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同性性行為提升群體社會穩定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倭黑猩猩,一種具有同性性行為的靈長類哺乳動物   圖片由natataek提供

倭黑猩猩,一種具有同性性行為的靈長類哺乳動物 圖片由natataek提供

同性性行為一直是很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重點,這其中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演化學等。由於同性性行為無法繁衍後代,這在理論上而言是不利於演化的,但這樣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大量動物物種之中,因此也一直有人認為這是演化論的悖論。

目前全世界有約1500多個物種被觀測到擁有同性性行為,這其中包含昆蟲、蜘蛛、棘皮動物、線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動物界中的各個主要類群。而在這些類群中又以哺乳類為最常見到同性性行為的類群,為此有研究團隊打算以哺乳動物為切入點研究同性性行為對於生物的存續到底有什麼助益從而使其保留下來。

據目前所知哺乳類當中有12個目(63%),62個科(50%),261個物種(4%)擁有同性性行為(實際上很可能低估)。這些同性性行為有251個物種屬於成年動物表現出來的,而僅有10個物種是在未成年個體上展現。有209個物種的同性性行為展現在野生或半野生個體上,這說明同性性行為並不單純只是受到人為條件影響產生。雖然在過去文獻中 顯示部分物種的同性性行為屬於偶然事件,不過依然有至少40%的物種在發情期期間會頻繁出現同性性行為。另外哺乳動物的同性性行為在兩性上都很常見,261個物種之中有163種展現雌性展現同性性行為,199種展現雄性同性性行為,其中有52%的物種兩性都展現出同性性行為。

研究團隊首先探究同性性行為是隨機出現在哺乳類各個類群之中,還是主要分布在幾個特定類群,結果顯示並非隨機分布,而是普遍出現在特定幾個類群,包含偶蹄目、袋鼠目、齧齒目與靈長目,而在經過分析後顯示出同性性行為主要出現在那些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尤其是那些族群裡有多個雄性與多個雌性組成的物種。

接下來團隊開始分析促使演化同性性行為的原因,首先他們假設這與同性之間的互相殺戮有關,並以此進行分析,分析則表明確實在雄性當中普遍具有互相殺戮的情況,而同性性行為則可以緩和這種現象,不過對雌性而言不具相關性,接著在社交行為的分析中顯示出不論雄性還是雌性,都因為社交需求的關係而產生同性性行為。

過去其實就有研究個別物種的同性性行為對其社會的助益,比如倭黑猩猩與日本獼猴,可因此增進群體內部的和諧,而寬吻海豚的雄性聯盟則可因此加強聯繫,還有美洲野牛則可借此強化統治階層,這些研究結合上述分析來看可以看出同性性行為確實具有增加社會凝聚力、穩定性與和諧程度,而在雄性中則有增加了一個減少同性殺戮的作用。

最後,雖然該研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不過這項研究還是有其局限性,第一,同性性行為的演化驅動因素可能不只這些,還有待之後更多的研究。

第二,如前面所提關於擁有同性性行為的哺乳動物物種數量很有可能低估,因此若有更多相關物種加入分析,就有可能導致分析結果截然不同。

總之不管如何至少目前研究的分析結果與過去對個別物種的研究是相吻合的,並且同性性行為很常見,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同性性行為並非是不正常的也不是適應不良的,而是一種趨同的適應性演化,用於維持社會關係以及減少同性之間的衝突。

