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思想的具體呈現|談《西線無戰事》歷久彌新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撼動人心

德國作家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實況的半自傳體小說《西線無戰事》,於一九二九年問世時,有如平地一聲雷,立刻成為暢銷小說,掀起了熱潮,其後數度改拍成電影,亦頗受好評。《西線無戰事》是雷馬克的成名作,無疑也是當代反戰文學的傑作。到了二十一世紀,再看《西線無戰事》,其反戰思想、人道精神、對戰爭的描述以及士兵面對「生與死」的心理描寫,依然撼動人心,可謂歷久而彌新。

(二)戰爭的無知與矛盾

《西線無戰事》以十八、九歲的學生志願兵鮑保爾為第一人稱,敘述自己在這場血腥戰爭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末了,跟他一塊從軍上戰場的同學們,或戰死或發瘋,無一人倖免於戰爭,當鮑保爾傷癒重返前線,德軍敗象已顯,鮑保爾卻在一九一八年停戰前夕死去了,雖然這樣的安排有悖第一人稱敘事觀點,但瑕不掩瑜,心老力疲的鮑保爾死亡時,作者寫道:「他臉上的表情很恬靜,幾幾乎乎就像是高興,高興結局已經來了。」這是反戰思想最無聲而具體的呈現!

鮑保爾的同僚柯亞柏說得好:「我們在這裏保衛祖國,那一邊的法國人也在保衛他們的祖國。好了,究竟誰對?」此言點出了士兵內心的疑惑。鮑保爾受傷住院,看到種種死亡的慘狀,不禁發出慨嘆:「光是一處醫院就可以顯示出戰爭是什麼來。我年輕,才二十歲,然而我對人生,除了絕望、死亡、恐懼和投射在悲傷深淵上渺渺茫茫的膚淺外,一無所知。我看到了各民族如何彼此攻擊,在默默中,無知地、愚蠢地、馴從地、幼稚地殺戮對方。我看見世界一流的才智發明了武器和詞句,使戰爭更為精鍊、更為持久……(略)……這些年來,我們的行業就是殺人──那就是我們有生第一次的職業。我們對生命的知識僅限於死亡,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又會變成什麼?」對於戰爭,還有什麼比上述更為有力的控訴?

《西線無戰事》揭櫫反戰思想,使狂熱的納粹德國禁止發行此書,並且把雷馬克視為眼中釘,迫使雷馬克逃離家鄉德國,展開流亡生涯,豈不可悲!

(三)戰爭的死亡與恐怖

《西線無戰事》對於戰場的恐怖,描寫得絲絲入扣,令人毛骨悚然,特別是形容砲擊、毒氣和淒厲的哀嚎,試看「爆炸使得空氣劈裂開來時,忽地裏,在我們血管裏、手中、眼睛內,就有了一種緊張的等待……(略)……震盪、戰慄的空氣,帶著一種毫無聲息的跳躍,向我們撲將上來」,而持續不斷的疲勞轟炸,讓害怕的新兵承受不住,發了癲。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毒氣攻擊,為雙方帶來難以言喻的痛苦,「毒氣依然在地面上爬,沉進所有低窪的空洞,就像一隻龐大、軟綿綿的水母般,飄浮著進了我們的彈坑,討厭地靠在裏面」,作者寫道:「中了毒的傷兵,一天到晚窒悶死人的咳嗽,咳出來的都是燒壞了肺部中的血塊。」再者,聽受傷的馬如何嚎叫:「這種聲音真是難受,是世界的嗚咽,是殉難的創造,猛烈、痛苦,充滿了恐怖、呻吟。」

戰爭殘酷無情,鮑保爾的連隊由一百五十人減為八十人,最後只剩下三十二人,死亡之慘,由此可見。雷馬克敘述:「我們見過頭蓋骨裂開了的人還活著;見過兩隻腳炸掉了的士兵還在跑,用炸剩的殘肢踉踉蹌蹌跑進下一個彈坑裏;一名代理班長膝蓋炸碎了,用兩隻手爬了兩公里半路;還有一名士兵摀著鼓出來的腸子,走到急救站……」這景象實在慘不忍睹。當同學「李爾」遭受重傷,不斷地呻吟著,鮑保爾目睹他血流得很快,沒有人能止得住,就像一枝放空了的水管似的,幾分鐘以後,他就垮了。鮑保爾想,李爾在學校裏是多麼優秀的一位數學家,可是現在對他又有什麼用呢?此情此景,怎不喟嘆!

