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左旋)或卐(右旋)(中文讀作「萬」)是一對古老的符號,也是漢字系統的其中一對字符。
中國最早的「卍」字符出現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卍」字符也出現在漢代的五銖錢幣上。中國傳統紋樣中就有使用這個符號的萬字不到頭。康熙字典收錄了左旋的「卍」為漢字,其部首是「十」,筆劃數為四。
在英文世界,「卐」字稱為「swastika」,這源於梵語拉丁字母轉寫的「svástika」(梵語:स्वस्तिक,羅馬化:svástika)。印度教的「卐」字形狀和常見的「卐」字符不同,它還包括四個圖點。「卍」字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被認為是一個神聖和吉祥好運的標誌。它宗教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它史前的出現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萬至一萬三千年。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卐字(藏語:གཡུང་དྲུང་།,威利轉寫:g.yung drung)是「永恆不變」的象徵,由於藏傳佛教中使用的轉經筒都是從左向右轉,所以都寫作「卐」(右旋)。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鳩摩羅什、唐代高僧玄奘將「卍」翻譯為「德」。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經論》中譯為「萬」字,中國唐代武則天將卍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教中亦寫作左旋的「卍」,但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等認為應以右旋的「卐」為準。
以天門或天樞作為遊行的北天極,以小熊座α作為北極星,以及旋轉的戰車星座在四個階段時間。「Tiān 」在中國神學中通常被翻譯為「天界」,指的是北極、天空的軸心和穹頂及其旋轉的星座。天樞可用「萬 卍」來表示。
根據雷內蓋農 (René Guénon) 的說法,「卐」記號代表北極,以及圍繞中心或不變軸(世界軸)的旋轉運動,其次它代表太陽作為北極的反射函數。因此,它是生命的象徵,是宇宙最高原則、絕對上帝在宇宙秩序中所起的生動作用的象徵。它代表了宇宙原則在世界形成過程中的活動(希臘邏各斯、印度教、中國)。 根據 Guénon 的說法,「卐」記號的極值與中國傳統的陰陽符號以及宇宙運行的其他傳統符號具有相同的含義,包括字母 Γ ( gamma ) 和 G,象徵著共濟會思想宇宙的偉大建築師。
根據學者禮薩·阿薩西 (Reza Assasi) 的說法,「卐」記號代表以天龍座 z 為中心的北黃道北極,天龍座是其光束之一。他認為這個符號後來被證明是古代伊朗文化中密特拉的四馬戰車。他們相信宇宙是由四匹天馬拉著,繞著一個固定的中心順時針方向旋轉。他認為,這一概念後來在羅馬密特拉教中盛行,因為該符號出現在密特拉教的圖像和天文表徵中。 俄羅斯考古學家根納季·茲丹諾維奇(Gennady Zdanovich)研究了辛塔什塔文化中一些最古老的符號例子,根據他的說法,「卐」標誌象徵著宇宙,代表以小熊座α為中心的天北極旋轉的星座,特別是小北斗七星和北斗七星(或戰車),或小熊座和大熊座。同樣,根據雷內·蓋農 (René Guénon) 的說法,萬字符是透過想像北斗七星/大熊繞北極星公轉的四個階段來繪製的。
從東亞到西歐,眾多古老文化都曾使用類似「卐」字的符號。有關類似「卐」字的符號的起源問題的解讀則沿著文化擴散與卡爾·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來嘗試解答。卡爾·薩根在《彗星》認為「卐」字來自彗星噴出氣體並且於大氣層旋轉的型態。
