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資產比黃金還熱門?答案是白銀。白銀價格創 12 年新高,是工業、投資、避險「三駕馬車」推升的結果。
今年至10月,白銀價格上漲約34%,漲幅比創歷史新高的黃金還高。如今銀價升至2012年來最高水準。這也使白銀相關產品跟著雞犬升天。如有實體銀條的iShares Silver Trust,今年吸引超過8億5千萬美元資金。
白銀飆漲表面原因是降息。利息是持有金銀的機會成本。近來美國聯準會宣布降息,對金銀這類不產生固定收入流的資產有利。
但銀價上漲還有自身因素。白銀研究所(The Silver Institute)估計,過去三年,白銀需求一直超過供給,今年仍持續,因產量一直不振。
《華爾街日報》指出,目前開採白銀超過七成是鉛、鋅、銅和金等其他金屬的副產品。由於鋅價走軟,導致礦場關閉,銀產量也跟著低落。基金經理雷蘭(Ned Naylor-Leyland)對《金融時報》表示,白銀供給是「結構性問題」,「令人非常沮喪」。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17161710/7f5ca7ed-20d0-b201-1fa5-8ddd669071d1.png
再來是需求面,首先工業需求。製造太陽能面板時,白銀是不可或缺的原料。
白銀研究所數據顯示,2019~2023年,太陽能產業白銀需求上升1.58倍。今年需求再成長20%。執行長迪倫佐(Michael DiRienzo)表示,全球走向綠電是白銀福音,白銀多數工業用途都沒有替代品。
近來中國推出大規模貨幣與財政刺激方案,也有利銀價上漲。中國積極推動太陽能和電動車,刺激白銀工業產品需求。路透引述銀行大宗商品主管漢森(Ole Hansen)表示,中國刺激措施提振工業金屬需求,「白銀交易商一直在等這時機。」
二是投資需求。
人類長期用白銀鑄幣,《金融時報》稱,印度人非常熱中白銀珠寶。英國經紀商主管舒勒(Victoria Scholar)表示,白銀較黃金低估,可能為基本面投資者提供機會。
三是避險需求。花旗集團(Citigroup)大宗商品研究全球主管萊頓(Max Layton)表示,美國經濟可能疲軟,投資人將貴金屬視為保值手段,又促成銀價上漲。在中國,萊頓說房地產不景氣及消費不振,也提高人們把白銀當成保值手段的興趣。
白銀和石油不同,由於節能減碳,石油會受中國轉型綠能的負面影響。至於黃金,即使房地產疲軟導致需求上升,但綠能轉型對黃金助力不大,反而白銀卻能兩方面受惠。
甚至還有政策面助攻。路透報導,8月北京向幾家中國銀行訂下黃金進口配額。花旗報告稱,可能使零售投資轉向白銀。今年稍早,中國銀條進口──反映市場零售需求──從原本趨近零增至破億美元。
雖然白銀有各項利多,但也有兩個隱憂。首先銀價仍是金價附屬品。分析師孟克(Carsten Menke)表示:白銀中長期表現主要取決於黃金,而不是任何白銀市場。
「金銀比率」表示1盎司黃金可買多少盎司白銀,也就是黃金兌白銀的價格。《華爾街日報》數據顯示,1盎司黃金價格可買到83盎司白銀。過去20年比率平均為67,顯示白銀相對價格仍是較便宜水準。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17161708/d571a19c-06ad-d6e9-66a8-0c122819d9f5.png
由於白銀是黃金替代品,若金價持續上漲,白銀需求可能增加。若金價反轉下跌,白銀需求恐怕也會跟著下滑。
其次,白銀需求也仰賴政策面。
雖然中國力推太陽能與電動車,但因「內捲」,多數業者獲利並不突出。出口部分又遭歐美高關稅打壓。若中國經濟成長減速,短期恐怕會對白銀構成阻力。
經濟學家胡森(Hamad Hussain)對路透表示,中國最新刺激措施可能不足以推動經濟轉好,市場又高估聯準會年底降息可能性。若這些提振白銀需求的因素退潮,「銀價漲勢幾個月內不太可能繼續」。
同時,白銀往往與黃金一起波動,但證諸歷史,白銀波動性更大。故白銀潛在報酬或許較高,但也意味比黃金風險更高。
雖然未來銀價難料,不過《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奧尼爾(Moira O’Neill)建議,若金價持續上升,黃金持有者一方面可考慮部分獲利了結,轉向多元化投資其他金屬,「白銀可能最適合為投資組合增添亮點」。
享有工業、投資、避險需求,「三駕馬車」推升下,號稱「窮人的黃金」,白銀未來在投資組合仍有一席之地。
白銀飆漲創 12 年新高,還能買?「窮人的黃金」後市利弊分析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倒數,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為支持川普競選總統,近日宣布自即日起至大選投票日 11 月 5 日為止,每日將隨機向簽署「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America PAC)」請願書的一名賓州登記選民發放 100 萬美元(約台幣 3,205 萬元)。