第十一章,雷馬克對戰場的描寫,有以下神來之筆:「砲彈群、毒氣雲霧和戰車群──粉碎呵,飢餓呵,死亡。痢疾、流行性感冒、班疹傷寒──謀殺呵,燒灼呵,死亡。塹壕、醫院和公墓──沒有其他的可能了。」這樣的意象,十分鮮明,令人難忘!

(四)人道精神與諷刺

《西線無戰事》頗耐人尋味的是,鮑保爾的人道精神。雖然鮑保爾說,戰爭使人變得冷酷、猜疑、無情和頑強,也一再強調,一上了火線就變成了不文明的凶猛「野獸」,而這正是他們生存之道。不過,鮑保爾內心的大愛之火從未熄滅。他同情俄國戰俘,擔任看守的衛兵時,他掏出香菸,每一枝都折成兩段,分給俄國戰俘,看著戰俘們抽煙時臉上閃亮的紅紅光點,他覺得舒暢,「那就像是在一處黑漆漆村落裏的小小窗戶,道出了它們的後面,是充滿了平安的房子……」。但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在第十章,鮑保爾主動偵察敵人陣地,躲在彈坑時,與一名法國兵無意間遭遇,鮑保爾想都沒想就用刺刀猛戳對方,此一法國兵奄奄一息並未立即死亡,鮑保爾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眼睜睜逼視著自己所殺的敵人,在極端恐懼之後,他反過來同情對方、幫助對方,覺得無論如何都得這麼做。他喃喃地向法國兵說:「同志,我並不想宰了你。……(略)……你是個像我一樣的人,以前只想到你的手榴彈、你的刺刀、你的步槍;這時候我卻見到了你太太、你的臉孔、和我們阿兵哥的交情。同志,饒了我吧,我們老是發現得太遲了。為什麼他們從沒有告訴過我們,說你們也像我們般,是一批倒楣鬼……(略)……饒了我吧,兄弟,你怎麼會成了我的仇人?」法國兵終於死了,鮑保爾為了救自己,特地抄下死者的姓名、地址,準備將來寫信請求這位印刷工的家人諒解。

此外,《西線無戰事》對極端愛國主義者的諷刺,亦令人印象深刻。新兵訓練中心的魔鬼下士希墨斯,冷酷無情,把鮑保爾及同學們整得死去活來,讓他們恨之入骨,乃在分發部隊的前夕,偷襲、痛毆希墨斯。後來,希墨斯下士被派到前線,進攻時,鮑保爾發現希墨斯只是輕傷,卻躺在掩體角落假裝受了重傷,鮑保爾忍不住對他破口大罵、拳打腳踢,推他前進。這種同一個人在前線和後方完全相反的表現,諷刺之至!顯示雷馬克對比手法運用之高明。

(五)文學反映人生

雷馬克於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只是十六歲的少年,兩年後,在學校教師「半強制」的愛國主義煽動下,跟其他同學一起成為學生志願兵,加入軍隊,受訓完畢,隨即送往西線戰場,他前後負傷五次,不可謂不勇敢,然其身心卻無可避免地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口。戰後,雷馬克生活在動盪不安的社會中,誠如雷馬克在《西線無戰事》扉頁所言「即使躲過了砲彈,也還是被這場戰爭毀滅了」,經過十年,揮之不去的、恐怖的戰爭記憶終於發酵、昇華,使他完成了不朽名著──《西線無戰事》。唯其身歷其境,親睹戰場的生與死,當時未滿三十歲的雷馬克才能夠寫出這樣深刻的、描述人性的作品。文學反映人生,由雷馬克《西線無戰事》適足以再次印證。

