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思想性
偉大的小說家必然是廣義的哲學家,由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作品即可獲得明確的驗證。論者認為,赫曼.赫塞一生既為人類本性之精神慾望和動物慾望的衝突所苦惱,同時也在內心不斷地追求以上二者調和統一的救贖之道。反映在作品上,即十分重視其思想性,從各個角度去探討人性與批判時代。
《生命之歌》(Gertrud)為赫塞33歲時的長篇作品,一方面象徵個人的命運,一方面探求人類的幸福真諦,其內涵語碼(Connotative Code)令讀者咀嚼再三
(二)作曲家的故事
《生命之歌》敘述一位古典音樂作曲家的故事,也是孤獨者苦苦追求幸福而不得的悲愴曲。全書以作曲家庫恩第一人稱敘述,共九章。
第一章「序曲」,商人之子庫恩自小展現音樂天分,內心深處有著創作的渴望;其生命中的一位可愛女性,即葛特露德,帶給他作曲的靈感及動力。
第二章「初戀」,庫恩家境好,12歲起學拉小提琴,中學畢業,打算把音樂當作職業,父母極力反對,但庫恩不改其志,繼續到音樂學校深造,卻對學習音樂感到失望,才能也未受師長青睞;另一方面,庫恩迷戀學聲樂的美麗女學生莉蒂,盲目追求享樂、刺激,不幸因滑雪橇造成重傷跛足,殘廢一生,不再愛慕莉蒂。出院之後,庫恩堅持讀完音樂學校,進而熱衷作曲,獲得理論老師高度肯定。庫恩坦然過日子,獨自安排療養旅行,作曲靈感源源不絕,對前途充滿愉快的勇氣。
第三章「口角」,在音樂學校最後一學期,庫恩認識了歌唱家學長莫德,二人對音樂的觀念相通而成為好友。透過莫德,庫恩踏入音樂圈。莫德公開演唱庫恩的歌曲,幫助庫恩打開通往未來的一扇大門。但庫恩對莫德私生活的放蕩不拘大不以為然;二人也因個性不同,經常互辯不休。畢業後,庫恩賦閒在家,當學生的音樂家教則令他痛苦。庫恩與昔日拉丁語學校老師洛耶重逢,洛耶分享每一個認真的探索者得以徹底領悟人生的方法,即所謂的「通神論」,唯庫恩未受影響,認為不可能從這樣的學說得到生命與力量。
第四章「邂逅」,庫恩作品漸漸打開知名度,常被音樂會採用。莫德在歌劇院任職,推薦庫恩為第二小提琴手,庫恩也與性情爽朗的第一小提琴手泰札成為好友。莫德情婦蘿蒂告訴庫恩,她愛莫德,但莫德有暴力傾向,時常打她。庫恩一方面不解,為何莫德不能用他所擁有的野性活力和情人,來使自己幸福?一方面則為殘廢的自己被愛情摒棄於門外而感傷。再者,莫德以華格納歌手的姿態大受歡迎,成為明星。庫恩於私人音樂會中結識喜好音樂的實業家伊姆德,對其獨生女葛特露德一見鍾情,為他帶來了創作靈感。葛特露德是庫恩的知音,二人一起合作,有一回,葛特露德唱庫恩的愛情小歌劇,水乳交融,樂在其中,庫恩情不自禁地吻了葛特露德,她並未拒絕,這是他們之間沒有說出來的秘密,彼此永生難忘。
第五章「幻滅」,庫恩和葛特露德維持著友誼,庫恩自認互相體貼對方,理解彼此的感情。然葛特露德摒除了熱情,不再提起先前接吻的那一幕,令自作多情的庫恩感到幻滅。又,泰札的妹妹布麗姬苔天真無邪,非常崇拜庫恩,暗戀著他。未久,庫恩辭去樂團小提琴手職務,專心作曲,他寫信向葛特露德告白,葛特露德未置可否,不希望因此失去庫恩。