為支持川普競選美國總統,馬斯克成立政治組織「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並正在搖擺州的關鍵選區,協助川普動員選民完成登記,根據聯邦文件,馬斯克已向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提供至少 7,500 萬美元的資金。
馬斯克近日在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為川普舉辦助選活動,現場宣布每日將送出 100 萬美元,給一名線上簽署「支持言論自由與擁槍權」請願書的登記選民,並立即兌現承諾給首位登記的請願者鐸赫(John Dreher)大獎。
馬斯克要求民眾簽署的請願書,內容是支持憲法第一和第二修正案,保障言論自由與攜帶武器的權利,並以此簽名承諾支持憲法第一和第二修正案,此舉有助於「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收集更多選民的聯絡資訊,以便為川普拉票。
馬斯克近來越來越支持共和黨事業,並成為川普公開支持者,而川普日前則承諾若當選美國統統,預計將任命馬斯克來主導政府支出的審計,並將成立一個政府效率委員會,以執行更猛烈的改革計畫。
川普最佳助選員大撒幣!馬斯克每日抽一名賓州選民送 3,205 萬元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資料,宇宙「再游離」時期結束時間與現有模型產生衝突。
回顧宇宙的歷史,大爆炸(Big Bang)後38萬年間,宇宙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的高溫緻密電漿湯。溫度逐漸降低,質子和電子開始結合,形成中性氫原子。之後宇宙進入黑暗期,充滿冰冷且不發光的中性氫霧,直到大霹靂約億年後,第一代恆星和星系形成,天體釋放強烈紫外線,出現大量游離中性氫霧,稱為宇宙「再游離」(Reionization)期。約大霹靂後十億年,宇宙大部分氫霧游離,再游離時期結束。
再游離使宇宙從冰冷不發光狀態,轉變成充滿電漿,此時宇宙已膨脹,電漿物質變稀薄,成為透明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紫外線游離原本中性氫霧,讓紫外線穿透並抵達地球,使地球觀測者透過望遠鏡觀察此時期事件。天文學家無法直接觀測宇宙再游離過程,只能依賴模型推測結束時間,這些模型基於兩個間接證據:一是測量大霹靂餘輝的光量,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二是透過氫原子吸收譜線,尋找宇宙再游離後遺留的氫霧團。兩項證據幫助天文學家計算再游離過程多少氫被游離,並推算所需能量。
如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對現有模型提出挑戰。韋伯觀測顯示,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釋放的紫外線輻射比預期更多。若完全相信韋伯觀測結果,代表宇宙再游離於大霹靂後5.5億至6.5億年就結束,而非目前估計的十億年。然結果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及再游離後觀測到的氫霧團數據不符,且與許多天文學家預估相反,過去認為第一代恆星和星系的紫外線輻射強度可能沒那麼大。
研究員認為,宇宙再游離期不太可能比預測提前數億年結束。那原因究竟是什麼?可能解釋是,游離後質子和電子重新結合,迅速恢復成中性氫原子。如果頻率比現有模型更高,那游離整個宇宙所需紫外線總量可能增加。之後天文學家需對第一代恆星和星系更深入觀測,同時也需要更完整解釋質子與電子重新結合的頻率。
宇宙再游離模擬:
韋伯望遠鏡與宇宙再游離:
哈佛醫學院團隊最近開發出革命性人工智慧工具,名為 CHIEF(Clinical Histopathology Imaging Evaluation Foundation),是類似 ChatGPT 的 AI 模型,有望對癌症診斷和評估有重大突破。
CHIEF特點是多功能性和通用性,與目前僅用特定任務或癌症類型訓練的AI模型不同,CHIEF能執行多種診斷任務,以19種癌症測試,高度靈活性使各種臨床環境都能發揮作用。
團隊使用超過1,500萬張未標記圖像和6萬張全息圖像訓練CHIEF,全面訓練使CHIEF能從整體解析圖像,不會只注意到特定區域。
實際測試的CHIEF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癌症檢測達近94%準確率;特定應用如結腸癌細胞辨識或基因突變預測,準確率高達99.43%;癌症細胞檢測、腫瘤來源辨識、患者預後預測和治療反應基因辨識等,比其他先進AI模型性能高36%。
CHIEF不僅能檢測癌症,還能預測腫瘤分子特徵,預測患者存活率,並辨識與標準治療反應相關的腫瘤微環境特徵。更重要的是,還能產生新方法,發現之前未知與患者存活率有關的腫瘤特徵。
