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試與被面試之間:UI設計師的年後求職經驗分享

Lena 哩那-avatar-img
發佈於UI/UX 設計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嗨,我是Lena!大家好久不見(?

從去年就開始計畫年後轉職,而在最近我也順利找到新工作並且報到了!前陣子剛好有機會幫忙前公司面試設計師,雖然樣本數不多但也是新的體驗。因此這次要來分享除了求職與面試經驗外,還有我擔任面試官的小小體會。那我們就開始吧 😃

離職動機與設定理想職缺

其實早在第一份工作時就想好離職時間,主要是希望自己在新手期能夠在不同團隊間累積經驗,以及能和不同經歷的設計師、團隊共事與交流。

而我設立的理想工作條件大概是:

  1. 希望是一起做「好」一個產品,而非做「完」一個產品或專案。
  2. 能有機會將UX研究運用在產品上,因此公司方的觀點很重要。
  3. 避免一人設計師,孤單寂寞覺得冷(X有碰撞才會有新觀點

一直以來我都不太用海投的方式,在投遞履歷之前除了瀏覽過JD之外,也會看該公司的業務、產品,還有參考評價。常常篩選過後一週只遞出兩三封履歷。因此一個半月以來我主動投出了大概10~12封履歷。

收到面試邀請5間,額外主動邀請面試的有3間,最後實際前往面試的僅4間。

為什麼要事先過濾職缺

因為想避免不必要的面試和時間成本(當時在職中),而在初步了解公司產品、環境、JD後,到了現場聊完,通常有8成符合自己期待,若有拿到offer也通常不會拒絕。面試很累,想要快狠準的解決這麻煩事(X

面試準備及過程

前往面試時,我習慣會攜帶筆電和一份簡報,裡面會有一頁簡歷和一份作品專案的介紹。而在簡報裡的作品呈現,會比在公開作品集上的更加詳細。攜帶電腦的話,若面試尾段有其他需要補充的,也能隨時打開檔案說明。

這樣子的方式對我而言比較好準備及上手,也能充分、專注地介紹一個專案。(大概就是每次面試都當作一次講座?)

簡報篇幅的部分則控制在15頁以內,文字敘述不會太多。盡量讓面試官專注在自己身上,但又能利用簡報減少眼神交接尷尬和緊張的部分。

這次遇到的面試流程大多是標準(?的自我介紹、介紹作品集。和第一份工作不一樣的是,因為有工作經驗了,對方會更專注在過往的專案經驗上。比如幾乎會遇到這樣的提問:

  • 有過和團隊成員意見衝突的經驗嗎,會妥協還是堅持意見?
  • 在之前的經驗裡,是如何規劃、執行專案的?
  • 遇到需求不明確的時候,會怎麼做?

我自己的經驗是,直接舉「實例」回答,而不以模糊的總結帶過。比如直接舉例「某個專案時,工程師夥伴認為XXXX,而導致XXXX無法實現,最後我提出XX解決,因為我認為OOOO」。而不用「我會選擇和夥伴溝通」帶過。

一方面更有說服力以外,也表達出不同情境下的考量(畢竟不是每次都會妥協吧XD)。

遇過最不想回答的問題

這邊單純分享,純粹是因為不好回答而不喜歡遇到的問題XD。

  1. 用一句話形容你自己
  2. 你的優點和缺點
  3. 你的個性

恩…單純覺得我活這二十幾年來實在太難用一句話形容了(用一句話吹捧自己?)!個性部分也很難用幾個詞去表達。

大家遇到這些問題會怎麼回答呢?或是你最不想遇到哪些面試問題?歡迎跟我分享

到底要不要做測試題

不得不說做測試題是非常花心力的一件事情,而這次我也碰到做測試題的面試。我的感想是:

測試題能夠幫助你更釐清這家公司的產品和想法(或許是對方執行專案時遇到的狀況,想看你如何去應對)。

另外除非已經鎖定特定產業,否則作品集較難去對到每間公司的「口味」。透過相關測試題,則能比較準確地了解這個人能否掌握公司產品和設計方向。雖然盡心盡力準備完,若對方沒給任何回饋和後續結果真的是心中滿滿的X QQ。

如果你真的很想加入這家公司,並且測試題內容合理,那就花點心力認真準備吧!

我認為的合理是:篇幅不過於冗長、敘述明確、給予明確回覆期間、有誠意而不是想藉由面試拿現成品。

身為面試官的小小體驗

接下來分享的是我替前公司面試設計職位時,當下的一些想法與心得。

作品集篩選

雖然每家公司口味不同,但個人認為最基本的是

  • 作品集應該是要「整理過的」,並且內容符合該職缺
  • 若有另外準備簡歷,排版要具備基本的整齊易讀

看過好幾份工作經歷3~5年以上的作品集,內容有從大學畢業專題到近期作品,總共200多頁以外,還包含了各種品牌、Banner、海報設計及少數的Daily UI。等等,你應徵的是UI/UX設計師?