接著,庫恩的作品越來越成功,與父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莫德成為伊姆德家中常客,向葛特露德展開追求,葛特露德為情所困,庫恩看在眼裏,覺得痛苦萬分,深知葛特露德與莫德個性不合,二人如果在一起,將來必定不會幸福。而庫恩再次遭葛特露德拒絕男女感情,失望之餘,一心尋死。這時,父親病危,庫恩返鄉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第六章「母親」,父親下葬後,庫恩欲死而不得,覺得無人了解他,乃向昔日洛耶老師求助,老師告訴他,這是個人主義或妄想的孤獨,應多想想別人,再想想自己,要去愛一個人,認為對方的幸福比自己的重要。庫恩想通了,希望接母親同住,幫助母親擺脫其堂妹雪妮蓓爾的控制,重新找回平靜生活,期能打破母子之間的隔閡。再者,葛特露德成為莫德的未婚妻,庫恩確信他們倆結婚以後不會幸福,但也只能默默獻上祝福,並為婚禮準備了一首風琴前奏曲。婚禮當天,庫恩偷偷躲在管風琴背面,俯視婚禮的進行,覺得如果把莫德換成跛足的自己,婚禮恐怕就沒有那麼隆重了。
第七章「喝采」,母親搬來與庫恩同住,彼此打開心結,母親也終於了解,兒子的工作不比已故的父親差。庫恩雖然失去葛特露德,可是愛情仍然存在,經常纏繞著他;庫恩卻又完全無視布麗姬苔的愛意,不想和她有進一步發展。當歌劇正式在慕尼黑公演,到了葛特露德以前所唱過的部分,庫恩和葛特露德兩人在包廂裏深情凝視,相互理解對方的心意,愛著庫恩的布麗姬苔看在眼裏,不禁掩面哭泣。公演後,庫恩在慕尼黑的莫德家住了幾天,發現莫德和葛特露德夫妻之間似乎出現一絲轉機,衷心祝福他們重新永久地結合在一起。
第八章「夜談」,歌劇大受好評,庫恩一夜成名。復活節,庫恩去伊姆德家,在葛特露德眼神中看到絕望。莫德和葛特露德二人相愛,卻無法互相調和。更糟的是,莫德酗酒,徹底摧毀自己,他遠比自己所想像的還需要葛特露德。葛特露德回到父親身邊生活幾個月,父親暗示她,要為日後離婚預做準備。莫德欲接葛特露德回家,遭到拒絕。葛特露德的心已不再屬於丈夫,但不允許任何人對她有一絲的同情,也不允許大家接近她。葛特露德在愛與自尊之中掙扎,庫恩深知葛特露德愛著丈夫,絕對不會跟別的男人一起走,庫恩只能無可奈何地旁觀,為此而痛苦。庫恩去看莫德,獲知為了葛特露德,莫德遷就妻子,已不再養狗,孤獨地生活著。莫德深愛葛特露德,請人替她畫像,然而和庫恩一番夜談,以及為這個庫恩已完全失去,也被莫德認為自己無法挽回的女人──葛特露德,舉行「慶祝儀式」之後,莫德鬱鬱而終,吐血而亡。莫德死後兩天,葛特露德收到莫德生前所寄的愛的花盒,為之昏厥。
第八章「追思」,庫恩的母親病逝,布麗姬苔等待庫恩好幾年,終於和一名音樂家結婚,不幸的是,第一次分娩奪走了她的性命。葛特露德則在莫德埋葬後漸漸恢復體力和快活,但她不再和男人親近交往;庫恩內心忍不住追隨她,儘管只是朋友關係,庫恩卻已感到滿足。
(三)人物個性與感情糾葛
庫恩個性固執、猶豫、膽小、被動、消極,不知如何與女性相處,往往內心對愛慕的女性充滿熱情,可是一旦面對面,他馬上收斂起自己的熱情。學生時代,他迷戀過美麗、輕佻的莉蒂,當時就自認為已經知道了愛情。後來他第一次看到葛特露德,認為她就是愛情的解答,是那若有似無的期望的慰藉;直到終於失去了她,又覺得自己絕對無法懷著熱情去追求任何女人。尤其雪橇意外事件造成跛足,自卑心理就一直影響著庫恩,且為此而痛苦不已;他認為,女人對他顯示出特別的親密,是因為這些女人認定,他是個既不能戀愛也不能嫉妒的男人,最可恨的是,這其中她們又加入了同情。看到身邊的人戀愛的幸福,自己也忍不住想要有這種際遇,這使得他內心的喜悅減少了下來。即使他獲得成功了,還是感覺到人家在稱讚中帶有同情,甚至於時常覺得,他們是在可憐他,因為他是一個殘疾之人,是別人所樂於施捨安慰的對象。他不禁責問上帝,為什麼要讓他有殘疾,為什麼連最貧窮的人也有的幸福他卻沒有,只給他這最殘酷的安慰,讓他的慾望一次又一次地變成虛空的幻想,可望而不可及。
