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這些錯誤,真的讓人氣到吐血」: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的崩潰瞬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只是收集和整理現有的資料,頂多算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非真正的研究。簡單來說,課程報告就像是拼拼湊湊的讀書心得,寫得再多再深也只是整理別人的成果。可專題研究是要「產生新的知識」,自己發現一些沒人知道的東西才叫研究!每次看到學生把這兩者混為一談,真的忍不住想吼:「這樣下去,怎麼可能成為科學家?」你不是來交作業的,是要在學術界中找到立足之地啊!


2. 不懂專題研究的真正目的:

- 專題研究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創造新的知識,不是隨便找些資料敷衍就完事了。有些學生的論文裡,每個段落都像在翻譯網路上的文字,連基本的論據支持都沒有,整篇論文讀起來空洞無物,像是在唬人。更糟的是,還有學生用網路來源來掩蓋自己的不足,根本是在騙自己。看到這樣的內容,只能無奈地想問:「你到底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東西根本沒法發表?這是來搞笑的嗎?」


3. 忽視論據的來源和品質:

- 真正的知識創造來自於「第一手」的研究經驗!無論是設計實驗、撰寫程式分析,還是建構理論,這些才是知識創造的基礎。論據的品質決定了你研究的高度,沒有扎實的實驗和數據支持,根本無法產生可信的知識。然而有些學生只在意湊數字、應付格式,甚至直接拿別人的數據來用,完全不考慮論據的真實性,這樣的態度真的讓人想搖頭。你以為隨便湊合就能過關嗎?研究不是這樣混的!


你在指導學生研究專題時,還遇過哪些讓人「想拍桌」的錯誤呢?

raw-image


avatar-img
534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幻想掛名論文等於學術生涯成功 很多學術工人認為只要持續掛名大量論文,未來就能累積聲望和學術地位,彷彿一種「被動收入」模式。這類學術工人通常把「論文產出數量」當成成果的指標,卻忽略了論文的質量和實際影響力才是真正的關鍵。這樣埋頭砌牆的方式,可能只是滿足於年年更新的論文清單,卻並未
如果你是一位碩博士在學學生,經常面臨大量文獻、資料和研究筆記的整理需求,這篇文章將為你帶來有效的系統化方法。 這套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更有條理地管理資料,還能協助你在研究寫作上更加得心應手。 以下是如何從單純的資料收集進階到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研究資料庫的3個關鍵階段。 - **階段1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發想法」提升研究創意:從Abduction到假說驗證】 ── 1. Abduction在研究中的應用 2. 假設與假說的區別 3. 大膽假說、小心驗證的研究技巧 在研究過程中,碩博士生常需要提出假說、設計實驗並驗證理論。尤其在台灣的學術環境裡,研究生們通常習慣使用
【如何區分「寫作」與「紀錄」:提升碩博士生研究筆記的管理效能】 ── 1. 研究筆記管理的常見錯誤 2. 寫作與紀錄的有效區分 3. 三步驟達成高效筆記管理 在研究生活中,碩博士生需管理大量的筆記和數據,許多人會發現,這些筆記時常難以重複利用,或者無法推動研究進展。這一問題,往往來自於未
「要獲得深度,需要有深入了解事物能力和認知力。」 「讀書可以讓你具備作者的認知力。」 「閱讀擁有一流認知力的人所寫的書,你的認知力也會愈磨愈光。」 「閱讀有兩種:獲取資訊的閱讀,與形塑人格的閱讀。」 「若是當作資訊的閱讀,則有些人會不太重視作者是誰, 因為他想了解的是事
【如何利用135工作法增強每日掌控感:碩博士生的實用指南】 ── 1. 135工作法概述 2. 每日任務的細緻規劃 3. 尋找五大啟發源 在繁忙的學術生活中,合理規劃每日任務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增強自我掌控感。碩博士生面對大量的研究、寫作、學習與協作需求,往往容易感到目標分散。使用135
1. 幻想掛名論文等於學術生涯成功 很多學術工人認為只要持續掛名大量論文,未來就能累積聲望和學術地位,彷彿一種「被動收入」模式。這類學術工人通常把「論文產出數量」當成成果的指標,卻忽略了論文的質量和實際影響力才是真正的關鍵。這樣埋頭砌牆的方式,可能只是滿足於年年更新的論文清單,卻並未
如果你是一位碩博士在學學生,經常面臨大量文獻、資料和研究筆記的整理需求,這篇文章將為你帶來有效的系統化方法。 這套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更有條理地管理資料,還能協助你在研究寫作上更加得心應手。 以下是如何從單純的資料收集進階到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研究資料庫的3個關鍵階段。 - **階段1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發想法」提升研究創意:從Abduction到假說驗證】 ── 1. Abduction在研究中的應用 2. 假設與假說的區別 3. 大膽假說、小心驗證的研究技巧 在研究過程中,碩博士生常需要提出假說、設計實驗並驗證理論。尤其在台灣的學術環境裡,研究生們通常習慣使用
【如何區分「寫作」與「紀錄」:提升碩博士生研究筆記的管理效能】 ── 1. 研究筆記管理的常見錯誤 2. 寫作與紀錄的有效區分 3. 三步驟達成高效筆記管理 在研究生活中,碩博士生需管理大量的筆記和數據,許多人會發現,這些筆記時常難以重複利用,或者無法推動研究進展。這一問題,往往來自於未
「要獲得深度,需要有深入了解事物能力和認知力。」 「讀書可以讓你具備作者的認知力。」 「閱讀擁有一流認知力的人所寫的書,你的認知力也會愈磨愈光。」 「閱讀有兩種:獲取資訊的閱讀,與形塑人格的閱讀。」 「若是當作資訊的閱讀,則有些人會不太重視作者是誰, 因為他想了解的是事
【如何利用135工作法增強每日掌控感:碩博士生的實用指南】 ── 1. 135工作法概述 2. 每日任務的細緻規劃 3. 尋找五大啟發源 在繁忙的學術生活中,合理規劃每日任務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增強自我掌控感。碩博士生面對大量的研究、寫作、學習與協作需求,往往容易感到目標分散。使用135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在UCLA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在2024年7月就滿兩年了。 這兩年托老闆程光教授的福, 有了非常多帶學生的機會,算一算也帶了15個學生。 透過帶學生的經驗, 我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各自的優缺點。 許多學生會到我們實驗室找研究實習, 不外乎就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投實習失敗,真的是我們這一世代無法避免的感受,自從某幾年開始實習風氣後,就業市場便越來越捲,沒有實習的人未來找正職時,根本就跟其他人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也讓實習從可選的自我成長,變成必選的學生活動,而第一次投實習總是讓人挫折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在UCLA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在2024年7月就滿兩年了。 這兩年托老闆程光教授的福, 有了非常多帶學生的機會,算一算也帶了15個學生。 透過帶學生的經驗, 我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各自的優缺點。 許多學生會到我們實驗室找研究實習, 不外乎就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投實習失敗,真的是我們這一世代無法避免的感受,自從某幾年開始實習風氣後,就業市場便越來越捲,沒有實習的人未來找正職時,根本就跟其他人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也讓實習從可選的自我成長,變成必選的學生活動,而第一次投實習總是讓人挫折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