哈佛醫學院生物醫學訊息學助理教授、高級作者Kun-Hsing Yu表示:「如果進一步驗證並廣泛部署,我們的方法可及早辨識可能從某些分子變異實驗性治療受益的癌症患者,是目前全球還不普及的能力。」
然專家也指出,CHIEF能於臨床廣泛使用前,還需要更多實驗。Mayo診所放射學教授Ajit Goenka強調,需在真實世界環境廣泛驗證,以確保AI模型性能不僅理論優秀可行,且用於醫療第一線也同樣可靠。
團隊表示,下一步將啟動前瞻性臨床研究,以在真實世界驗證CHIEF模型。他們還計劃擴展功能,以檢測罕見癌症。而臨床使用前,CHIEF還需要獲監管機構批准。
總體來說,CHIEF代表AI腫瘤學應用的重大進步,有望改善癌症評估和治療選擇的效率和準確性。然不同臨床環境穩健性仍需再測試,且不能忽視來自訓練資料庫的潛在偏差影響。
論文發表於《自然》期刊。
台積電 17 日法說繳出讓市場驚豔的業績和財測,帶動外資再掀起一波台積電目標價調升潮,包含摩根士丹利(大摩)、花旗、野村、高盛、瑞銀、Aletheia 等外資紛紛調升台積電目標價,目標價最高已喊上 1,600 元。
其中,Aletheia給予台積電「優於大盤」的評等,將目標價由1,400元調升至1,600元,為外資圈中最樂觀,花旗將台積電目標價調升到1,540元,則為第二高;而大摩、野村、瑞銀、高盛等其餘外資,對台積電目標價則多落在1,200-1,400元間。
隕石很難追蹤確切來源,迄今僅少數隕石成功追溯到源頭,但透過研究地球隕石與太空小行星化學組成、模擬碰撞過程,一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最常撲向地球的隕石類型幾乎都來自固定小行星群。
目前已知隕石超過 70,000 顆,但只有其中 6% 被明確認定為來自月球、火星或灶神星(主帶最大小行星之一),其餘 94% 來源始終未確定。
歐洲南方天文台天文學家 Michael Marsset、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天文學家 Miroslav Brož 團隊使用紅外線望遠鏡,測量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運行的幾個小行星群化學成分,將其化學指紋與地球最常見的 H 型(高鐵型)、L 型(低鐵型)球粒隕石組成進行比較,並根據氬的不同同位素比率測量隕石年齡,驚訝發現如今降落在地球的多數球粒隕石都來自 3 個特定小行星家族。
當小行星在小行星帶內相撞,產生的大量碎片團塊往往落在圍繞太陽的大致相同軌道,以相同速度移動,我們將這些碎片稱為小行星家族。
研究人員表示,如今地球多數隕石基本上都來自主小行星帶 3 個特定小行星家族碰撞產生的碎片雲,其中一個為 Massalia 小行星家族,於 4.66 億年前和 4,000 萬年前發生過巨大碰撞,另外 2 個碰撞時間較晚,分別為 760 萬年前與 580 萬年前,可追溯至名為 Koronis 與 Karin 的年輕小行星家族 。
若是 H、 L 型球粒隕石以外的不常見隕石,則起源有 Veritas、Polana、Eos 小行星家族。
這些新資訊除了讓天文學家更了解太陽系與行星如何隨時間演化,也讓 90% 以上隕石來源確定,使科學家可以追蹤更多小行星、隕石未來路徑和源頭。
三篇新論文分別發表在《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Astronomy & Astrophysics) 、《自然》(Nature)期刊。
美國佛州位於颶風路徑的要衝,加上氣候變遷加劇颶風威力,成為近年天災頻傳的高風險地區。面對災害引起的財損激增,佛州屋主不僅被住宅保險費壓得喘不過氣,甚至遭到部分保險業者拒保,被迫自行承擔所有風險。
路透社報導,過去四年來,共有四場強烈颶風侵襲佛州,保險公司不堪負荷,紛紛調漲佛州住宅保費來補回虧空,也有業者是以縮限理賠範圍的方式處理,以佛州保戶立場而言,均造成莫大損失。
2019年至2023年期間,佛州住宅保險平均費率大漲60%。2024年,佛州颶風受災保戶的保險理賠金額,預估將連續第五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
佛州32年居民Jim Tynan向路透社表示,今年1月,他接到保險公司Allstate將停止承保房屋保險的通知,之後他詢問過十家保險公司,每一家都直接拒保,最後好不容易問到一家願意承保,但保費竟然比原本的保單高出50%,讓他十分傻眼。
根據全球最大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Swiss Re)統計,光是2024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保險損失高達600億美元,較過去十年平均值高出62%之多。
人類用電需求愈來愈高,但世界已經開始見證石化燃料時代終結。國際能源署 (IEA) 最新報告指出,隨著太陽能電力供應大增,再生能源生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預計 2030 年煤炭、石油、天然氣需求將達頂峰,此後再生能源將帶領世界快速進入電力時代。
