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停事件是20世紀最著名的藥物安全災難之一,涉及的藥物為沙利度胺(Thalidomide),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廣泛用於治療孕婦的晨吐症狀。這一事件導致全球約1.2萬名嬰兒出生時出現嚴重畸形,特別是海豹肢症(Phocomelia),即四肢發育不全,形狀類似海豹的鳍足。
沙利度胺最初由德國格蘭泰公司(Grünenthal GmbH)研發,並於1957年在歐洲市場上推出。該藥物被宣傳為「沒有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迅速受到孕婦的歡迎。然而,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醫生們開始注意到新生兒畸形的增加。
1961年,澳大利亞醫生威廉·邁克布里德(William McBride)首次將海豹肢症與沙利度胺使用聯繫起來,隨後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關聯。這一發現引起了廣泛關注,並導致各國對沙利度胺的安全性展開調查。最終,格蘭泰公司於1961年11月撤回所有市場上的沙利度胺產品。
反應停事件不僅造成了數以萬計的畸形兒出生,還引發了對藥物審批程序的重大反思。在美國,由於FDA官員弗朗西斯·凱爾西(Frances Kelsey)對該藥物的安全性提出質疑,沙利度胺未能進入美國市場,避免了一場潛在的災難。此事件促使各國加強藥品監管和審批制度,提高了對藥物副作用的警覺性,也改變了醫學界對於藥物立體異構體影響的認識。
隨著後續研究顯示沙利度胺在某些疾病(如麻風結節性紅斑和某些癌症)的治療中具有潛力,該藥物在1998年重新獲得FDA批准,但其使用受到嚴格限制,以防止再次發生類似事件。如今,沙利度胺主要用於特定病症的治療,而其致畸性仍然是醫學界的重要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