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碩博士生的成長挑戰與機遇】 ── 1. 初階學者的困境 2. 學術發展的盲點 3. 開創科研新領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學術研究領域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這一變革帶來了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的局面。根據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的觀察,AI正在取代許多繁瑣的研究工作,讓資深學者更快地完成任務。然而,這也使得碩博士生失去了從事這些基礎工作的機會,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與成長。


▋初階學者的困境


在過去,碩博士生往往通過協助導師進行資料整理、數據分析以及文獻搜集等工作,逐步學習如何成為一名獨立的研究者。這些基礎性的工作,不僅讓學生了解研究過程的細節,更提供了機會去觀察導師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然而,隨著AI的普及,這些工作越來越由智能系統完成,碩博士生因此失去了寶貴的實踐機會。


這不僅限於數據分析領域。像是文獻檢索、自動化寫作工具、甚至某些實驗設計,都能夠由AI高效處理。這對於剛進入學術界的學生而言,意味著他們與資深學者之間的距離拉大了,無法通過日常的實踐來學習學術思維和研究方法的核心。


▋學術發展的盲點


碩博士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接受知識傳授,更多的是在實驗室裡學習如何獨立解決問題、進行學術探索。AI的出現,雖然提升了學術研究的效率,但也無形中削弱了這一過程中的學習機會。


當一個學生在碩博階段失去了與資深學者共同合作和深入探討問題的機會,他們的學術成長將受到限制。傳統的學徒制教育模式,強調的是“耳濡目染”的學習方式,即學生通過觀察和實踐,漸漸掌握學術界的“潛規則”和“秘訣”。然而,當AI取代了這些基礎工作,學生可能僅僅依賴課堂和書本知識,無法透過實際操作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開創科研新領域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學術界的初階研究者並非只能被動接受現有環境的限制。在科技快速變遷的時代,許多碩博士生通過開創新的研究領域或技術路線,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對碩博士生而言,關鍵在於如何將AI視作一種工具,而非威脅。那些能夠掌握AI並將其融入自己研究中的學生,將在學術界中脫穎而出。例如,AI可以用來簡化數據分析流程,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專注於研究問題的設計與理論分析。或者,學生可以嘗試利用AI進行跨學科的研究,開拓出新的學術方向。這些創新思維,將為學生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耳濡目染的學術智慧


回顧我個人的經驗,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的科研技能通過多年訓練已達到一定的成熟水平。然而,科學家的工作並不僅僅局限於數據分析和實驗設計。真正的學者還需要管理實驗室,指導學生,選擇研究方向,這些技能只有在與資深學者長期合作中,才能逐漸習得。


我的導師程光教授在學術領域的管理經驗,是我從日常工作中逐漸耳濡目染學會的。這種與資深學者的近距離接觸,讓我了解到科研管理的全貌,這是AI無法替代的經驗。因此,儘管AI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科研效率,但學術智慧的傳承,仍然依賴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擁抱AI,主動開創未來


