如可以聽聽他在尾音加的Hiccup(如甜如蜜)是如何編排的。讓我從「翻唱鄧麗君」這個課題裡都能有青出於藍的感覺,格外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