已知最早的「卐」是公元前10,000年的,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鳥雕像上發現的複雜的「卐」字符蜿蜒圖案的一部分,該雕像由猛獁象牙雕刻而成,出土於烏克蘭梅津。然而,公元前10,000年的年齡是保守估計,真實的年齡可能是公元前17,000年。有人認為,這個「卐」可能是一隻飛行中的鸛鳥的風格化圖片。 由於該雕刻是在陰莖物體附近發現的,這也可能支持該圖案是生育力像徵的觀點。
在伊朗的山區,石牆上刻有萬字符或紡車,估計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其中一個例子是在比爾詹德的Lakh Mazar聖牆上。 在保加利亞的德韋塔什卡洞穴的陶器上發現了鏡像的萬字符(順時針和逆時針),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
根據考古記錄,類似的「卐」字符號最早已經在新石器時代出現。不少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上都出現類似的符號。考古學家在伊朗胡齊斯坦省出土的陶器碎片中發現了這些圖案。在青銅時代初期,在俄羅斯烏拉爾山南部的辛達雪塔出土的陶器之上也有卐字圖案。早期印度的卐字卻在古吉拉特邦的羅索爾和巴基斯坦哈拉帕等地出土的印鑑中。
類似「卐」字的符號也在高加索地區中北部、亞塞拜然、斯基泰人、薩爾馬提亞人於青銅時代或者石器時代器物中出現。在這些文化中,卐字符號不在重要的位置出現,只是眾多類似複雜程度不一的符號中的一員。 在非洲,類似「卐」字的符號出現於非洲東北部古代庫施地區考古發掘的陶器之上,譬如博爾戈爾山神廟內的陶器。 在基督教文化進入歐洲前,歐洲人的人工製品中都有類似的符號。這些形似「卐」字的符號是一個可以拼貼的圖案,可以在方型的籃子中屈曲蘆葦或茅草而成的。
西藏地區的類似「卍」字的符號被稱呼為「雍仲」,有永恆的象徵意義。
一個類似「卍」字的符號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密特拉教被當作神聖的符號。由於這些宗教信徒眾多,遍佈全世界,讓這個符號在古代或現代的社會中都非常常見。在東南亞,印度教國王引入了這個符號,並且構成現今印尼印度教的一部分。 在印度教中,創造之神梵天分別以左旋右旋的類似「卍」字的符號作為代表,左旋代表宇宙向外的演化與右旋代表向內的沈思。這個符號也被視為指向四方,意指安穩通達。它首次被當作太陽符號,見於印度教太陽神蘇利耶。在印度教徒心中,這個符號是最神聖的,最吉祥的符號,是印度教文化中常見的裝飾符號。差不多在整個印度大陸的廟宇、宗教雕塑、禮物與信件都見到它的蹤影。而印度教的格涅沙常常被描繪坐在類似「卍」字的符號與蓮花之上。這個符號除了在廟宇、祭壇中被人崇拜外,也在印度教的婚禮、節日、典禮、房屋、門戶、衣服、珠寶,甚至食物中出現。對於印度教來說,這個純粹幾何無音節相關的符號與「唵」-單一原始發音的符號都被認為是神聖的。而這個符號是毗濕奴108個符號之一,代表生命賴以存活的陽光。
鐵器時代的萬字符證明可以與印歐文化聯繫起來,例如伊利裡亞人、印度、伊朗人、凱爾特人、希臘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辛塔什塔文化的「城鎮之國」,即俄羅斯南部古老的印歐人聚居地,人們發現了一些最古老的萬字符圖案的集中地。 在歐洲鐵器時代的許多文物上都發現了「卍」的形狀。 「卍」形狀(也稱為fylfot)出現在各種日耳曼移民時期和維京時代的文物上,例如來自丹麥西蘭島的3 世紀Værløse腓骨、來自布列斯特 - 立托夫斯克(今天在白俄羅斯)的哥德式矛頭、9世紀的斯諾爾德列夫、來自丹麥的拉姆瑟,以及許多遷徙時期的苞片向左或向右繪製。 英國薩頓胡的異教徒盎格魯-撒克遜船墓葬中藏有許多帶有「卍」標誌的物品,這些物品現在被劍橋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收藏。