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未來已來,只有極少數聰明人能夠看到它,大多數人都經歷看不到、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四個階段 」
這段話是我在 X 上看到的一篇貼文中的一段話,作者在此篇貼文分享一個短影片,內容是於 1995 年當時已經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茲 (Bill Gates) 在電視節目上跟主持人解釋什麼是 "互聯網" (Internet)。比爾給了一個中規中矩的解釋後主持人又繼續追問:「 幾個月之前,有人公佈了一個重大的進展,他們說他們要在電腦上直播一場棒球比賽,所以你可以在電腦上聽一場棒球比賽,然後我就在想,那收音機是用來做什麼的? 」......
其實這位主持人的疑惑是可以被理解,因為很多時候,一個新的科技剛萌芽時,它可能會跟現行的某些技術相去不遠,能達到的結果也可能也差不多,所以人們在面對新的技術的時候會自以為看到事情的全貌,然後就安心地下一個定論:「 這個跟我已經熟悉的某種東西、某種機制差不多呀,不過相對比較麻煩,感覺好像沒有必要跟進 」…..
這種心態,我發現我並不陌生,因為在過去的工作中,每隔一段時候就會有新的技術要跟進,這時都會因為不想跳出舒適圈而產生排斥感 (再認真的人也會有惰性的),所以一開始都會用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來 "衡量" 這個新的技術是否能帶給我們跳躍式地成長。然而因為一開始人們還在摸索新技術的應用,所以只能用一個已知的視野在理解一個未來的世界,也因此通常一開始就會錯估情勢,然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恍然發現,原來這個新的技術能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
而現在,即使比特幣已經問世 16 年,我覺得大多數人仍然處在和 1995 年那位電視節目主持人無法理解互聯網的狀態是一樣的.......
兩、三周前,我跟我以前工作時對我疼愛有加的長管吃飯,因為很久不見,而且他也在去年退休 (雖然他大我一輪,但我卻比他早幾個月退休 😅),所以我們話匣子打開就停不下來,彼此分享了這一年多來的退休生活都經歷了什麼,聊著聊著就聊到有關 "投資" 這件事.......
因為他在年輕時進公司後是有分到股票,而且也剛好在股價還不錯的時候出脫持股,然後買了一、兩戶位於台北市超級精華地段的房子,所以我一直都知道他家底超厚,不過我倒是今天才知道,他除了兩間自己掙來的房子,還有幾間他父母過繼給他的房子,總之,雖然他過去幾十年跟我一樣是領高薪的打工仔 (他的位階比我高很多,薪水應該是我的 N 倍吧),但他的身價應該是以 "億" 為單位在計算的......
然後他又跟我分享他的資產放大術,那就是把他所有的房子都拿去抵押貸款後,拿到的錢再買這筆錢買了中東某國的國債以收取每年固定 5% 左右的回報,扣除貸款的 2.X% 利息,他可以套利 2.X%,他說,有錢人都是有欠銀行錢的。雖然他是借錢開槓桿投資,但他是選擇長天期的國債 (直債),只要發債國沒有發生什麼動盪,基本上抱到到期日,就可以拿回本金,這聽起來算是風險偏小的穩健投資術。聊到這裡,我才知道,他的投資方式就是 "房地產" 和 "債券",至於股票這種東西,上下波動太大,他覺得他無法承受......
寫了這麼多,只是想為接下來的討論鋪陳一下,讓大家稍為了解一下我的前主管的投資偏好,以及是什麼影響了他的投資觀念......
聊完他的部份後,我跟他說我今年開始投資 "比特幣",這個關鍵字出現後,他似乎開始面有難色,對於他的反應我似乎也不太意外,因為我以前也是這樣 😅。而且就我的觀察,愈是傾向持有有形資產 (房地產) 或是偏好投資波動性較低的資產 (債券),會更難理解比特幣的投資價值,更不要說那些在上個世代的財富分配中就已經取得先機的人,他們根本毫無動機跟著年輕人去一個新的投資機會中冒險,所以他的反應,非常之正常 ~
我的這位前主管是軟體開發工程師出身,帶過不少開發團隊,而且又是畢業於名門名派的資訊工程本科系的高材生,所以他的技術底子是很厚的,即使現在退休了,也應聘回到學校教書。總之,在我眼中,他就是一位典型聰明人中的聰明人......
他說,他同意曲博的觀點,他也認為比特幣對現今的現實世界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他甚至告誡他在美國工作的孩子不准碰加密貨幣。而他會對比特幣有這樣負面的看法,似乎是因為他認為.......
