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摩托羅拉(Motorola)這間公司?它的股價在近日以 450 美元改寫了歷史新高!2023 年其營收成長了 10%,今年則預計再成長 8%。
它,是怎麼做到華麗轉身的?
曾經,地球上每賣出5支手機,就有1支出於摩托羅拉。
1973年,摩托羅拉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曾經是該產業的巨頭、全球最大的手機品牌廠;2006年其手機業務約占總營收的76%。
但在蘋果(Apple)、三星(Samsung)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崛起後,它逐漸失去了光芒。2007年,第一代iPhone問世,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開始節節敗退,一年內從公司最賺錢的部門到變成虧損的包袱,歷經多次的裁員、縮編,最終不得不走向拆分與出售。
但,今天的摩托羅拉已脫胎換骨,成為高科技安全產品的領導者。
它為消防員提供雙向無線電、為警察提供隨身攝像機,並開發在緊急情況下發送警報的軟體,或者是針對巡邏車設計的自動監控和指揮中心。
彭博智庫分析師何(Woo Jin Ho)表示,摩托羅拉的產品組合,遍布每一個有可能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刻。
例如,在校園槍擊事件中,該公司的產品可以在調度中心接收911電話(註:美國緊急電話),進入學校內部的監控攝影鏡頭畫面以定位攻擊者,並協助當地警方作業,「它們就好比是公共安全領域的Apple、Google和Oracle」。
關鍵的轉變發生2008年。當時,接任CEO至今的的格雷格‧布朗(Greg Brown)將公司重新定位為高科技安全產品供應商。
布朗曾在接受《財星(Fortune)》採訪時說:「我從加入摩托羅拉的第一天就知道,公司最好的業務是鮮少有人關注的那一塊。」他指得是警用無線電業務,這是一個銷量穩定卻不性感的產品線;當時,甚至許多人都認為它也很快就會被智慧型手機取代。
2011年,摩托羅拉將其業務一分為二,變成摩托羅拉解決方案(Motorola Solutions Inc.)即現在的摩托羅拉,以及摩托羅拉移動(Motorola Mobility)。後者先被賣給Google,後轉手到中國聯想(Lenovo)集團。
爾後,摩托羅拉解決方案開始一連串的收購狂潮。從2015年開始,它已斥資約60億美元收購了超過25間公司。這個決策,帶來了令人驚豔的成果。
如今,摩托羅拉解決方案的營運蒸蒸日上,現在其業務成長最快的部分,是替醫院、棒球場、演唱會等活動場所和學校提供的安全產品系列。
不過,隨著業務擴張,它也面臨更多的關注和審查。例如,其車牌識別技術引發了隱私保護團體的擔憂。一些批評者警告,這些技術可能被濫用,如用於執行禁止居民跨州墮胎的法律。
儘管存在爭議,但它的發展史,仍然是近期科技產業史上最偉大的轉型故事之一。其他曾經的同業,包括Blackberry、Ericsson和Nokia,現在市值只是它們巔峰時期的一小部分,無法找到新的成長動能,摩托羅拉是唯一的例外。
從手機巨頭到安全科技領導者,摩托羅拉這個擁有96年歷史的品牌,用它轉型故事,展示了一家公司的適應力和韌性。
隕落的手機巨頭變公共安全界 Apple!摩托羅拉怎靠一條冷門產線華麗復活
在遭受一系列網路攻擊與兩次針對性的暗殺行動後,現在美國前總統川普的競選團隊已經採取重大措施來強化內部安全;據外媒報導,川普競選團隊採用專門的加密手機與安全筆電來保護團隊人員。
據《路透社》報導,川普團隊的設備是透過加州聖塔芭芭拉的 Green Hills Software 公司所購買。Green Hills Software 以專注於安全作業系統而聞名,其作業系統已被多個美國政府機構使用。
Green Hills Software 總裁兼執行長 Dan O’Dowd 指出,該公司為川普競選團隊提供了運行專有作業系統的客製化 Android 手機。