總結來說,碩博士生在AI時代下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AI技術的迅速發展可能削弱了初階學者的學習機會。然而,這同時也為那些擁有創新精神、善於利用技術的人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只要能夠主動擁抱AI,並學會與AI協作,碩博士生依然能夠在學術界開疆拓土,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AI是科研領域的強大工具,而那些能夠學會駕馭這一工具的碩博士生,將在未來的學術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avatar-img
499會員
1.7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盧曼不斷強調其索引卡檔案的獨特結構,高效得像是個“文本生成器 Text Generator”。」 「盧曼的7萬5千張筆記,紀錄著他的閱讀,他自己的想法,以及它對出版專案的規劃。」 「盧曼只有寫下一些關鍵字,並記錄訊息來源,頁碼,而並不是出版物的摘抄。」 「盧曼對閱讀時產生的想法做
作為碩博士生,選擇合適的教科書至關重要。教科書不僅是學習的重要資源,更是論文寫作和研究的基礎。然而,許多中文理工科教科書在內容深度與品質上存在差異,如何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深入學習,是每個碩博士生必備的技能。本文將探討幾個關鍵點,幫助你做出明智的選擇。 ▋整體厚薄與內容深度 碩博士生在選擇
1. 僅依賴初次接觸的經驗進行行動: - 在學術或專業領域中,初次接觸通常只提供表層理解。如果你在缺乏深入研究和理解的情況下就急於採取行動,可能會錯過學習更加全面和深入知識的機會。這種做法容易導致學習的基礎不夠堅固,未來在遇到更複雜的問題時容易出現錯誤判斷。 2. 未從多角度復盤經驗: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工作往往繁重而複雜,選擇合適的筆記工具對於提升研究效率至關重要。最近我讀到倉下忠憲的著作《思考を耕すノートのつくり方》,其中提到的四種實體筆記工具——筆記本、活頁紙、律政本和卡片——讓我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工具來支持我的學術研究。每種工具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用途,針對不同的研究
「所謂的“抽象”,是從具體的對象上,需要聚焦的重要部分,單獨抓出來。」 「Abstract的tract部分,既有“抽出 extract”也有"減去 subtract"的函數;而 Abstract 的 ab 部分,就是遠離,也就是遠離要抽象的那個具體的對象。」 「所謂的“模型”,是為了
1. 重視成果,忽視過程: - 為了在學術界維持競爭力,一名導師可能會選擇僅關注那些能迅速且顯著地產出研究成果的學生。這種策略允許導師最大化自己的研究產出和學術影響,進而在學術評鑑和職業晉升中獲得優勢。然而,這也可能導致對學生進展的全面性和深度的忽視,使得那些需要時間和指導來發展其潛能的學生
「盧曼不斷強調其索引卡檔案的獨特結構,高效得像是個“文本生成器 Text Generator”。」 「盧曼的7萬5千張筆記,紀錄著他的閱讀,他自己的想法,以及它對出版專案的規劃。」 「盧曼只有寫下一些關鍵字,並記錄訊息來源,頁碼,而並不是出版物的摘抄。」 「盧曼對閱讀時產生的想法做
作為碩博士生,選擇合適的教科書至關重要。教科書不僅是學習的重要資源,更是論文寫作和研究的基礎。然而,許多中文理工科教科書在內容深度與品質上存在差異,如何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深入學習,是每個碩博士生必備的技能。本文將探討幾個關鍵點,幫助你做出明智的選擇。 ▋整體厚薄與內容深度 碩博士生在選擇
1. 僅依賴初次接觸的經驗進行行動: - 在學術或專業領域中,初次接觸通常只提供表層理解。如果你在缺乏深入研究和理解的情況下就急於採取行動,可能會錯過學習更加全面和深入知識的機會。這種做法容易導致學習的基礎不夠堅固,未來在遇到更複雜的問題時容易出現錯誤判斷。 2. 未從多角度復盤經驗: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工作往往繁重而複雜,選擇合適的筆記工具對於提升研究效率至關重要。最近我讀到倉下忠憲的著作《思考を耕すノートのつくり方》,其中提到的四種實體筆記工具——筆記本、活頁紙、律政本和卡片——讓我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工具來支持我的學術研究。每種工具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用途,針對不同的研究