83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如果忘記死亡這件事,會變得肆無忌憚,大膽到蹂躪道義,恣意橫行,道義於是成為不必要的東西,直到死亡的悲劇突然發生才有所醒悟。 (一)崇尚道德倫理 夏目漱石(1867-1916,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ōseki)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大文豪,主張真正的藝術必須合乎道德倫理,其作品也如此
馬塞爾喜怒無常,無疑跟瘋子一樣。可是個性使然,馬塞爾身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ㄧ)馬塞爾個性 普魯斯特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第一人稱敘述者「我」即「馬塞爾」,在世51年,終身未婚,應跟他的個性息息相關。 敘述者馬塞爾年幼時即體弱多病,異常敏感、神經質、愛幻想,喜歡環繞一件事物進行無
當年尾崎紅葉以寫實主義手法,從高利貸行業切入舊傳統瓦解而新秩序迄未建立的明治時代,其社會色彩引起當代讀者共鳴。再者,書中愛情與金錢的對立及矛盾,乃是人類永遠存在的主題,毋怪乎《金色夜叉》可以吸引跨世紀的讀者。 (一)金色夜叉兼具善惡 尾崎紅葉(おざき こうよう,Ozaki Kōyō,1868-1
(一)台灣首位理學博士 讀史可以鑑往知來,做為史部可讀性最高的傳記,更是具有指引人生的作用,《劉盛烈回憶錄──我與台大七十年》(註1)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一看的口述歷史。 傳主劉盛烈是台灣第一位理學博士,於一九一二年生於日據時代的台北南港,就讀南港公學校、台北二中(註2)、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註3),
如何真正融入臺灣社會,認同安身立命的這塊土地,乃是《陳夫人》核心主題引人深思之處。 (一)全書的核心主題 日本作家庒司總一(しょうじ そういち,Shōji  Sōichi,1906-1961)獲1943年日本皇民奉公會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賞」的小說名著《陳夫人》(1940-1942),以1920至
(一)具有強大感染力 近年來,所謂現代小說,求新求變,以形式言,後設、魔幻、意識流當道;以內容言,談情慾、身體、器官、同性戀、性別認同的倒錯與混亂者,蔚為流行,可是真正令人津津樂道的小說並不多見,至於像黃春明小說中「憨欽仔」之類讓我們難以忘懷的小說人物,更是不復得見。也因此我們不免懷念以前一些比較
人如果忘記死亡這件事,會變得肆無忌憚,大膽到蹂躪道義,恣意橫行,道義於是成為不必要的東西,直到死亡的悲劇突然發生才有所醒悟。 (一)崇尚道德倫理 夏目漱石(1867-1916,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ōseki)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大文豪,主張真正的藝術必須合乎道德倫理,其作品也如此
馬塞爾喜怒無常,無疑跟瘋子一樣。可是個性使然,馬塞爾身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ㄧ)馬塞爾個性 普魯斯特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第一人稱敘述者「我」即「馬塞爾」,在世51年,終身未婚,應跟他的個性息息相關。 敘述者馬塞爾年幼時即體弱多病,異常敏感、神經質、愛幻想,喜歡環繞一件事物進行無
當年尾崎紅葉以寫實主義手法,從高利貸行業切入舊傳統瓦解而新秩序迄未建立的明治時代,其社會色彩引起當代讀者共鳴。再者,書中愛情與金錢的對立及矛盾,乃是人類永遠存在的主題,毋怪乎《金色夜叉》可以吸引跨世紀的讀者。 (一)金色夜叉兼具善惡 尾崎紅葉(おざき こうよう,Ozaki Kōyō,1868-1
(一)台灣首位理學博士 讀史可以鑑往知來,做為史部可讀性最高的傳記,更是具有指引人生的作用,《劉盛烈回憶錄──我與台大七十年》(註1)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一看的口述歷史。 傳主劉盛烈是台灣第一位理學博士,於一九一二年生於日據時代的台北南港,就讀南港公學校、台北二中(註2)、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註3),