也看過簡歷排版過於雜亂、呈現不重要的資訊(我真的不在意有沒有駕照),或是自傳從我可愛的家庭開始講古的…(以下略)。

作品部分則除了之前分享的:

比較完整的專案而非僅是單頁的練習作品以外,希望能看見更多針對專案的思考與執行規劃

若描述略少,但作品完成度高,會想在面試時聽設計師本人介紹(初步過關!)。

面試過程

一開始我會先簡單的自我介紹,也會請未來要和對方一起合作的設計師同事一同參與面試,過程也不太過於嚴肅,盡量緩和對方緊張的氣氛。

除了想了解面試者過往經歷之外,我通常會針對專業面問以下這些問題:

  • 接到需求後是如何執行專案的?會做哪些規劃和思考?
  • 有沒有和其他設計師一起合作的經驗(團隊為兩位設計師協作)
  • 有過和團隊成員合作不愉快或意見衝突的經驗嗎?如何解決?
  • 其他針對專案的提問

除了請他介紹自己最近期或滿意的作品以外,我也會從作品集當中挑有興趣的提問(就是抱著一個這作品感覺很有趣的心態XD)

有發現有些問題似曾相識嗎?沒錯,經過這次經驗,我好像能理解為什麼面試時會被問這些問題。而在當下,我提問的心態是「我想了解…」,換個角度想,面試官也只是想了解面試者是如何面對這些狀況的(恩,有些除外?)

不要把面試當成考試,而是一個雙方互相了解的過程!

透過這次面試有聽到很棒的線下結合線上的設計經歷,也遇過有點資歷但回答問題總是不在點上、或是含糊帶過的面試者。還有經歷很棒但總有點「感覺不對」的面試者。

好像更能理解,除了專業能力以外,還會評斷人格特質是不是符合公司文化,會不會之後有格格不入的狀況發生?

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不適合。

天啊,我以為我在寫什麼兩性文章XD

小結

透過這次角色切換的經驗,好像更能理解面試者、面試官當下的心情和考量。

在求職過程中我是會尋求意見並更新作品集的,面試完也會回想是不是有哪裡遺漏,或是自己不夠滿意的地方。在求職中免不了有否定自己的心態產生,經過這次經驗後也更能放寬心去面對。

所以當認為自己已經全心全力準備,結果卻不盡人意的時候,那就別太在意了。因為我想每一個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定會遇到最適合你的公司和職位(怎麼突然雞湯起來)

那麼今天分享就到這裡,我們下一篇文章見囉!別忘了Follow我的Instagram @ lenaaaa.design ,找我聊聊天或是分享你的求職經驗:)

工商服務時間:2020/5/9我受邀在台北舉辦一場講座,對於我的轉職歷程有興趣的朋友,或其實你想看的是另一位講者,都別忘了買票報名參加!若受疫情影響有任何變動,主辦單位也會第一時間告知。期待見到你們