這一類的客製化手機移除了絕大多數的智慧型手機功能,僅留下通話、簡訊等基本功能,並添加了強化的安全協議以保護用戶免受網路威脅。
即便川普競選團隊發言人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不過一名熟悉該團隊內部運作的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證實,團隊高層近期升級了他們的設備,並採用了更強的安全措施,不過這些高層並不清楚採用了哪些供應商技術。
O’Dowd 指出,這些手機會在封閉網路中運行,且僅允許採用相同封閉網路的設備間進行通訊,這些設備配備了端對端加密和雙重認證等內建功能,這是網路安全專家的標準建議。
雖然 O’Dowd 沒有透露川普團隊購買的設備數量與購置總成本,不過他表示,定價會根據客戶需求而有所不同。且除了手機外,川普團隊購買了專門設計的筆記型電腦,限制了其網路存取權限有限,防止外部網路入侵。
這些筆記型電腦的配置與行動電話類似,為團隊成員提供了一種安全的遠端協作方式,同時保持與潛在攻擊者的嚴格隔離。
Trump campaign turns to secure hardware after hacking incident
掰了 iPhone!川普團隊現在改用「安全的」Android 手機
10 月 8 日迎來最終大結局的韓國料理實境秀《黑白大廚》,不但登上台灣 Netflix 收視排行榜第一,在全球非英語影集也有相當優異的表現,更連帶讓劇中廚師的餐廳爆紅!外界好奇的是,這部實境秀的竄紅,是否會讓低迷已久的韓國餐飲業踏上復甦之路。
料理競技的韓國實境秀《黑白大廚》,在全球聲名大噪,劇中呈現的各種料理和廚師餐廳,也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特別是在此之前,料理節目已被外界認為是過氣的節目類型,《黑白大廚》的異軍突起更顯難得。
究竟,這個節目有何特別之處,又是如何重新燃起韓國民眾對美食體驗的熱情?
《朝鮮日報》報導,不管是白湯匙(劇中明星主廚的代稱)還是黑湯匙(民間廚師)的餐廳,在節目播出後,都吸引不少饕客前來大快朵頤,訂單和預約電話源源不絕。
顯然成近期現象級料理節目的《黑白大廚》,有哪些成功方程式?
首先,《朝鮮日報》分析,節目設定的白湯匙和黑湯匙對決,就像是熱血的少年漫畫,其中有「撕漫男」之稱的廚師趙光孝,完全沒有受過廚藝正規訓練,以《中華一番》和《料理鼠王》的漫畫劇情自行研發出料理,讓評審白種元大感驚訝。另外,《黑白大廚》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反派」角色,雖然可能讓一些觀眾覺得缺少些許刺激,卻讓觀眾能以更輕鬆的心態欣賞廚藝料理的過程。
▲ 趙光孝完全沒有受過廚藝正規訓練,以《中華一番》和《料理鼠王》的漫畫劇情自行研發出料理。
值得一提的是,選手們的動力,並非來自於強烈的勝負欲,而是出於展示自己「廚藝的決心」。曾贏得料理比賽冠軍的崔康祿廚師就樂觀表示,如果自己被淘汰了,那就一年不要上網就好。而且,即便失敗了,選手們也會帶著對更優秀對手的尊重離開舞台,而不是責怪評審或批評他人,可說是難得一見的「光榮競爭」。
當然,韓國媒體關心的另一個焦點,是這部劇的成功,能否讓韓國低迷的餐飲業,在COVID-19疫後帶來一線曙光。
首先,可以從餐飲評比「米其林指南」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首爾的米其林星級餐廳數量,在2024年首次出現減少的情況,其中,只有「Mosu」一家餐廳獲得米其林三星榮譽,這也是首爾目前唯一的三星餐廳。
▲ 「Mosu」是首爾目前唯一的三星餐廳。
Mosu主廚,同時也是《黑白大廚》的評審安成宰說:「我們目前正在重新組織,並期望能在今年再次推出新菜色。」他補充指出,儘管面臨COVID-19疫後復甦和原物料供需等困難的挑戰,但國內廚師也正努力呈現出最優質的料理。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提到,首爾的星級餐廳數量減少,顯示疫後的餐飲業復甦仍舉步維艱,今年首爾只有33家餐廳獲得米其林星等,比去年減少2家。
