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這些錯誤,真的讓人氣到吐血」: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的崩潰瞬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只是收集和整理現有的資料,頂多算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非真正的研究。簡單來說,課程報告就像是拼拼湊湊的讀書心得,寫得再多再深也只是整理別人的成果。可專題研究是要「產生新的知識」,自己發現一些沒人知道的東西才叫研究!每次看到學生把這兩者混為一談,真的忍不住想吼:「這樣下去,怎麼可能成為科學家?」你不是來交作業的,是要在學術界中找到立足之地啊!


2. 不懂專題研究的真正目的:

- 專題研究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創造新的知識,不是隨便找些資料敷衍就完事了。有些學生的論文裡,每個段落都像在翻譯網路上的文字,連基本的論據支持都沒有,整篇論文讀起來空洞無物,像是在唬人。更糟的是,還有學生用網路來源來掩蓋自己的不足,根本是在騙自己。看到這樣的內容,只能無奈地想問:「你到底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東西根本沒法發表?這是來搞笑的嗎?」


3. 忽視論據的來源和品質:

- 真正的知識創造來自於「第一手」的研究經驗!無論是設計實驗、撰寫程式分析,還是建構理論,這些才是知識創造的基礎。論據的品質決定了你研究的高度,沒有扎實的實驗和數據支持,根本無法產生可信的知識。然而有些學生只在意湊數字、應付格式,甚至直接拿別人的數據來用,完全不考慮論據的真實性,這樣的態度真的讓人想搖頭。你以為隨便湊合就能過關嗎?研究不是這樣混的!


你在指導學生研究專題時,還遇過哪些讓人「想拍桌」的錯誤呢?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4/11/01
謝謝您的分享❤️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6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