「所謂的“抽象”,是從具體的對象上,需要聚焦的重要部分,單獨抓出來。」 「Abstract的tract部分,既有“抽出 extract”也有"減去 subtract"的函數;而 Abstract 的 ab 部分,就是遠離,也就是遠離要抽象的那個具體的對象。」 「所謂的“模型”,是為了
1. 重視成果,忽視過程: - 為了在學術界維持競爭力,一名導師可能會選擇僅關注那些能迅速且顯著地產出研究成果的學生。這種策略允許導師最大化自己的研究產出和學術影響,進而在學術評鑑和職業晉升中獲得優勢。然而,這也可能導致對學生進展的全面性和深度的忽視,使得那些需要時間和指導來發展其潛能的學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今年一眨眼就過去了,回想這一年,我究竟在袖珍食物上做了些什麼呢?(笑)為了能夠更清楚地回顧,我決定列出幾個問題,幫助自己好好思考一下這一年的點滴~ 1. 今年你最喜歡的食玩作品是哪一個?為什麼它對你來說特別? 今年我最喜歡的袖珍食玩作品是 2 月的手作課程——醒獅賀新歲中的醒獅酥!之所以特別
Carry Kuo 透過文字將自己的職涯經歷與心得化為對他人的啟發。他的作品聚焦於「第一次」的挑戰,特別是那些初入職場、初當主管、初創業的朋友。CK 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幫助更多人在職涯迷霧中找到方向。在這次的訪問中,我們將探索他的創作起點、核心理念與未來的創作規劃。 創作的起點:從迷惘中找到力量
哈囉大家好,我是黑貓老師 😎 這篇是我前幾個禮拜講座的懶人包的第二 part。 主要是聊聊剛起步的創作者在流量不多的時候,有什麼變現的機會。
今年一眨眼就過去了,回想這一年,我究竟在袖珍食物上做了些什麼呢?(笑)為了能夠更清楚地回顧,我決定列出幾個問題,幫助自己好好思考一下這一年的點滴~ 1. 今年你最喜歡的食玩作品是哪一個?為什麼它對你來說特別? 今年我最喜歡的袖珍食玩作品是 2 月的手作課程——醒獅賀新歲中的醒獅酥!之所以特別
Carry Kuo 透過文字將自己的職涯經歷與心得化為對他人的啟發。他的作品聚焦於「第一次」的挑戰,特別是那些初入職場、初當主管、初創業的朋友。CK 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幫助更多人在職涯迷霧中找到方向。在這次的訪問中,我們將探索他的創作起點、核心理念與未來的創作規劃。 創作的起點:從迷惘中找到力量
哈囉大家好,我是黑貓老師 😎 這篇是我前幾個禮拜講座的懶人包的第二 part。 主要是聊聊剛起步的創作者在流量不多的時候,有什麼變現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學術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無論是選題、研究方法,還是論文撰寫,這些環節都需要指導教授的支持與領導。然而,領導並非僅僅是給予方向,它還需要靈活應變,因為每個學生的需求和性格都不盡相同。這種靈活應變的領導方式,正是「權變領導」的核心。 ▋權變的本質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資工系啊!在這個升學的時間肯定是被搶破頭的科系吧,不論是未來誘人的薪資還是AI的浪潮,這個行業⋯你們肯定充滿了想像與嚮往 資工系與其說是科學或工程、它其實更像邏輯、藝術、和歷史的結合,很多設計、很多程式碼、很多非硬性規定追根究底的話就是「喔⋯⋯當初大家這樣講好了啊」「這樣寫比較好⋯因為如果⋯就會⋯
Thumbnail
父親想要我去做穩定的公司行政,我回:「我們這世代不是在跟其他人競爭,要跟機器人競爭。我得要找出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才行。」我畢業早超過十年了,但人的焦慮本不會輕易消失。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學術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無論是選題、研究方法,還是論文撰寫,這些環節都需要指導教授的支持與領導。然而,領導並非僅僅是給予方向,它還需要靈活應變,因為每個學生的需求和性格都不盡相同。這種靈活應變的領導方式,正是「權變領導」的核心。 ▋權變的本質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資工系啊!在這個升學的時間肯定是被搶破頭的科系吧,不論是未來誘人的薪資還是AI的浪潮,這個行業⋯你們肯定充滿了想像與嚮往 資工系與其說是科學或工程、它其實更像邏輯、藝術、和歷史的結合,很多設計、很多程式碼、很多非硬性規定追根究底的話就是「喔⋯⋯當初大家這樣講好了啊」「這樣寫比較好⋯因為如果⋯就會⋯
Thumbnail
父親想要我去做穩定的公司行政,我回:「我們這世代不是在跟其他人競爭,要跟機器人競爭。我得要找出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才行。」我畢業早超過十年了,但人的焦慮本不會輕易消失。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