今年3月,安成宰接受《阿里郎國際廣播》的訪問時,除了分享獲得米其林星等的祕訣,也談到韓國餐飲業面對的挑戰。
「獲得星星的關鍵,在於要經營一家能讓人們享受美好用餐經歷的餐廳!」安成宰認為,餐廳的重點在於不斷檢討自身表現,確保每位客人都能享受愉悅的用餐體驗。而他對於料理並沒有設限,強調作為韓國唯一的三星餐廳,自己承擔重大責任,期望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能在這裡獲得極致的用餐體驗。
「這份期望有時會帶來壓力,但餐廳的成功,就在於是否能滿足每一位客人的需求。」安成宰認為,韓國料理就是他文化的一部分,但不希望因為自己是韓國人,就只推廣韓國料理,而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向世界展示韓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針對疫後韓國餐飲業遇到的挑戰,安成宰也分享自己的看法。「我在舊金山成功之後回到韓國,是因為想探索韓國的可能性,」他說:「我對韓國的了解,曾經僅限於我家人的菜色和加州的餐廳,但當我在韓國旅行,發現其他地方從未見過的食材和風味。會回到韓國,就是因為想展示這些未被發現的寶藏,為韓國和國際客人提供獨特的體驗。」
他提到,雖然韓國料理在全球受到歡迎,但餐廳行業並未因此受益,還面臨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挑戰,他希望能透過挑戰現狀,推動韓國餐飲業的進步,讓這個行業與文化共同成長。
▲ 安成宰認為,餐廳的重點在於不斷檢討自身表現,確保每位客人都能享受愉悅的用餐體驗。
韓國媒體《BREEZE IN BUSAN》報導,隨著韓國面臨日益上升的通貨膨脹和經濟放緩的挑戰,國內的餐飲業正經歷一場危機:餐廳倒閉數量激增,許多企業苦苦掙扎,這一情況顯示韓國經濟可能正處於長期衰退的邊緣。儘管最新數據顯示,通膨率穩定維持在約2.6%,消費者在外用餐的支出卻顯著減少,特別是中小型餐廳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
報導分析,2024年以來,韓國經濟面臨多項挑戰,私人消費預計只增長1.7%,低於外界預期。《BREEZE IN BUSAN》表示,這種疲軟的消費趨勢,直接源於生活成本上升,導致消費者更加謹慎,優先考慮基本開支,而非休閒活動如:外出用餐。韓國政府雖然推出多項措施以穩定物價,並支持經營困難的中小型企業,但實際成效仍存在不少疑問。
經濟學家認為,韓國可能正步入經濟長期衰退,國內市場的需求疲軟,加上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將使韓國的經濟復甦之路更加艱難。
此外,疫情對餐飲業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雖然疫情危機已經平息,但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已然成形,疫情讓外送服務快速成長,對許多傳統餐廳造成衝擊,因為外送平台的興起,雖然提供新的收入來源,但高額的手續費,也進一步壓縮了餐廳的利潤。
「這個節目確實引起火花,可能就像點燃了一根蠟燭,但是否會燃起更大的火光,還有待觀察,」韓國《中央日報》引述國內廚師李相石的說法提到,很多人還是會因現實因素,而對廚師這個夢想卻步。不過,他也認為,《黑白大廚》仍可以啟發新人進入餐飲產業,「希望培養更多有抱負和理想的廚師!」
《BREEZE IN BUSAN》認為,隨著經濟壓力和消費者行為的變化,韓國的餐飲業將需要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以適應這一充滿挑戰的環境,雖然政府積極提出解方,但能否有效應對這些根深柢固的挑戰,仍有待時間檢驗。
《黑白大廚》引爆韓食熱潮!韓國餐飲業能否乘勝追擊,重振疫後經濟?