raw-image

跨領域自學轉職的 UI/UX Designer,目前是名自由工作者,善於輔導零基礎新手轉職成為 UI/UX 設計師。另外也喜歡不斷探索生涯,挖掘不同的可能性! E-mail: ahri.lena.ty@gmail.com | ig: lenaaaa.design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此篇文會推薦適合 UIUX 初學者的入門書籍,能夠幫助你更了解這個領域唷。
繼上次分享新手可以如何準備作品集之後,這一篇文章要和大家來談談面試相關的內容,一起拿到第一份 UI/UX 設計師的工作吧 !
分享身為一個非設計相關科系的人,想轉職成為 UI/UX 設計師,可以如何準備作品集。
於 2018 寫下第一篇的轉職心得文章,至今超過 10 萬人點閱。 最近更新於 2020 年,提醒想參考的新手們要留意一下文內資訊的準確度唷。
接續上篇,這裡會分享這本書籍後半部的章節:色彩、字體、文章及資訊圖表等。
以初學者的角度和大家分享關於此書的心得筆記,適合沒接觸過設計領域的新手們。
此篇文會推薦適合 UIUX 初學者的入門書籍,能夠幫助你更了解這個領域唷。
繼上次分享新手可以如何準備作品集之後,這一篇文章要和大家來談談面試相關的內容,一起拿到第一份 UI/UX 設計師的工作吧 !
分享身為一個非設計相關科系的人,想轉職成為 UI/UX 設計師,可以如何準備作品集。
於 2018 寫下第一篇的轉職心得文章,至今超過 10 萬人點閱。 最近更新於 2020 年,提醒想參考的新手們要留意一下文內資訊的準確度唷。
接續上篇,這裡會分享這本書籍後半部的章節:色彩、字體、文章及資訊圖表等。
以初學者的角度和大家分享關於此書的心得筆記,適合沒接觸過設計領域的新手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畢業季的來臨,許多新鮮人面臨找工作的挑戰。本文將分享如何撰寫自傳以及蒐集目標公司的資料,幫助求職者充分準備,減少與職位期望的落差。從識別自身職位需求到具體的工作經歷及亮點的撰寫,提供清晰的步驟和範例,同時介紹如何準備附加資料如英文檢定成績和證照,以提升自我競爭力。
Thumbnail
近期遇到好幾位應徵者,當詢問為何離開前一份工作或是為何尋找外部新工作時,都欲言又止地提到和主管的相處有一些挑戰。若你也有相同的情形,離職原因和主管有關,可以如何回應比較恰當呢?在面試中坦然地談及挑戰、採取的積極性行動以及自身的正面學習,都可以有效回答這樣的問題。
Thumbnail
在裸辭後的求職旅程中,面試經歷讓我重新思考理想工作與現實的差距。從自我介紹到空窗期的解釋,每一個細節都讓我感受到壓力與迷惘⋯⋯
昨天面試了一家,期間不知是否是自己已幫PPT寫好的稿子,所以有點緊張。長期面試別人,等到自己要被面試時,哈哈哈~真的是一樣的,所以如果還有機會從事人資,仍舊要Nice應對人才好。 昨天被問了離職原因,還多了一題前任主管對我的評價,而我提到了"接班人"這三個字。或許是我太強調信任關係、或是溝通能力強
Thumbnail
新鮮人面試求職的攻略,包括客製化履歷、研究公司需求、換種表達方式和麵試準備。避免常見錯誤並提前尋求導師或學長姐意見。
Thumbnail
去年裸辭2個月後,我開始應徵各類HR工作,企業會不會不太偏好過去公務員的經歷?因企業和職位而異。 求職期間我在2週內面試9間公司,其中2間進入複試(有些公司僅初試流程)、最後獲得6個offer。 工作經驗累積的軟實力,在跨領域轉職時至關重要!
面試除了是公司挑選我們 也是我們在選擇公司 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覺得 面試時候可以關注的重點問題
Thumbnail
每次的面試準備就是過去工作和公司的回顧與整理。 做了什麼、完成過什麼專案、為什麼加入,又為何離開,挑戰與成就感 等等,這些都是很基本必備問題。所以我的 craft裡開闢了一本筆記本,裏頭有針對以上問題的回應內容。想來也挺有趣,每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在經過多年後回顧,都會有些許差異。 具體一點說是:當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畢業季的來臨,許多新鮮人面臨找工作的挑戰。本文將分享如何撰寫自傳以及蒐集目標公司的資料,幫助求職者充分準備,減少與職位期望的落差。從識別自身職位需求到具體的工作經歷及亮點的撰寫,提供清晰的步驟和範例,同時介紹如何準備附加資料如英文檢定成績和證照,以提升自我競爭力。
Thumbnail
近期遇到好幾位應徵者,當詢問為何離開前一份工作或是為何尋找外部新工作時,都欲言又止地提到和主管的相處有一些挑戰。若你也有相同的情形,離職原因和主管有關,可以如何回應比較恰當呢?在面試中坦然地談及挑戰、採取的積極性行動以及自身的正面學習,都可以有效回答這樣的問題。
Thumbnail
在裸辭後的求職旅程中,面試經歷讓我重新思考理想工作與現實的差距。從自我介紹到空窗期的解釋,每一個細節都讓我感受到壓力與迷惘⋯⋯
昨天面試了一家,期間不知是否是自己已幫PPT寫好的稿子,所以有點緊張。長期面試別人,等到自己要被面試時,哈哈哈~真的是一樣的,所以如果還有機會從事人資,仍舊要Nice應對人才好。 昨天被問了離職原因,還多了一題前任主管對我的評價,而我提到了"接班人"這三個字。或許是我太強調信任關係、或是溝通能力強
Thumbnail
新鮮人面試求職的攻略,包括客製化履歷、研究公司需求、換種表達方式和麵試準備。避免常見錯誤並提前尋求導師或學長姐意見。
Thumbnail
去年裸辭2個月後,我開始應徵各類HR工作,企業會不會不太偏好過去公務員的經歷?因企業和職位而異。 求職期間我在2週內面試9間公司,其中2間進入複試(有些公司僅初試流程)、最後獲得6個offer。 工作經驗累積的軟實力,在跨領域轉職時至關重要!
面試除了是公司挑選我們 也是我們在選擇公司 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覺得 面試時候可以關注的重點問題
Thumbnail
每次的面試準備就是過去工作和公司的回顧與整理。 做了什麼、完成過什麼專案、為什麼加入,又為何離開,挑戰與成就感 等等,這些都是很基本必備問題。所以我的 craft裡開闢了一本筆記本,裏頭有針對以上問題的回應內容。想來也挺有趣,每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在經過多年後回顧,都會有些許差異。 具體一點說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