莫德的個性則幾乎跟庫恩形成對比,他高大、瀟灑、積極、熱情、高雅,討人喜歡,但他強勢、直率,具冒險家性格,相對於庫恩的不夠坦白,莫德喜歡葛特露德便即展開追求行動,不像庫恩不敢表達自己喜歡葛特露德的心意。可是,莫德又有著個性難以捉摸、使人不安的一面,沉鬱而嚴肅。此外,佛相信人生是空的,莫德也相信,但他的生活卻是追求感官的享受。他的感情生活浪蕩不拘,一覺得心情不暢,就粗暴殘忍地絕交,任何愛情都不能使他感到喜悅,跟他交往的女性被侮辱、毆打,最後一腳踢開,但還是對他死心塌地,忍受著嫉妒與被遺棄的愛情。當庫恩勸他戒酒,他譏諷地說:「既然你這樣說,那麼你出去跳個華爾滋給我看!這對你有好處的,你將會忘掉你的跛腿,你將會認為那只不過是想像罷了。」不過他的殘忍和粗暴,大多是對他自己,他有能力卻無目標,想在一瞬間把整個世界吞下去,可是他所擁有的和所能做的畢竟極其有限。他身邊不缺女人而絕不幸福;他歌唱得那麼好,但不想做藝術家。莫德不管愛上誰,都只是使對方痛苦而已。假裝不在乎別人的滿足,他卻憎恨自己,因為他不能滿足。莫德也是典型的自我主義者,喜歡放縱自己,隨心所欲地生活,絕對不會為別人犧牲自己,永遠受到內心的衝動所支配,又把自己的生活視為一齣悲劇。他很珍惜自己,不會神經質地壓抑自己。他的行為雖然會傷害別人,其實受害最深的還是他自己。他不懂得如何去接受認真而開朗的生活,以及如何在澄澈和寧靜的氣氛中生活。正因為莫德和葛特露德唯有在情緒激昂時心靈才會相通,對於他的激情和沉思、消沉和再起、自我忘卻和自我陶醉,葛特露德僅能忍受和抱以同情而已。葛特露德無法改變他,無法同他一起感受這一切。莫德原本期望能從葛特露德那裡獲得和平與滿足,卻落了空。葛特露德覺得自己的努力和犧牲都徒勞無功,未能將莫德從自我毀滅中拯救出來,成為他的慰藉,葛特露德為此而苦惱神傷。最後,果如庫恩所預言,莫德和葛特露德的情緣以悲劇收場。
至於葛特露德,美麗、高貴、慧黠、溫柔、體貼、明朗、活潑,擁有一付好歌喉,音樂素養高,她是庫恩的知音,和庫恩之間沒有任何不協調,兩人步調一致,乃如成熟青春所綻放的幸福花朵。事實上,庫恩對葛特露德多情,葛特露德對庫恩卻只是友情。葛特露德初始並不喜歡莫德,兩人卻因音樂上趣味相投而相愛、結婚,以前的她總是充滿了力量、歡暢和平靜,婚後變得畏怯、悲傷、惴惴不安,使庫恩痛心不已。葛特露德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偏偏挑上了使自己毀滅的人。再者,葛特露德深具道德感,愛自己的丈夫,為彼此無法互相融合、滿足而忍受著痛苦;她並非畏懼丈夫毆打她,而是害怕自己不再尊敬他。她控制過他、壓制過他,但也因此弄得筋疲力竭。她告訴父親,「我從來沒有想過要不忠於他。只是和那個人一起生活是很困難的,所以需要更大的精神和體力」。丈夫死後,葛特露德在感情方面就不再接受其他男人了。
庫恩、莫德和葛特露德之間的三角戀愛,沒能有好的結果,怎不喟然!