數年前,中國是全球創業者眼中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市場,如今卻面臨嚴峻寒冬。
在經濟、政治壓力及融資枯竭影響下,中國新創數量大幅降低,從2018年高達五萬的高峰期,到2023年僅成立千家,呈斷崖式下跌。就連視為新創指標的獨角獸數量,更短短兩年直接腰斬,新創產業的困境可見一斑。
面對資金退潮和產業環境的劇變,中國新創和投資者該如何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哪些領域仍有可能走出寒冬?
中國郊區散布著空曠荒廢的新創園區。建築物內空無一人,地面生灰,宛如鬼城。難以想像此處五年前有蓬勃發展的新創產業。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市場曾是創業者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舞台,引述業界人士表示:「當時,創投和私募股權界的人就像宇宙的主宰者,他們是中國最樂觀的人。但現在幾乎看不見他們了。」
獨角獸視為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然近年中國新獨角獸數量卻逐年下降,從2021年192家,減少到去年106家,成功上市的獨角獸數量,更從2021年31家降至2023年19家。
不過,中國新創公司如今面臨的困境,不只是因為政府政策的壓力,國內外大環境的變化,以及產業自身的泡沫化問題都是原因,這股寒冬甚至已蔓延到投資機構。字節跳動的投資方Source Code Capital裁減三分之一員工,紅杉中國(HongShan)和高瓴(Hillhouse)也縮減北京辦公室。
過去,中國因成立太多新創,卻沒有差別性,導致產業泡沫化。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高級研究員Sebastian Mallaby指出,中國創投圈已經出現「負債心態」,這意味著「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實驗減少,可能使中國無法達科技最前線」。
雪上加霜的是,近四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發展,清零政策更大幅改變消費習慣。此外,中國政府推行的「反貪腐」政策,也讓許多官員擔心投資高風險的民間產業會引來不必要的關注,因此資金流動趨於保守,而這對新創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
失去消費力和投資動能的中國市場,成為當地新創發展的巨大阻礙。美國股市,中國獨角獸也面臨越來越多障礙,美中關係緊張,更讓中國新創資金來源更限縮。
美國6月修改《晶片與科學法案》,限制美方資金投資威脅國安的中國企業,如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系統。「過去,美國的有限合夥人只想會見中國的基金,而其他市場如印度則難吸引他們注意。」《金融時報》引用某投資者的話:「如今,我們就像痲瘋病人。他們不想靠近我們。」
「現在創業沒有好理由,」某上海創業家悲觀表示:「為什麼要冒險?我們已有五年失敗經歷了。」
面對資金退潮和嚴峻的市場環境,中國新創公司被迫尋找新的出路。除了自籌資金,中國的新創生態系統更依賴於政府的支持。
全球創業網路CEO兼創辦人Jonathan Ortmans在浦江創新論壇指出,中國積極透過國有資金投資新創,如8月由國有的中關村發展集團成立的北京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高達8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84億元)。
