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只是收集和整理現有的資料,頂多算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非真正的研究。簡單來說,課程報告就像是拼拼湊湊的讀書心得,寫得再多再深也只是整理別人的成果。可專題研究是要「產生新的知識」,自己發現一些沒人知道的東西才叫研究!每次看到學生把這兩者混為一談,真的忍不住想吼:「這樣下去,怎麼可能成為科學家?」你不是來交作業的,是要在學術界中找到立足之地啊!
2. 不懂專題研究的真正目的:
- 專題研究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創造新的知識,不是隨便找些資料敷衍就完事了。有些學生的論文裡,每個段落都像在翻譯網路上的文字,連基本的論據支持都沒有,整篇論文讀起來空洞無物,像是在唬人。更糟的是,還有學生用網路來源來掩蓋自己的不足,根本是在騙自己。看到這樣的內容,只能無奈地想問:「你到底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東西根本沒法發表?這是來搞笑的嗎?」
3. 忽視論據的來源和品質:
- 真正的知識創造來自於「第一手」的研究經驗!無論是設計實驗、撰寫程式分析,還是建構理論,這些才是知識創造的基礎。論據的品質決定了你研究的高度,沒有扎實的實驗和數據支持,根本無法產生可信的知識。然而有些學生只在意湊數字、應付格式,甚至直接拿別人的數據來用,完全不考慮論據的真實性,這樣的態度真的讓人想搖頭。你以為隨便湊合就能過關嗎?研究不是這樣混的!
你在指導學生研究專題時,還遇過哪些讓人「想拍桌」的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