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房間裡的一滴水

眼睛房間裡的一滴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是住在眼睛房間裡的一滴水

眼睛叫我們「眼淚」

我聽眼睛說

房間裡的溫度是會隨著主人的情緒變化而變化

 

當開心的時候 房間是熱辣的

當傷心的時候 房間是陰冷的

 

但奇怪的是,

這間房間的溫度,好像從來都沒有變化過,

自從我搬進來之後。

 

於是我問眼睛為什麼?

眼睛說:「因為會調節溫度開關的靈魂離開了」

我又問眼睛,為什麼靈魂要離開?

眼睛說:「因為傷心的開關被主人扔掉了,靈魂想去把它找回來。但走的路實在太遠了,靈魂到現在都找不到回來的路。」

我自告奮勇地跟眼睛說:「那我和其他的眼淚一起去幫主人把靈魂找回來吧~」

眼睛無奈地說:「你得耐心等待主人先學會再次傷心,才能離開房間啊~」

avatar-img
花花家的雜貨店的沙龍
43會員
6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付航和史研都是大陸脫口秀的演員。最近,付航在《喜劇之王單口季》總決賽中奪得冠軍,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歡和關注。尤其是他在最後的總決賽結束之前,所說的一句話 「不管你的出身 學歷 家庭 背景 ,只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總有人會愛你」 觸動了很多人的心靈,因為這不是一句因為比賽而寫的心靈雞湯,
昨天在網路上無意間發現了中島美嘉和Ailee的合唱版本影片《中島美嘉×Ailee- 桜色舞うころ》,才知道原來Ailee出了韓文版的翻唱 one day。 韓文的歌詞如同其他悲傷韓劇一般,總能讓人在腦海中浮現很多說不出來的畫面。而Ailee的歌聲,也總能恰如其分的演繹出那種難以割捨的情感。
如果養育孩子只是一個被下達的指令,被分派的任務,為什麼,任務結束了,我卻不想要被格式化(消除記憶)? 記憶只能存在大腦嗎?當我能不透過大腦去感受到你的感受的時候,我就不害怕被消除記憶了。 我不會飛。但飛行是你的天性,這樣你才可以和你的其他同類一起遷徙。為了讓你回到同類身邊,我用盡我全
在這個資訊過載,生活工作腳步快速的時代,不僅僅我們的注意力,已經開始過分向外傾斜。我們對自己,也越來越失去耐心。 網路上經常會有很多的標題去標榜,如何在「幾個月」、「幾天」、「幾個小時」就學會某項技能或是改變自己的某些行為。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像上面所說的,在短時間做到這些,就很容易導
我們經常會給自己建立一個「人設」。而這個人設,是按照我們所「以為」「別人的理想標準」來設定。並且認為,只有按照這個標準做了,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或是喜歡。 如果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並且可以讓我們有正向、積極的成長,那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這是用來評斷自己是否有價值、或是成功與否的標準,甚至是批判自己的
我們在感情懵懂的時期,遇見了心動的感覺。我們天真的以為,只要把自己過往所知道的方式去對待,就能如我們所願。後來,我們才發現,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所「知道」的,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也不一定都是「適合」的。很多我們所知道的,往往來自於我們從小到大所見、所聞,且更多是源自原生家庭。   聽了
付航和史研都是大陸脫口秀的演員。最近,付航在《喜劇之王單口季》總決賽中奪得冠軍,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歡和關注。尤其是他在最後的總決賽結束之前,所說的一句話 「不管你的出身 學歷 家庭 背景 ,只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總有人會愛你」 觸動了很多人的心靈,因為這不是一句因為比賽而寫的心靈雞湯,
昨天在網路上無意間發現了中島美嘉和Ailee的合唱版本影片《中島美嘉×Ailee- 桜色舞うころ》,才知道原來Ailee出了韓文版的翻唱 one day。 韓文的歌詞如同其他悲傷韓劇一般,總能讓人在腦海中浮現很多說不出來的畫面。而Ailee的歌聲,也總能恰如其分的演繹出那種難以割捨的情感。
如果養育孩子只是一個被下達的指令,被分派的任務,為什麼,任務結束了,我卻不想要被格式化(消除記憶)? 記憶只能存在大腦嗎?當我能不透過大腦去感受到你的感受的時候,我就不害怕被消除記憶了。 我不會飛。但飛行是你的天性,這樣你才可以和你的其他同類一起遷徙。為了讓你回到同類身邊,我用盡我全
在這個資訊過載,生活工作腳步快速的時代,不僅僅我們的注意力,已經開始過分向外傾斜。我們對自己,也越來越失去耐心。 網路上經常會有很多的標題去標榜,如何在「幾個月」、「幾天」、「幾個小時」就學會某項技能或是改變自己的某些行為。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像上面所說的,在短時間做到這些,就很容易導
我們經常會給自己建立一個「人設」。而這個人設,是按照我們所「以為」「別人的理想標準」來設定。並且認為,只有按照這個標準做了,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或是喜歡。 如果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並且可以讓我們有正向、積極的成長,那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這是用來評斷自己是否有價值、或是成功與否的標準,甚至是批判自己的
我們在感情懵懂的時期,遇見了心動的感覺。我們天真的以為,只要把自己過往所知道的方式去對待,就能如我們所願。後來,我們才發現,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所「知道」的,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也不一定都是「適合」的。很多我們所知道的,往往來自於我們從小到大所見、所聞,且更多是源自原生家庭。   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