如何真正融入臺灣社會,認同安身立命的這塊土地,乃是《陳夫人》核心主題引人深思之處。 (一)全書的核心主題 日本作家庒司總一(しょうじ そういち,Shōji  Sōichi,1906-1961)獲1943年日本皇民奉公會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賞」的小說名著《陳夫人》(1940-1942),以1920至
(一)具有強大感染力 近年來,所謂現代小說,求新求變,以形式言,後設、魔幻、意識流當道;以內容言,談情慾、身體、器官、同性戀、性別認同的倒錯與混亂者,蔚為流行,可是真正令人津津樂道的小說並不多見,至於像黃春明小說中「憨欽仔」之類讓我們難以忘懷的小說人物,更是不復得見。也因此我們不免懷念以前一些比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是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走到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法西斯暴力的出現以及對法西斯暴力的反思向我們揭露了左派思想中現存的兩重危險性:由於「階級鬥爭的歷史」的思維方式,歷史中的各種不正義都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們對於法西斯式的暴力或各種在國家制度內的荒唐行為感到驚愕,但這種驚愕卻因為「歷史自動進步的進程」與必然勝利的信仰而未能轉化為一種知識與哲學的開端。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許久許久以前,在遙遠冰冷的羅斯大地上,有一頭斯芬克斯誕生於此,而他所有的子民亦是人面獅身的野獸。在這斯芬克斯之國,沒有人以淚水為傲。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正如尼采所說,憎恨的對象是時間本身,即對es war的憎恨,對『那曾經是如此』的憎恨。憎恨,極其不願了解未來的過去,而未來的過去也就是過去的未來。」——洪席耶《歷史的形象》 「上帝才知道我是否害怕原子彈把世界摧毀,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同樣擔憂,那就是國家對整個人類的侵犯。」——貝納德·貝倫森(Ber
Thumbnail
全片從一對住在安養中心的年邁夫妻之間所發生的日常點滴故事,與老先生在事隔七十年後的一趟遠行,引領觀眾跟著主角的回憶,走進了時光甬道,回到了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4年6月6日展開的諾曼第登陸一役,因戰亂引爆衍生而出的人心輾轉,也見證了永恆綿長療癒身心靈的愛,依然存在這世上。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是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走到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法西斯暴力的出現以及對法西斯暴力的反思向我們揭露了左派思想中現存的兩重危險性:由於「階級鬥爭的歷史」的思維方式,歷史中的各種不正義都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們對於法西斯式的暴力或各種在國家制度內的荒唐行為感到驚愕,但這種驚愕卻因為「歷史自動進步的進程」與必然勝利的信仰而未能轉化為一種知識與哲學的開端。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許久許久以前,在遙遠冰冷的羅斯大地上,有一頭斯芬克斯誕生於此,而他所有的子民亦是人面獅身的野獸。在這斯芬克斯之國,沒有人以淚水為傲。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正如尼采所說,憎恨的對象是時間本身,即對es war的憎恨,對『那曾經是如此』的憎恨。憎恨,極其不願了解未來的過去,而未來的過去也就是過去的未來。」——洪席耶《歷史的形象》 「上帝才知道我是否害怕原子彈把世界摧毀,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同樣擔憂,那就是國家對整個人類的侵犯。」——貝納德·貝倫森(Ber
Thumbnail
全片從一對住在安養中心的年邁夫妻之間所發生的日常點滴故事,與老先生在事隔七十年後的一趟遠行,引領觀眾跟著主角的回憶,走進了時光甬道,回到了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4年6月6日展開的諾曼第登陸一役,因戰亂引爆衍生而出的人心輾轉,也見證了永恆綿長療癒身心靈的愛,依然存在這世上。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