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科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科學知識與技術工具的進步,我們已經愈來愈能夠仔細觀察生物,並且更容易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創造出更多改善生活的發明。

    比如老鷹幾乎不用拍動翅膀就可以自在地在空中飛升或盤旋下降,科學家觀察到這些猛禽在飛翔時,翅膀尾端的羽毛是彎曲的,這種稱為「翼羽」的羽毛還可以張開,讓氣流從中間穿過。

    受到老鷹的啟發,工程師嘗試著在飛機的翅膀尾端加上垂直的小翼,結果發現讓飛機飛得更有效率,不只速度比以前快,而且燃料的消耗量也少了百分之四。

    另外我們也看到游泳比賽的運動選手穿的泳衣似乎跟我們穿的不太一樣,這種稱為鯊魚泳衣的設計也是從鯊魚身上學的。

    鯊魚的表皮是稱為「盾鱗」的結構,鱗片像牙齒一樣突起,而且布滿了小溝槽,這種結構能引導水流順著身體向後流,可以減少阻力,當然就可以游得很快。

    除了泳衣,現在有些船和飛機的外殼所塗的油漆,也仿效鯊魚皮的「盾鱗」,來減少阻力,除了速度快,也可以減低燃料的消耗。

    現在流行的綠色節能減碳的建築結構,「被動式空調」,就是不主動地用一些冷氣設備及耗費能源來降溫,這種單單透過建築物的設計就能維持舒適的天然空調,就是跟白蟻學來的。

    非洲的白蟻窩外表最高可以達到八尺的小山丘,裡面有縱橫交錯的許多通道,外面不管陽光如何強烈,氣溫再怎麼高,室內還是有著舒適的溫度,因為在蟻丘底部會挖出深入土壤的好幾公尺的通風管道,空氣從地面的進風口進入地底冷卻後,沿著管道往上流動,因為熱空氣會往上升,當來自地底的冷空氣逐漸升溫後,會從頂部的通道口流出,這流出的吸力,也能夠繼續把地下清涼的空氣往上帶。

    現在正在研究的是,熊在冬眠時,長時間不活動,肌肉卻不會萎縮?因為人類只要生病臥床一段時間,或者如太空人漂浮在沒有重力的環境一段時間,肌肉就會退化,骨頭變得脆弱,身體會愈來愈虛弱,毛病百出,如果能夠從熊身上找到我們人類可以仿製的化學物質,那該多好啊!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鳥給人的感覺要麼是羽毛華麗漂亮、要麼是圓滾滾的可愛丸子,我就想,如果可以運用鳥類本身的羽色(繁殖羽)和氣質來設計擬人角色,一定會非常有趣!
Thumbnail
鳥給人的感覺要麼是羽毛華麗漂亮、要麼是圓滾滾的可愛丸子,我就想,如果可以運用鳥類本身的羽色(繁殖羽)和氣質來設計擬人角色,一定會非常有趣!
Thumbnail
 因為科學知識與技術工具的進步,我們已經愈來愈能夠仔細觀察生物,並且更容易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創造出更多改善生活的發明。     比如老鷹幾乎不用拍動翅膀就可以自在地在空中飛升或盤旋下降,科學家觀察到這些猛禽在飛翔時,翅膀尾端的羽毛是彎曲的,這種稱為「翼羽」的羽毛還可以張開,讓氣流從中間穿過。
Thumbnail
 因為科學知識與技術工具的進步,我們已經愈來愈能夠仔細觀察生物,並且更容易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創造出更多改善生活的發明。     比如老鷹幾乎不用拍動翅膀就可以自在地在空中飛升或盤旋下降,科學家觀察到這些猛禽在飛翔時,翅膀尾端的羽毛是彎曲的,這種稱為「翼羽」的羽毛還可以張開,讓氣流從中間穿過。
Thumbnail
翱翔的準備,長出豐厚羽翼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鳥類的換羽過程無疑是一場引人深思的生命蛻變。 這個看似平凡的過程,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特別是關於成長和累積的智慧。 換羽通常始於繁殖季節結束後,鳥兒們身心俱疲,卻又面臨著更新自我的挑戰。
Thumbnail
翱翔的準備,長出豐厚羽翼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鳥類的換羽過程無疑是一場引人深思的生命蛻變。 這個看似平凡的過程,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特別是關於成長和累積的智慧。 換羽通常始於繁殖季節結束後,鳥兒們身心俱疲,卻又面臨著更新自我的挑戰。
Thumbnail
 在22世紀,科技進步飛快,所有事情幾乎不用動手都能處理好,創造出的各種東西皆是出自AI之手,也因為科技的強大,讓人類能夠與外界交流,發展出各種有利於人類的事物......
Thumbnail
 在22世紀,科技進步飛快,所有事情幾乎不用動手都能處理好,創造出的各種東西皆是出自AI之手,也因為科技的強大,讓人類能夠與外界交流,發展出各種有利於人類的事物......
Thumbnail
有鷹翼翔天,鷹眼穿視;有鯨聲傳遙,鯨落還育; 有視月者蜜,昧月者獾;有誰月不在,何若月無; 有人才觀月,背者月消;有問月何在,多此一舉; 有簡最是題,擾文渾紙;有星章得映,微為始末! -找不到科學家- 是的,找不到科學家,所有物種裡,只有人類有科學家,其餘皆找不到“科學家”! 人類引以為傲的科學,成
Thumbnail
有鷹翼翔天,鷹眼穿視;有鯨聲傳遙,鯨落還育; 有視月者蜜,昧月者獾;有誰月不在,何若月無; 有人才觀月,背者月消;有問月何在,多此一舉; 有簡最是題,擾文渾紙;有星章得映,微為始末! -找不到科學家- 是的,找不到科學家,所有物種裡,只有人類有科學家,其餘皆找不到“科學家”! 人類引以為傲的科學,成
Thumbnail
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摘自《聖經‧約伯記》 在人類悠遠的歷史中,動物從不曾缺席,牠們不只供應人們生活所需,也成為人類廣博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們,人類與動物,是不是還能建立起其他類型的關係呢?
Thumbnail
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摘自《聖經‧約伯記》 在人類悠遠的歷史中,動物從不曾缺席,牠們不只供應人們生活所需,也成為人類廣博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們,人類與動物,是不是還能建立起其他類型的關係呢?
Thumbnail
與其憑空想破頭,也找不出創新好點子,不如學會先模仿,而大自然就是最佳導師。 新一代的酷炫設計,越來越多師法自然,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發,科學家稱此為「仿生學」(biomimicry)。早在1941年,瑞士工程師就觀察到,牛蒡的毬針因為溝狀芒刺而沾黏在他的襪子上,靈機一動,因而發明出可以重複撕開.....
Thumbnail
與其憑空想破頭,也找不出創新好點子,不如學會先模仿,而大自然就是最佳導師。 新一代的酷炫設計,越來越多師法自然,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發,科學家稱此為「仿生學」(biomimicry)。早在1941年,瑞士工程師就觀察到,牛蒡的毬針因為溝狀芒刺而沾黏在他的襪子上,靈機一動,因而發明出可以重複撕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