作者:白稜 參考資料: Gómez, J. M., Megías, A. G., Verdú, M. (2023).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mamm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在自家房子裡看過一種小蜘蛛,牠們體型嬌小,直徑很少有超過一公分,並且移動時幾乎都是用跳的。如果有,那恭喜你家住著的是現在最受歡迎的寵物蜘蛛之一,蠅虎。 蠅虎其實是一大群蜘蛛的統稱,牠們被稱為蠅虎科,又因為以跳躍為主要移動方式之一,因此又被稱為跳蛛。蠅虎家族十分龐大,目前已被命名的物種
最近台灣發生一起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被證實是米酵菌酸所引起。在台灣首次出現這種中毒案例,許多人對這個毒素非常陌生,藉此寫篇科普文章讓大家稍微瞭解這個毒素是怎麼出現的以及對人體有何作用。當然我們這裡會更偏向生物學的角度來探討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種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分子依然可以十分穩定
睡眠是動物用來恢復精力的一種休息手段,對於許多動物而言睡眠都是必要的,如若沒有獲得足夠的睡眠,就會導致這些動物產生反應遲緩、做出錯誤判斷等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又去做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事(比如開車)就很容易打瞌睡,雖然每次打瞌睡可能不過數秒時間而已,卻很容易產生嚴重的後果
真核細胞的粒線體能提供能量讓細胞進行代謝。這種特殊胞器能在特定階段複製,而隨著細胞分裂,粒線體也能分配至分裂後各個細胞內。粒線體擁有自己的環狀DNA,人類的粒線體DNA長度約1萬6000個鹼基對,上面基因大部分與生產能量的氧化磷酸化反應有關。也因存在著DNA,更加證實了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在自家房子裡看過一種小蜘蛛,牠們體型嬌小,直徑很少有超過一公分,並且移動時幾乎都是用跳的。如果有,那恭喜你家住著的是現在最受歡迎的寵物蜘蛛之一,蠅虎。 蠅虎其實是一大群蜘蛛的統稱,牠們被稱為蠅虎科,又因為以跳躍為主要移動方式之一,因此又被稱為跳蛛。蠅虎家族十分龐大,目前已被命名的物種
最近台灣發生一起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被證實是米酵菌酸所引起。在台灣首次出現這種中毒案例,許多人對這個毒素非常陌生,藉此寫篇科普文章讓大家稍微瞭解這個毒素是怎麼出現的以及對人體有何作用。當然我們這裡會更偏向生物學的角度來探討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種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分子依然可以十分穩定
睡眠是動物用來恢復精力的一種休息手段,對於許多動物而言睡眠都是必要的,如若沒有獲得足夠的睡眠,就會導致這些動物產生反應遲緩、做出錯誤判斷等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又去做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事(比如開車)就很容易打瞌睡,雖然每次打瞌睡可能不過數秒時間而已,卻很容易產生嚴重的後果
真核細胞的粒線體能提供能量讓細胞進行代謝。這種特殊胞器能在特定階段複製,而隨著細胞分裂,粒線體也能分配至分裂後各個細胞內。粒線體擁有自己的環狀DNA,人類的粒線體DNA長度約1萬6000個鹼基對,上面基因大部分與生產能量的氧化磷酸化反應有關。也因存在著DNA,更加證實了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不當利用,往往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許多影響,那麼我們是否能以繁殖個體填補這些傷害呢?
Thumbnail
重要資訊摘要:許多人在看到動物或他人表現出脆弱而不設防的姿態時,往往會興起給予照顧及保護的念頭,社會心理學幾十年來的研究所顯示,當一個人感到情不自禁,因此被激怒或勾起情慾時,通常會四處搜尋能夠解讀及定義這些感受的線索。此時肉體會反應......
前言 與友輩聊及下一代,幾乎是人人搖頭,因為他們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好像都跟我們有著極大的差異,不婚不生,三不五時就換個工作,買豪車,三C一定要最新最貴的,養寵物,上健身房……,我忽的想到學生時代看過一篇"擁擠環境對老鼠的影響"相關的論文,但不確定實際名稱,因此在網路上打上"老鼠,擁擠”出來的有叫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最近的研究,嘗試驗證這假說,然後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動物溝通是什麼?與動物行為學、動物行為改變技術不同,並非以動物的行為、外觀、習性等線索作為溝通之橋梁。透過第六感知覺接收或自發性感覺到動物的影像、聲音、氣味、情緒或觸覺等等。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不當利用,往往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許多影響,那麼我們是否能以繁殖個體填補這些傷害呢?
Thumbnail
重要資訊摘要:許多人在看到動物或他人表現出脆弱而不設防的姿態時,往往會興起給予照顧及保護的念頭,社會心理學幾十年來的研究所顯示,當一個人感到情不自禁,因此被激怒或勾起情慾時,通常會四處搜尋能夠解讀及定義這些感受的線索。此時肉體會反應......
前言 與友輩聊及下一代,幾乎是人人搖頭,因為他們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好像都跟我們有著極大的差異,不婚不生,三不五時就換個工作,買豪車,三C一定要最新最貴的,養寵物,上健身房……,我忽的想到學生時代看過一篇"擁擠環境對老鼠的影響"相關的論文,但不確定實際名稱,因此在網路上打上"老鼠,擁擠”出來的有叫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最近的研究,嘗試驗證這假說,然後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動物溝通是什麼?與動物行為學、動物行為改變技術不同,並非以動物的行為、外觀、習性等線索作為溝通之橋梁。透過第六感知覺接收或自發性感覺到動物的影像、聲音、氣味、情緒或觸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