一 / 曲博說比特幣耗電只為記帳,簡直是個笑話
二 / 曲博說區塊鏈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術,只是用來騙不懂的人的話術
三 / 加密貨幣這圈子太多詐騙,比如像是 FTX 倒台
對我來說,只看到比特幣的耗電量、只看到比特幣網路 (主網) 每秒僅達 7 TPS (Transaction per second / 每秒交易量) 的人,是看不到比特幣的本質的……
7 TPS 是因為比特幣每 10 分鐘僅能產生一個區塊,而一個區塊只能容納 4096 筆交易,所以 4096 transactions / ( 10 min x 60 seconds ) -> 6.83 transactions…..
的確,比特幣基於安全上的需求,設計出 PoW 這種耗電的機制,但只單單基於 “耗電量” 來說比特幣交易相對耗能似乎也不太正確,而這個爭議中本聰也早已預見,而他當時提出的見解是.......
如果它真的成長到消耗大量能源,我認為它仍然會比它所取代的勞力和資源密集型的傳統銀行活動更為節省,其成本將會比支付所有那些實體建築、摩天大樓和大量信用卡廣告垃圾郵件所需的數十億銀行手續費少一個量級.....
所以,光比耗電量好像有些不公平,應該把所有為了營運現行的金融體系所耗費的資源都算進去才合理….
另外,事實上,比特幣的一些更新像是「 隔離見證 」(Segregated Witness, SegWit)以及「 閃電網路 」(Lightning Network) 都可以大符提高比特幣交易效率,要達到每秒數百萬筆交易也不是不可能…..
2017 年比特幣社群推動的「 隔離見證 」(Segregated Witness, SegWit)升級,這個升級優化了區塊中的交易數據處理,使得區塊的有效容量提高。SegWit 升級後,在實際區塊大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 (仍然是 1 - 2 MB 之間),區塊的理論最大容量可達約為 4 MB 的資料量,這代表每個區塊可以容納的交易數據更多了......
比特幣的「 閃電網路 」(Lightning Network)是一種第二層解決方案,旨在提高比特幣的交易速度和降低交易費用。它透過建立「 支付通道 」,讓用戶可以進行多次小額交易,而不需要每筆交易都上鏈,只有開通和關閉通道時才記錄在區塊鏈上,從而提升擴展性和效率......
如果只是思考比特幣消耗龐大的電量只為了處理少量的交易,的確會陷入 “比特幣是個很廢的交易系統” 的這種誤區,但這些聰明的理工人有認真想過這個設計的背後的設計理念嗎?他們難道不覺得奇怪為什麼中本聰這麼笨要加入一個會拖慢交易速度的機制?他想要達到什麼結果才這麼做的呢?而那些看完比特幣白皮書的人居然也沒有 challenge 這點就花了幾個月的寶貴時間完成了這套系統的建置,想到這裡我覺得非常不合理......
所以我想問的是,中本聰早已預見比特幣會消耗大量能源,那為何他和早期參與的開發者還是把這個設計開發實踐出來呢?理由很簡單 - 中本聰在 2009 年 5 月的電子郵件中就解釋道,工作量證明(PoW)是他發現的唯一讓點對點電子現金在無需信任第三方的情況下運作的解決方案,對防止雙花 (Double-spending) 和協調網路至關重要。也就是說,為了在一 "開放" 且 "去中心化" 的網路中達到交易的安全性及正確性,PoW 這種機制是必須存在的......
雖然後續有其他的共識機制像是 PoS (Proof-of-staking / 持幣量) 或是 PoC (Proof-of-capacity / 數據儲存量、硬碟空間量) 以相對不消耗電力的方式來決定挖礦的權限,但各有不同的挑戰和適用情境.......
曲博說:「 採礦是為了確保交易記錄不被篡改,而不是為了分配礦工獎勵金 」,他又說:「 問題是把帳本記錄在中心化的銀行裡,在金融監館機關的監督下,交易記錄也不會被篡改呀!為什麼要把交易記錄分散儲存在一萬多個大家不認識的比特幣礦工電腦裡,再浪費電能來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呢?這是為了要達到他們吹捧的『 去中心化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很瞎 」......
看來曲博的確認知道 PoW 的機制是為了交易安全,然而又因為他不認同 "去中心化" 這件事有存在之必要,所以在他眼中這一切看起來就是垃圾......
追根就底,的確所有爭議都是圍繞在 "去中心化" 這件事情上,那到底什麼是去中心化呢?簡單來說,就是不依賴單一伺服器或機構來管理交易或資料,而好處就是 "自由",真正擁有屬於你的錢、你的資產的自由。所以最底層的問題是 - "你有想要直接擁有、管理屬於你的錢嗎?",當你真正擁有這樣的自由的時候,你可以沒有轉帳上限,沒有需要約定帳戶後才能轉大筆資金給某人,也不會在國家有任何動盪時被限制提領,也不會被限制只能帶 1 萬鎂現金出國,要把錢匯給某人時也不用花費高額的手續費及等待個一、兩天。這代表,所有你想得到的、在現今銀行體系下你早以被教化且習以為常的限制,都將不存在.......