在肯特郡比夫龍斯的一個大約六世紀的墳墓中發現的劍柄和劍帶上清楚地標有「卍」符號。 戴維森 (Hilda Ellis Davidson)推測 ,「卍」字記號符號與雷神有關,可能代表他的雷神錘(Mjolnir) ,象徵雷霆並且可能與青銅時代的太陽十字架有關。戴維森引用了異教時期盎格魯-撒克遜墳墓中的萬字符符號的許多例子,特別是東安格利亞墓地的火葬甕。劍橋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展出的物品上的一些「卍」符號經過精心繪製和藝術化,根據戴維森的說法,它作為葬禮符號一定具有特殊意義。8世紀的Sæbø劍上的符文銘文被認為是「卍」字符在挪威異教中作為雷神的象徵的證據。
古代波羅的海的雷霆十字符號(perkona krusts (佩爾孔斯十字);也稱為火十字,ugunskrusts)是一種萬字符符號,用於裝飾物品、傳統服裝和考古發掘。 根據畫家 Stanisław Jakubowski 的說法,「小太陽」(波蘭語:słoneczko)是早期斯拉夫異教太陽的象徵;他聲稱它被刻在倒下斯拉夫人最後安息地附近的木製紀念碑上,代表永生。這個符號首次出現在他收集的早期斯拉夫符號和建築特徵中,他將其命名為Prasłowiańskie motywy architektoniczne(波蘭語:早期斯拉夫建築圖案)。他的作品發表於1923年。 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幾個貴族家庭使用帶有紅色萬字符的博雷科徽章。 根據Boris Kuftin介紹,俄羅斯人經常使用「卍」標誌作為裝飾元素,並作為傳統編織產品裝飾的基礎,許多可以在來自梅甚切拉低地的女性民間服裝上看到。 據一些作者稱,與萬字符相關的俄羅斯名字通常包括veterok(微風)、ognevtsi(小火焰)。類似的字「koleso」(輪)用於玫瑰花形狀的護身符,例如六葉雷輪在民間傳說中,尤其是在俄羅斯北部。 薩米諾艾迪鼓上的魔法符號中描繪了一個非常像錘子或雙斧的物體,在基督教建立之前,在他們的宗教儀式中使用。薩米雷神的名字是霍拉加勒斯(Horagalles),被認為源自「雷神老人」(Þórr karl)。有時鼓上會出現一個男性人物,兩隻手拿著一個類似錘子的物體,有時它更像是一個兩端彎曲的十字架,或是「卍」標誌。
中國最早的類似「卍」字的符號出現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卍」字符也出現在漢代的五銖錢幣上。漢代《絲狀彗星圖鑑》上亦出現一個類似「卍」字的符號。 到漢代以後,佛教在中國與盛時,漢傳佛教廣泛使用這個「卍」字符號,根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因此「卍」被認為是吉祥,也是釋迦牟尼的三十二相之一。當時本來沒有適當的名稱。 唐朝的玄奘法師把 卍 翻譯為「德」,而在武周時武則天則把 卍 稱為「萬」,這影響了後來中國人對 卍 的稱呼皆沿用之。 到了宋朝,法雲在《翻譯名義集》卷六中引用了唐代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說:「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他說明了「卍」字的讀音在唐代被確定為「萬」。「卍」字在道教中象徵著九宮。 中國傳統紋樣中就有類似的符號,稱為「萬字不到頭」。明清時期所建的皇家建築的椽子頭都被裝飾有金「卍」字,另一頭畫有蝙蝠,意為萬福。康熙字典收錄了左旋的「卍」為漢字,其部首是「十」,筆劃數為六。 在日本,「卍」字被稱呼為まんじ(manji,萬字),代表佛法、宇宙和諧、兩極的平衡,同時是地圖上寺院的符號。「卍」(左旋)代表愛與仁慈,「卐」(右旋)代表智慧與力量。 「卍」亦被作為家紋使用,例如津輕氏的「五割左萬字」、蜂須賀氏的「丸左萬字」等,根據『寛政重修諸家譜』的記載,江戶幕府家臣約有60家以「卍」為家紋。津輕氏的根據地青森縣弘前市就是以「卍」作為市章。