目前,資金也逐漸轉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質生產力」(習近平提出的經濟術語)產業,特別是積體電路和新能源汽車等硬體產業,反映出中國政府正積極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此外,中國新創也從過往關注的消費科技或教育等領域,轉向風險較低的製造業,特別是新能源、積體電路和新材料等硬科技產業。中國新經濟創投服務商IT Juzi資料顯示,2023年這些先進製造公司佔新創公司的30%以上。
儘管大多數科技領域都受到融資冷卻的影響,但《金融時報》指出,人形機器人和電動飛行車這兩個領域,仍因被列入官方文件而受到資金的青睞。
《KPMG》2024年第一季的報告也指出,目前中國新創以硬體和AI為主。如電動車新創IM Motors、專注發展AI的悅智安面及太空科技新創Yuanxin Satellite,都是推動亞洲的創投總投資額。
然而,多位專家表示,這些新興產業的商業化之路仍然遙不可及。
以電動車為例,歐盟仍在審查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法。同時,澳洲也因為危險性過高考慮禁止進口。至於AI產業,OpenAI則停止中國服務。中國政府與新創產業制定新政策後,是否會恢復原先榮景,仍需持續觀望國際以及中國國內趨勢與政府決策。
去年底以來,黃仁勳等重量級人物紛紛到越南投資,究竟越南的經濟發展如何?根據最新出爐的經濟數據,第三季 GDP 年增 7.4%、創下兩年來最強勁的經濟成長,越南政府減稅加薪政策下,不僅刺激消費助力經濟發展,貿易順差達 207.9 億美元,11 月起更將進一步鬆綁資本市場投資法規,整體而言, 越南第四季經濟成長可望達 7.6% 至 8%。
越南最新經濟數據出爐,第三季GDP年增7.4%,創下兩年來最強勁的經濟成長,越南政府估計第四季經濟成長可達7.6%~8%,並維持2024年成長7%的目標不變。
越南北部9月才剛剛遭受超級強颱肆虐,電力無法供應之下,導致工廠生產中斷,大雨及洪水也讓供應鏈與產線一度大亂。強颱干擾,使越南製造業9月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從8月52.4大舉滑落至47.3,越南政府就估計期間財損達33億美元。
不過最新經濟數據公布後,相當令人驚豔,關鍵就在於出口與工業生產強勁,以及外國持續投資。
統計越南今年前九個月,出口年增15.4%達2,996.3億美元,進口成長17.3%,達2788.4億美元,貿易順差207.9億美元。今年前九個月期間,外資投資越南較去年同期成長8.9%,達173億美元。9月下旬時,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越南今年GDP為6.1%,亞洲開發銀行則預估為6%。
日盛越南機會基金研究投資團隊指出,從去年底到今年,確實看到有幾個重量級人物紛紛到越南投資,黃仁勳就是其一。
而越南政府也非常積極在拚經濟。政府下半年祭出减稅與加薪政策以刺激消費,包括公務員基本工資提高30%、退休金領取者提高15%、工人最低工資提高6%,政策總需求資金估於280-360億美元(約占國內消費5%)。此外,儘管政策刺激消費,市場預期在交通運輸成本下降和基期較高因素下,越南今年CPI估於4%以下,低於官方目標,顯示通膨仍在可控範圍。
▲ 去年底以來,黃仁勳等重量級人物紛紛到越南投資。(Source:NVIDIA)
越南資本市場對於外資也進一步開放,越南財政部已經發出通知,從11月2日起,將取消外國投資者股權交易全額預融資的要求。也就是說,以往外資進去投資越南,必須要先把錢準備好,也就是T+0,當日錢就要在帳上,但不久後就要正式移除這個限制。
日盛越南機會基金研究投資團隊指出,外資投資越南加強許多,就像當年中國A股,外資買A股錢要先匯進去,但是後來有了滬港通、深港通,資本市場對外資進一步開放,將吸引大量資金。
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市場淺碟性質明顯,能不能走向成熟市場?機會在於兩個條件,一是外資佔市場成交比重拉上來,預估越南股市目前外資約佔一成左右,明年往兩成靠近。二是類股結構性要變化,就像20幾年前的台灣,股市都是農林漁牧、壽險金融產業,越南現在也一樣,這些類股占近一半。