所以,你會期待有一天能得到這樣的自由嗎?我會,即使我活在台灣這樣銀行體系健全、資金流通順暢的國家,我仍然會這樣期待,因為我認為擁有這樣的自由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我要問,這些理工人在理解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之後還能提出更不耗電的解法嗎?至少我不能......
其實,所有的高科技背後的邏輯拆解開來都是簡單易懂的.......
曲博說:「 區塊就是存摺,區塊鏈就是存摺鏈,換了一個名字是不是就覺得沒那麼高級了? 」。曲博這番說法也沒毛病,但老實說,我覺得這種偏酸民的說法很不客觀,而且瞬間會讓我覺得曲博比較像網紅,而不是學者......
客觀的來說,一種新的運作方式、新的技術、新的資料格式,發明者幫它取一個新的、大家不熟悉的名字這不是很正常嗎?就像是 Cloud Service (雲端服務),不過就是把本來把放在腳邊或是本來在公司機房裡管理的電腦改放在一個你管不到、看不到的一個地方而已,然後你只能透過某個介面操控這些電腦,最後這些算力、儲存空間,就像電一般,只要敲幾個指令,要多少有多少。所以給這樣的服務取了個 "Cloud Service" 的名稱會太譁眾取寵嗎?會是想讓大家覺得它高深不可測嗎?我覺得並不會,反而讓我覺得這個意境很貼切......
的確,在你還無法理解一個新科技的運作方式時,也許會被它的新名詞給迷惑,但我 100% 相信,幫這些新技術命名的人,並不是為了噱頭,或是讓人家覺得它有多高大尚,而是為了讓人們理解它和舊機制之間的不同罷了.....
這點我完全同意,只要是在有撈錢機會的環境中,這個問題就會存在,但這非比特幣或加密貨幣的原罪,甚至也非幣圈獨有。嚴格說來,投資詐騙在傳統的投資市場環境中也不曾少聽過吧.......
如我在上篇中分享的那樣,我也是今年年初才進幣圈 (買下第一股比特幣 ETF & 比特幣現貨之後),在過去這幾個月中,我幾乎每天都會定時觀看某幾位 KOL 的 YouTube 影片,但也因此 YouTube 會推送給我更多幣圈相關的影片,這些影片不乏是告訴你一些賺錢的門道,比如說是量化交易 (網格交易、期現套利)、永續合網、放貸收息、流動性挖礦、質押、空投 (Airdrop)、搬磚套利。除了這些有機會產生被動收入的方式,還有那些走短線投資的交易型網紅也會一直曬業績以吸引你入群入會,這樣就可以跟著他們一起飛。即使都對這些不動心,最後還得逃過 KOL 介紹某某幣、某某賽道可能在山寨季暴漲數倍的說辭才能夠全身而退 😮💨
每天被這些看似好康的訊息轟炸,讓我有種行駛在一個充滿迷霧的航道上,而航道的兩邊有一直會發出蠱惑人心歌聲的海妖在吸引你過去找她玩的感覺。在幣圈這個新奇、有趣、好玩、有噱頭、又有賺頭的世界,我覺得有容易受騙體質的人、或是意志力不堅定的人,我會勸你千萬別進來 😅
不過,我要澄清,上述我說的這些不代表都是詐騙,只是好康的背後一定藏著你也許無法承擔的風險,所以在使用這些機制套利前,你必須先花時間了解它的運作、清楚它的風險,以及它的獲利來源,最後,在幣圈走跳永遠都得記得這句話:「 只放你賠得起的錢進去玩 」........
至於真正的詐騙,我的確是透過 YouTube 影片了解很多詐騙的手法,不過我自己沒有實際遇過。我想只要把握一個原則 - "有好康也不會輪到我",對所有忽然來到的好康都抱持懷疑的態度,然後多聽、多看 & 多問,並且了解你操作的所有動作代表的意義,那要從你手上騙走你的錢就不會那麼容易了......
最後的最後,所有新的技術都會引來貪婪的人利用它來從善良無知的人手中奪取錢財,但這並非新技術的錯,也不能因此就認定新技術所帶來的新的獲利方式就一定是騙人的,一旦有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便會屏蔽你的認知,讓你失去認識新技術、新世界的機會,甚至是獲得財富大幅成長的機會.......
