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被家裡的小朋友傳染了感冒。剛好家附近的診所,周六上午還有看診。所以趕在中午之前,去看醫生拿藥。醫生看了一下我的症狀和就醫紀錄說,你之前多是看中醫啊 ~ 怕藥物過敏? 我點了點頭說是。但我補充說:醫生你這個診所的感冒藥我之前吃過,不會過敏。我笑了笑。
說到過敏,就回想起小時候吃藥,猶如神農嘗百草,經常一不小心就會踩到雷,眼睛、嘴巴和臉腫成豬頭後,就只能再去醫院診所打退過敏的針消腫。
中醫的中藥,雖然好的比西藥慢一些,但至少心理壓力沒有這麼大。而看中醫吃中藥這個習慣要回溯到多年前,被公司外派到中國上海工作。當時的我,對西藥真的沒有絕對不會踩雷的信心,畢竟兩邊的藥名都不一樣。雖然自己所服務的公司也有不少專業藥學系畢業的,但心裡的陰影就是堅決當個中醫派。而這個習慣也就一直伴隨到現在。
除了過敏這個原因,選擇中醫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西藥的治療機制主要是消滅主症狀為主,但中醫的理論,卻是會考慮其他可能會造成這個症狀因素的影響。對於很多的慢性疾病來說,如:失眠、胃不舒服、月經失調、頭暈眩…等,在我的就醫經驗來說,反而更能有效果。
這也讓我想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思考。當我們遇到孩子有不符合我們預期的行為或表現出現時,我們是不是也覺得應該用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去消滅他這個行為就一勞永逸了。卻未曾想過,有時候,這些方法,不僅無效,還會引起孩子的「過敏」反應。雖然沒有肉眼可見的眼睛、嘴巴、臉的腫脹,但卻引起其他的生理反應,例如:恐懼、焦慮、害怕…等等。結果可能就是,孩子雖然當下停止了你不允許的行為,但之後,卻還是反覆發生,大人反覆生氣、或是孩子乾脆用其他的方法來避開被大人知道的風險,未來的親子溝通也越來越難。
所以有時候,也許,慢慢來才是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