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千百萬種動物,每日都有新物種被發現,每日都有物種滅絕,這是一個進程,這是一個循環。然而,人類文明的發展加速了物種的減絕速度,但我們應該如何取得平衡呢?
早於1925年,德國已經有「世界動物日」,由德國作家齊默爾曼發起,第一場世界動物日活動於3月24日在德國柏林舉辦。1929年,齊默爾曼提出將活動日期10月4日,因為這天是意大利傳教士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的紀念日。聖方濟各生關受動物,甚至能與動物交談,並倡導「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最後,於1931年在意大利佛羅倫斯的國際保護大會上通過,正式將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動動日」活動由自然觀察基金會所舉辦,每一年都會訂下一個主題。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根據數種的數量來制定不同級別的保護現狀,分別為減絕、受威脅、低危。其中受威脅的物種再細分為極危物種(CR)、瀕危物種(EN)、易危物種(VU)。
在過去三個世代或近十年內下降90%或以上,在極短期內將會絕種,包括紅狼(10隻以下)、蘇門答臘虎(700隻以下)、太平洋鼠海豚(10隻左右)、爪哇犀(50隻左右)等,共有10,031種的動植物。
滅絕機率僅次於極危物種,原因不外乎濫捕、盜獵、環境破壞等人類活動所影響,包括非洲企鵝(20,850對以下)、侏儒河馬(3,000隻以下)、科莫多巨蜥(6,000隻左右)、小熊貓(10,000隻以下)、藍鯨(20,000隻左右)等,共有18,009種動植物。
中期內可能有比較高的滅絕威脅,包括藍眼鳳頭鸚鵡(400,000隻以下)、大熊貓(2,000隻以下)、長頸鹿(100,000隻以下)、洪保德環企鵝(32,000隻左右)、美洲鱷(2,000隻左右)等,共有17,281種動植物。
農業部 > 畜牧目
農業部 > 動物保護目
農業部 > 漁業目
農業部 > 動植物防檢疫目
農業部 > 林業及自然保然保育目
農業部 >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