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墜落》結束以後,10月簡直是爆發性輸入,在有點失望地結束為期兩年的瘋狂看戲之旅後,也發現自己接下來想要嘗試的創作就是電影。開始吧。
電影長片
- 相見相忘(施佑倫)
- 破蛋者、破蛋之路(薩泰爾)
- 為人民服務(張哲秀)
- 魔女二部曲:另一個她(朴勳正)
- 分手的決心(樸贊郁)
電影短片
- 注意看,這個女人⋯⋯(丁啟文)
丁啟文就是黑色幽默,又瘋又充滿設計的美感。
- 我可以暫時逃跑一下嗎?(吳季恩)
- 大日子(江宗傑)
- 三月的南國之南(李尚喬)
少見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關於雄中、雄中自衛隊的作品,情感濃烈但又節制,我非常喜歡。
- 遠火(葉信萱)
- 穿越霧中(周東彥 VR作品 高雄電影節)
關於性,關於放縱的享樂,也關於老去。
看完後想要把握時間,瘋狂地性愛。
劇集
- 黑白大廚(網飛)
- 炎上(愛莉莎莎、徐乃麟)
現場音樂表演
- 眾人的搖擺(鄭宜農 衛武營戶外劇場)
好喜歡鄭宜農,他的聲音好清澈,燈光設計讓他閃閃發光。雖然不常聽他的歌,但那時候我聽哭了。
- 變得有些奢侈的事(徐佳瑩 10/6 高雄巨蛋)
又是一排竿子擋在前面,第一次來高雄巨蛋,是看金曲獎,也被這排竿子擋著,只差在中間、與旁邊的差別,這個美的燈光跟精彩的表演,大多數時間只能透過惱人的鐵框觀看,實在是有點尷尬,但也是種荒謬的美感。
然而,框也有好處,在於私密性,我和我媽一起看演唱會,想哭的時候就靠向前,反而有種「只有我在」的錯覺,也是另一種體驗。
在演唱會中後段卻讓我忽略那一個框,放聲尖叫、歡呼,或者流淚。
節目設計橋段豐富,有雅的、震撼的大歌和激光特效,也有俗的搞笑橋段。場面豐富,空間的移動,拉近了距離,也有很多互動橋段,是local的,但同時也是如此溫暖而真誠。
畫面上,快歌的燈光設計豐富、動感,慢歌通常是簡單的燈光,但我特別喜歡失落沙洲的燈光,照在對面牆上的海浪,還有簡單的獨白燈。
lala聲音真的好穩,好令人安心,三個半小時,幾乎毫無間斷地,唱好唱滿。雖然在聲音設計上,仍是無法與張惠妹的沈浸式音效相比,但在傳統的舞台上,已經足夠享受。
我還記得一個景象,我用望遠鏡看,才發現大大的舞台上,他真的好小一隻,但那個純粹愛唱歌的女孩,看起來卻佔滿了整個舞台。
結論,下次遇到真的很喜歡的明星,還是要研究清楚位置的分佈,我想要心無旁騖地看表演,有最好的體驗。
-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音樂會(10/17 衛武營音樂廳)
雖然只聽了半場,但值得。當來自台灣的原住民孩子與他們一起合唱,大聲呼喊著祖靈的聲音,真的好美。少年合唱是最美的,不過度雕琢,甚至有點躁動(指揮像是老師,還要管秩序),但感覺是與生俱來的。
舞台劇
- 人間條件一(綠光劇團 10/6衛武營)
- 鬼地方(阮劇團 10/20員林演藝廳)
阮劇團,不懂。
阮劇團的台語,聽不懂。
歐陸的劇場?還是不懂。
- 消失彰化(盜火劇團 10/26 彰化高賓閣)
高級的製作但遇上廉價的文本。
- 人民公敵(歐麥斯特耶 10/27 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 環境
- 音樂(流行音樂)
- 社會性姿態
- 開場(強化重點、關鍵台詞)
- 反台詞
- 暴力或強烈的場面
- 疏離效果(人演偶)
- 肢體
- 歸納法的導演手法
- 集體創作
言論自由
I am who I am
純粹的真理、科學
以及民粹與民主
不完美的英雄
沒有看到群眾的看法
不知道噴漆和丟水球的意義
愛情的支線 不知道為什麼要
翻譯字幕來不及跑
人民集會像是巫婆的論壇劇場
很長的論述 卻很無聊
數度快睡著
燈光轉換 從昏黃的燈光盜刺眼的白燈(開燈說亮話?)
演員表演、投射很到位
感覺坐一樓會很身歷其境
但四樓有一種冷靜的疏離效果
讓我更客觀分析這齣期待很久的戲
其實沒有如我期待的那麼厲害
如果這就是現代戲劇的頂點
那也許舞台劇不能承載我想要的意義
角色關係與立場有點混亂
要傳達的東西
其實很清楚了
個人與體制的衝突
但孩子、愛情、以及群眾的支線?(刪掉原本的船長配角,真的很可惜,就變成中產階級人生勝利組的心理掙扎而已)
粉筆是巧思
但也只是轉場的點睛之筆
還是有很簡單的放音樂
然後請演員推道具的粗糙換場
老實說
有些尷尬
書籍
- 鬼地方(陳思宏)
多聲的女性與酷兒敘事,每個角色都很飽滿,懸疑的鉤子也一直牽動著讀者的好奇心。文字風格就是陳思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