(四)不朽的人生哲學
赫曼.赫塞作品深具哲思,《生命之歌》的內涵語碼(Connotative Code)使本書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庫恩選擇走音樂的路,一開始父母並不支持,認為獨生子要去做藝術家,是很不可靠的。不過,父親做為一個商人,首先考慮的就是兒子的生活,他毫無怨言,充分支援兒子的生活費用。直至庫恩開始賺錢了,父親看兒子不久就能獨立,當然感到高興。後來,父親摔傷休養,返鄉的庫恩才有機會親近父親。庫恩跟父親提起,好友莫德曾說,青春是一生中最痛苦的時期,大部分的老人看來都比年輕人開朗而滿足。喜歡談哲學性問題的父親告訴他,青春是利己主義,年輕人只為自己而活,生活裏有許多快樂與痛苦,對年輕人來說,每一個願望與想法都非常重要,她們盡情享受所有的快樂,也飽嘗了所有的痛苦。如果願望不能實現,往往就放棄所有的生活。然而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很少會為自己和自己的願望著想。當然有些人則是因為獻身給工作、政治、藝術或學問而忘掉自我。再者,年輕人喜歡談論死亡,卻絕不會想到死。年輕人相信自己可以永遠活下去,於是所有的願望與思想都是以自己為本位,等到一進入老年,發現事情終有個完結,先前只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到頭來一場空罷了,因此老年人必要相信,有另一個永恆的世界,且自己絕不是為了像一隻蟲豸般地活著而工作。結論是:老人與年輕人不同,是為他人而活,明白自己為了誰而飽嘗痛苦與折磨,也就是為別人而活要比為自己而活來得幸福。
當庫恩對葛特露德的愛情不被接受,他痛不欲生,昔日洛耶老師開導他,說這是一種知識分子之間最普遍的流行病,亦即心裡潛伏了「我是孤獨的,任何人都與我無關,任何人都不瞭解我」的妄想。一旦患了這種病,只要兩、三次遭遇到失望,就認定所有的人都在絕對的孤獨中自我放逐,別人不可能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可能和他人分享、共有任何東西,這樣的病人更會傲慢地認為,能夠互相理解、互相愛慕的、健康的人都是愚蠢的。其實,多去想想別人,再想想自己,就是治癒這種病的唯一方法。此與父親所告訴他的處世哲學完全一致,那就是要為別人而活,以及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易言之,年輕人基於利己主義和獨立的感情,一旦願望不能獲得滿足就會放棄生命;相反的,知道自己的生命是與別人的生命結合在一起的人,便不會為了自己的慾望而走上那條路。
關於夫妻關係,父親告訴庫恩,年輕時大家都只想到自己的事情,只關心自己,可是一旦有了家庭,就會出現不同的煩惱,如夫妻為愛情而結婚,但彼此的愛慕只維持幾年,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正好有了孩子,夫妻有了可以操心的對象,因此,他們向對方的要求減少了,冷淡的關係隨之結束,於是愛情又回來了。
(五)詩意手法脫俗迷人
細讀赫曼.赫塞的文字,其詩質之美令人衷心讚嘆。
