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投資者最先面臨的挑戰便是如何在充滿恐懼的氛圍中保持冷靜。市場恐慌,無論是由於經濟危機、地緣政治風險或自然災害引發,總會讓人感到一種迫在眉睫的壓力。
在這些時刻,許多投資者會選擇快速拋售手中的資產,以期減少損失。但這樣的行為卻常常導致更大的財務損失,因為他們錯失了隨後市場回升所帶來的增長機會。
投資歷史充滿了類似的例子: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到2020年疫情初期的市場崩盤,許多投資者在恐慌中退出市場,結果在市場復甦後錯失了增長機會。
這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當市場陷入恐慌時,我們是否能看清這些潛在的機會並加以利用?
恐懼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當面臨威脅或不確定性時,大腦會迅速啟動「戰鬥或逃跑」的機制,這在進化過程中保護了我們免於危險。
而這種機制在投資決策中往往適得其反。當市場突然下跌,股價一日之間蒸發大量市值時,許多投資者的第一反應便是拋售,以期減少進一步的損失。這樣的行為反而加深了損失,因為這些投資者忽略了企業的內在價值與市場長期回升的潛力。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當投資者面臨巨大市場波動時,大腦中的杏仁核會過度活躍,這會讓人過度關注短期風險,忽略長期機會。這種現象被稱為「短視行為」,它使得投資者在面對市場恐慌時,做出了非理性的決策。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指出,恐懼會導致決策變得保守,進而錯失在低價時買入高價資產的機會。也正是這種短期焦慮的驅動,使得許多投資者在市場波動中不自覺地陷入了「買高賣低」的循環。
市場的波動性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每個經濟體系都會受到國際貿易政策、金融監管和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這意味著投資者必須認識到市場波動並非危機本身,而是市場自我調整的一部分。
台灣股市的歷史數據顯示,市場的波動性往往伴隨著長期增長。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台灣加權指數一度下跌超過50%,但在隨後的兩年內迅速反彈,最終達到了歷史新高。這表明,雖然市場短期內可能出現大幅波動,但從長遠來看,市場的復甦潛力仍然巨大。
從歷史經驗來看,市場的波動經常被視為「市場健康度」的標誌。當市場過度反應時,股價會被低估,這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進場機會。全球知名的價值投資者華倫·巴菲特便強調,在市場恐慌時,應該保持冷靜,並尋找被低估的優質資產。
價值投資是一種基於企業內在價值的長期投資策略。這一策略的核心在於,投資者應該專注於企業的基本面,而不是隨著市場的波動而變動。這意味著投資者需要深入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盈利模式和市場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根據股價的漲跌做出決策。
以台積電(TSMC)為例,這家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在市場波動中依然保持穩定增長。台積電的財務報表顯示,其穩定的現金流和強大的盈利能力使其成為全球投資者的首選目標。儘管台積電在2020年疫情期間曾經遭遇短期波動,但其核心業務並未受到重大影響,這也使得其股價在市場復甦後迅速回升。
華倫·巴菲特強調,價值投資者應該在其他人恐懼時進行投資,因為這時市場往往會低估優質企業的價值。這與短期投機完全不同,價值投資者關注的是企業的長期增長潛力,而不是市場短期的波動。長期來看,這種投資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市場波動中保持冷靜,並在市場回升時獲得回報。
台灣股市的特點之一是其高度波動性。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的數據,台股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歷了多次劇烈波動,但其總體增長趨勢依然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