在新工廠、電動車、空調和資料中心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推動下,IEA 預計未來十年,世界每年新增的電網電力需求,相當於日本一年的電力需求。該機構目前預計 2035 年全球電力需求將比去年的預測高出 6%。
對於氣候變遷來說,這並非全是可怕的消息,報告的結論是,電動車銷量成長,可能導致全球石油需求在本十年趨於穩定,同時到本十年末,各國可能會建造足夠的低排放發電廠,主要是太陽能、風能和核能來滿足需求的成長。
再生能源的快速成長,至少可以防止全球排放量急劇上升,並可能導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在本十年達到頂峰。報告稱,美國和卡達目前正在建造液化天然氣出口終端,以至於本十年末,世界可能會出現天然氣供應過剩。
IEA 表示,「在能源史上,我們見證煤炭時代和石油時代。現在正在快速進入電力時代,這將定義未來的全球能源系統,並越來越多基於清潔電力來源。」
報告提到太陽能、風能和核能在未來幾年都將成長,最主要增長來源是太陽能。過去五年太陽能年裝置容量增加四倍,達到 425 吉瓦,太陽能預計將成為全球能源結構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是電池儲存的進步。報告稱,電池儲存將在能源儲存擴張中占據最大比重,支持到 2030 年將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兩倍的目標。
報告也提到中國,無論是投資、化石燃料需求、電力消耗、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電動汽車市場還是清潔技術製造,幾乎每個能源故事本質上都是中國故事。全球尺度看,化石燃料生產增加是為了中國,但清潔能源產量增加也是發生在中國。該報告認為中國正在迅速採取行動減少排放並進一步增加再生能源產能。
IEA 表示,到 2023 年,中國將占所有新增再生能源的 60%,到 2030 年代初期,光是太陽能發電就將超過美國的電力需求總量。目前中國已占全球電動車銷量的一半,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新車銷量的 70% 將是電動車。
雖然人類在努力減少排放,全球排放量也預計很快就會達到峰值,但速度還不足以實現氣候目標。報告稱,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 2.4 度,遠高於《巴黎協定》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 1.5 度的目標。從現在到 2035 年,各國建造低碳電力的速度需要是目前的兩倍,才能實現氣候目標。
IEA 也預測,各國做多少努力對未來油價影響很大,在目前的政策情境中,油價將從 2023 年的每桶 82 美元降至 2050 年的每桶 75 美元,如果各國能將能源產業排放量削減至淨零的目標,那麼到 2050 年,油價將達到每桶 25 美元。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說,如果中國「進入台灣」(go into Taiwan),他將對中國加徵150%至200%的關稅。至於會不會使用武力對抗中國對台灣的封鎖,川普表示,不會走到那一步,因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尊重他,而且知道他很瘋狂。
川普是在華爾街日報編輯部與多位主編一起開談話會,華爾街日報18日報導了對談內容。社論版主編吉戈特問川普,準備如何勸說習近平不要封鎖台灣。川普回答:「我會說:如果你進入台灣,很遺憾,我將課你150%至200%的稅(指徵收關稅)。」
吉戈特追問:「你會使用武力來對抗加諸台灣的封鎖嗎?」川普說:「我不會需要(使用武力)。因為他(指習近平)尊重我,而且他知道我很瘋狂。」
川普告訴吉戈特,勸習近平是「非常容易」的事,因為「我和他有很強固的關係」,強調他與習近平相處融洽,習近平曾到海湖莊園做客,兩人很了解彼此。川普評論習近平是個相當強悍的人。
川普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的競爭激烈目前仍難分勝負。
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是川普的一貫主張,他相信關稅手段能夠強化美國製造,川普已經提出政見,要對幾乎所有進口產品課徵10%至20%的全面關稅,針對中國則計劃加徵60%或更高的關稅。
如果中國「進入」台灣 川普:將對陸課200%關稅 | 今晨必讀 | 要聞 |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