《生命之歌》主角為作曲家,書中對於音樂的描述,相當引人入勝,媲美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如「當音樂活在你的心中時,就把你心中所有偶然的、粗惡的、與悲哀的事物除去了,音樂使得世界共鳴,使得困難變為容易,使沉滯的東西飛躍!一首民歌的旋律就能做到這一切」;「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只有虛偽、惡意、嫉妒與憎恨呢?可是任何最短小的歌謠,任何最細微的音樂,都清晰地演奏出純潔、和諧與友愛,那純潔的聲音,開啟了天國的大門」;「歌曲升高的渴望增加了不安的沉默,在失望的盤旋,在如泣如訴的憂慮中尋求與失落。大提琴深刻而溫柔地奏出旋律,強烈而又急促,漸漸轉入嶄新的,模糊的音調,然後消失在絕望而半憤怒的低音中」;「她用飛鳥般輕快、高亢、甜美的顫音唱著。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美的聲音。她的歌聲有如南風吹進冰雪封鎖的山谷般,深深沁入我的心坎,每個音符都緊緊扣住我的心絃」;「那歌劇也還是包含了我整個的青春時代。其中的無數節拍與我相逢時,感覺就像一股溫熱的春風從青春與熱情的寂寞山谷向我襲來」。
再如,「當音樂搖撼我的靈魂時,我不需任何語言便理解了一切,覺得一切生命的深處是那樣的清澄調和,覺得自己明白了一切事物中都隱含了意義和美好的法則」;「經由這首歌重新出發的我,又找到了那早已丟失的歌劇的思緒。從荒蕪已久的廢墟中再度湧現出熱情的泉源,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在那裡,痛苦和喜悅已經沒有區別。心靈的一切熱情和力量都在這唯一的熾熱火燄裏燃燒了,達到了感情的自由頂點」;「這是一首簡單的、歌謠風的音樂。輕輕地咏嘆著,有如夏日的黃昏般滑逝而去,既不活潑,也不悲傷,然而卻飄逸著日落後,清冷的雲彩浮現在淡淡的夜色中的氣氛」;「音樂就用澄淨而美麗的韻律帶著我走向黃金大道,對著葛特露德。就像清晨的旅人一般,縱身在黎明的碧空與清澄的草地上,到了渾然忘我的境地。我把自己的音樂、呼吸、思想和心臟的跳動全都獻給了她。隨著快感與重疊的音調的洶湧,一種奇妙的幸福在我心中瀰漫,使我突然明白了什麼是愛情」。
這樣的詩筆描述手法,多麼脫俗!多麼迷人!
(六)面對命運的挑戰
赫曼.赫塞用深邃的詩筆,探索人生的真諦,引領讀者去面對命運的挑戰。
試看《生命之歌》的三個主要人物,庫恩因是藝術家類型,生活本就孤立,變成殘廢之後,更是在自暴自棄的孤獨中面對人生,為難以割捨的戀情而苦惱,甚至於掉入絕望裏,瀕臨死亡的邊緣,經過自我反省,才勉強活了下來。至於激情的,具有魔性的歌唱家莫德,忍受著性格上重重的矛盾與痛苦,孤寂得如同一頭餓狼,這個痛苦的人帶著傲慢與孤獨尋找著一切,卻又不能忍受這一切,終至於自我毀滅。此外,夾在庫恩和莫德兩個藝術家之間的葛特露德,是有高雅貴族性的、自我抑制的孤獨靈魂,這樣的女性對與自己性格相反的莫德產生好感,乃是難以預測的靈魂悲劇。毫無疑問,在現實生活中,這三人可以說都是孤獨的。
《生命之歌》儘管是人生悲劇,但庫恩的思想終究有所提升。大家都在追求幸福,結果皆遭遇不幸,庫恩體悟到,被幸與不幸所束縛是愚不可及的事,應該坦然接受無可避免的命運,不論好壞都欣然去品嘗,這才是最重要的。應該是最不幸的庫恩,至此達到超脫幸與不幸,從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境界。
不斷地遭遇挫折,庫恩想到,人生竟然夾雜著這麼多的悲哀與愚蠢,一方面覺得驚訝又恐怖,另一方面也想開了,愛情總是虛無的,彼此相愛的人在互相接近中產生了不可解的命運,無論兩人是如何地接近,如何地契合,都像在毫無意義的悲夢中,誰也無法拯救自己。由此觀之,庫恩以偉大純潔的意志,克服了艱苦多舛的命運,開始懂得逆來順受,對自己的安危採取聽天由命的態度,生活就變得更柔和安靜了。畢竟,每一個生命都有著自己的光彩和美麗。他明白了什麼是美好,明白了自己的生命和苦惱都是美好的。換言之,孤獨人生得到了救贖,讀者也從中獲得人生的智慧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