類似「卍」字的符號在賽夏族文化中被稱為雷女紋,根據賽夏傳說,雷女是雷神的女兒,下凡教導賽夏族編織和耕種,並與賽夏青年結婚。為了紀念雷女的貢獻,賽夏族人把閃電符號織在布上,稱為雷女紋。
到了近現代,不同國家和文化重新賦予了這個符號或類似物各種不同的意義,有些國家使用符號作為他們的象徵,而有些國家則沒有賦予這個符號特殊的意義,而是作為某種裝飾用途。美國飛行員在二戰時甚至在戰機上塗上這個符號去標記該飛行員擊殺德軍戰機的數量,作為對德國的渺視和某種諷刺。
在芬蘭,從1918年到1944年,與卐字類似的「hakaristi」成為空軍及陸軍徽章。藍色hakaristi來自芬蘭內戰中,最初贈給白軍飛機的瑞典伯爵埃里克·馮·羅森(Eric von Rosen,亦是一名納粹主義者)的幸運符號。Hakaristi現在仍然以不突出的形式用於芬蘭的獎牌及裝飾物。
在20世紀早期的美國,仍然把「卍」字符用作童子軍、男女平等、女孩俱樂部等的標誌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第45軍團的臂章。其實現在的考古發現,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以前,美洲的土著在生活中使用「卍」字符的歷史已經很久了。
阿道夫·希特勒1925年在《我的奮鬥》中提及: 「同時,我自己在無數次的努力之後制定了這樣一個最終方案:一面紅色的,上面有白色圓形,中間有黑色卐字的旗幟。在長期試驗後,我也發現了旗幟與白色圓圈的準確尺寸比例,還有卐字的形狀和粗細。」 希特勒在設計納粹黨旗時,試圖在旗幟中同時包含「卐」字和「那些代表我們輝煌過去、為德國帶來諸多榮耀的令人尊敬的顏色」(紅、白、黑是德意志帝國國旗的顏色)。希特勒亦稱:「作為國家社會主義者,我們在旗幟中反映我們的計劃:紅色反映這一運動的社會思想,白色反映民族主義思想,卐字則反映為雅利安人奮鬥的勝利以及這一創造性思想的勝利。」 「卐」字亦被理解為「創造、影響生活的符號」(das Symbol des schaffenden, wirkenden Lebens)和「日耳曼主義的種族符號」(Rasseabzeichen des Germanentums)。
使用「卐」字的納粹理論家推測德國人在文化上源自雅利安人。在北歐主義者提出雅利安人入侵理論後,納粹聲稱印度的早期雅利安人就是最初入侵的白人。納粹主義的核心思想正是種族優生,而這一思想現已被證明不科學。阿爾弗雷德·羅森堡認為種族上的相似容易引發精神和種族上「混淆」的危險,認為「卐」字標誌適合作為雅利安優等民族的符號。關於將「卐」字用作雅利安人種符號的最初記載在埃米爾-路易·比爾努夫的作品中出現。其後,德國的圭多·馮·李斯特等作家認為卐字是獨有的雅利安符號。 在納粹產生之前,「卐」字即已用在德國民族主義運動中。希特勒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後,納粹黨旗即與原第二帝國黑白紅德國國旗共同懸掛,1935年9月15日經微調的黨旗更被用作納粹德國的國旗。 卐字被用於納粹德國的多數徽章和旗幟中,尤其是政府和軍事組織,但一些民間組織(如德國狩獵協會)亦使用卐字標誌。
德國工人黨和納粹黨均同時使用右旋和左旋的卐/卍字,但右旋卐字自1920年起被更頻繁地使用。然而,陸上使用的卐字旗兩面均為右旋,但海軍旗反面為左旋卍字。
由於納粹德國的使用,卐字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被多數西方國家視為納粹主義和白人優越主義的象徵。二次大戰後,德國刑法第86條第一款規定任何人不得展示或散播屬於違憲組織的標誌,其中包括卐字、黨衛隊符號(SS-Runen)、凱爾特十字等納粹符號;歐洲許多國家也禁止這個卐的標誌在公共場所張貼或發放,卐字和納粹(Nazi)一詞一起成為了歐洲人的忌諱。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