我自認沒有曲博或我前老闆聰明,甚至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這種神人等級的聰明人面前,那我簡直就像這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但像比特幣這種 "存摺鏈" 這種簡單的東西,我想我還是略懂一二 😏,所以下面我想就曲博影片中的看法發表一下我相對的不專業看法.......
加密貨幣的確不等於去中心化,有些山寨幣除了有明確的發行單位,甚至運行的鏈也是私鏈 (某些人能掌握的網路),這樣的狀況的確會讓人覺得有中飽私囊的嫌疑,但請不要把這件事跟比特幣混為一談,比特幣是比特幣,山寨幣是山寨幣,不能因為一些素行不良的山寨幣就把幣圈、甚至是比特幣一杆子打翻......
另外,馬斯克喊盤便能導致狗狗幣暴漲暴跌,這種炒作的現象難道在金融市場的投資標的中就未曾發生過嗎?
的確,中心化的系統在 "資料儲存" 的效率上完勝去中心化的機制,一個交易系統也的確只需要一個資料庫就可以搞定、的確不需要搞到非得在 N 台電腦中都儲存一份帳本不可。不過,我們現在並非為了 "交易效率" 在提出解法,而是為了 "去中心",所以去中心化好不好這件事,我覺得該思考的是,到底人類需不需要它......
如果你希望有一天你手中的錢不會日漸貶值 (我們是不是早已經把法幣會貶值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了)、你可以完全操控你所有的錢、沒有外匯管制、轉帳限制,你愛轉多少、愛轉給誰都可以,甚至你手中的錢可以走到哪免匯兌就可以直接用,請問,該如何設計一套系統可以滿足以上願望?
現在所有的銀行交易體系,讓你需要花上幾個小時到幾天來匯兌,不就是因為每個中心化的系統之間是無法直接溝通的嗎?為什麼?因為彼此之間沒有資訊交換的協議,更不要說彼此之間沒有天然的信任機制,這就是為什麼在不同的銀行、國家間匯款都需要有可信賴第三方機構......
所以去中心化有沒有比較好這件事,不該從系統運作效率、交易效率的層面來思考,而是需求......
如果這個 diss 的出發點是在說比特幣的 TPS (每秒處理 7 筆交易) 超廢,那代表當時曲博可能還不知道比特幣有 "閃電網路" 這種分層處理的方式是有機會可以解決主鏈的先天限制 (不過後來似乎曲博後來知道了)。但如果你說的不是比特幣,而是其他的加密貨幣,那你可能不知道 USDT 這種虛擬美元其實已經滲入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了。在幣值一天一個價的地方,人們傾向持有 USDT,甚至有的國家信用破產,直接不發行貨幣,直接使用 USDT。所以你說加密貨幣有沒有在取代傳統貨幣,我覺得某種程度它正在發生了......
另外,在我認為,即使在未來比特幣無法取代傳統貨幣做為 "交易媒介" 的角色,但因為它的稀缺性、以及它所能提供的價值,至少,它將會有機會取代傳統貨幣中的 "定價" 和 "價值儲藏" 的角色......
當有人 diss 曲博有關 "比特幣是龐式騙局" 一說,他會反駁說是諾貝爾經濟學得主 "克魯曼" 這位神人說的。好吧,可是克魯曼也說比特幣有可能像黃金一樣歷久不衰,那是不是代表在我死之前我可能不會看到比特幣歸零、不會看到騙局被揭穿,如果是這樣,那何來騙局一說呢?
我的前老闆說,我可能是一直被 YouTube 演算法推送給有關比特幣的正面訊息的影片給洗腦了,其實,我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只是,會酸說 "比特幣這種高級貨你們當然不認識" 的曲博也無法說服我,甚至連克魯曼都語帶保留地說 "比特幣不會那麼快崩潰",那麼到底誰被騙會不會變成世紀之謎?又或者要等到美國把比特幣當做儲備資產之後、或者比特幣價值歸零才會有定論吧.….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中本聰要讓比特幣需要耗費 131 年 (2009 - 2140) 才能挖完,我猜想會不會是形成一套金融體系就是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產生共識?就像黃金,它的價值也是歷經人類社會幾千、幾百年來的共識所堆疊出來的,所以一旦失去人類偏好做為價值的背書,黃金,也只是塊石頭而已......
比特幣其實並不高深,它也不是為了炒作、詐騙而生,它的存在只是為了提供了人類一條自由的途徑罷了,所以就看你怎麼看待這條新的途徑......
最後,我想說的是,所有新的技術的出現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社會所遇到的問題,如果問題不存在,那新技術自然就會被淘汰,所以一旦你看不懂一個新的技術時,請想想它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然後,再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它的存在,之後,你便能看懂新技術的美好,而不是聚焦在它不臻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