日盛團隊觀察,自美中貿易戰後,越南就展現了相當的優勢,包括關稅優惠促使許多國際企業選擇在越南設立生產基地,以及年輕人口紅利,而越南雖然是計劃經濟國家,但市場與資訊流通有足夠開放性。近年也看到越南政府相當積極,鼓勵企業往附加價值高的方向走。除非是地緣政治發生大變化,否則國家發展方向已大致底定,亮眼的經濟成長的趨勢長線將持續吸引資金進駐。
AI 浪潮持續延燒,外溢效應連最末端的事業廢棄物尤其金屬回收商都受惠,金益鼎 2024 年本業營運大爆發,除了受惠金銅價格雙雙大漲及重要料源 PCB 產業稼動率回溫,公司也觀察到,AI 產品世代更迭,民眾為了更換 AI 產品,也因 AI 帶動高速運算需求,包括過去製造的成品跟呆滯料因不敷需求而成為報廢品並且一下子就有比較大的量出來,使得金益鼎也成為間接受惠 AI 的公司。
展望2025年,金益鼎表示,公司服務家數跟客戶不會有太大變化,所屬產業不會突然掉很多客戶,也因長久以來累積的商譽以及企業對廢棄物回收處理仍會找比較可靠/可信任的廠商進行後端處理,除非整個電子業景氣掉下來影響前端生產,但在AI沒有泡沫化跡象並已慢慢轉到應用面上並可望變成實際服務跟金流,如黑悟空遊戲就要換掉多少顯卡並更新電腦設備,加上AI從PC、伺服器到手機的推出,AI應用一定會愈來愈廣泛,公司對明年也樂觀看待。
衛司特表示,銅價上漲當然對公司有利,但銅價一直以來並不是公司重點關注的項目,還是會把重心放在提升市場的滲透率,畢竟銅價不是可控的,也不會對銅價有預期。今年最主要動能包括PCB客戶稼動率回升及光電面板滲透率拉高。至於PCB的稼動率,PCB是很大的產業,每個廠的狀況不太一樣,用產品區分例如載板看來還沒那麼好、庫存還在清,但若跟AI、衛星相關的,量就會比較多、稼動率較好。
光洋科表示,雖然全球經濟復甦充滿變數,但在AI主導的未來發展中,看好推陳出新的AI應用可望擴大雲端服務及冷資料儲存需求,公司也持續透過產品布局調整,朝成長動能更強且附加價值高的方向去進行產品線比重調整,硬碟的部分維持穩定,而半導體訂單亦在緩步成長,對未來整體發展持審慎但樂觀態度。
此外,法人圈也傳出光洋科打入AI指標大廠NVIDIA(輝達)散熱供應鏈並已通過散熱冷卻液認證,此屬於高ASP(平均銷售單價)產品,並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放量,為營運帶來挹注。
特斯拉於今日「We, Robot」發表會推出傳聞已久的 Robotaxi 自駕計程車,名為 Cybercab,售價不到百萬台幣(低於 3 萬美元),2026 年投產。現場還首度展出容納 20 名乘客的自駕巴士 Robovan、新 Optimus 機器人。
台灣時間 10 月 11 日上午,特斯拉(Tesla)備受關注的 Robotaxi 自駕計程車終於「We, Robot」發表會亮相,正式名稱為 Cybercab,銀色外型時尚流利,承襲一點 Cybertruck 味,搭載特斯拉最先進 FSD 系統及剪刀式向上開雙車門,但只能坐兩名乘客。
馬斯克表示,Cybercab 依賴人工智慧與攝影機,因此直接拿掉方向盤與踏板,且充電採用感應式,無需插頭,量產後消費者能以低於 3 萬美元的價格買到這台車。馬斯克說,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安全 10~20 倍,且成本可能低至每英里 0.20 美元,而公車成本為 1 美元。
特斯拉目前有至少 20 輛 Cybercab,活動現場出現 50 輛全自駕車展示。
現場還加碼亮相令與會者驚訝萬分的新車:自駕巴士 Robovan,具高科技感火車頭外型,沒有可見車輪,最多搭載 20 人或運輸貨物。
馬斯克同時大力宣傳最新 Optimus 人形機器人,量產價格約 28,000~30,000 美元,但未透露何時上市。發表會可見機器人手指動作流暢,能抓握水杯,還能回應照相需求並擺出 YA、Rock 姿勢。
不過分析師認為自駕計程車幾年內都不會真正上路,且監管機構是否批准沒有方向盤和腳踏板的 Cybercab、無監督自動駕駛技術,也是特斯拉未來需克服的主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