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萱站在烘焙教室的一角,仔細地觀察著每位學員的進度。平時的她對每個人都很耐心,無論別人技術如何,總能輕聲指導,偶爾還會給出幾句鼓勵。然而今天,她的目光不自覺地停留在小李身上,那位剛加入課程不久的學員。 小李正笨拙地揉著麵團,兩手動作僵硬,麵團像是有自己的意志般,絲毫不聽使喚地散開來。小李抬起頭,對語萱露出一個有些無奈的笑容,隨後開口道:「語萱老師,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為什麼這麵團不成型啊?」 語萱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靜,點頭走到小李面前:「可能是力道不夠均勻,我示範給你看一次吧。」話語間,她將雙手按在麵團上,開始用熟練的動作揉搓起來。表面上,她依然溫和地教導,但內心深處,卻有一個聲音在響起: 「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真是笨得讓人無法忍受。」 這個念頭像是一把刺,讓語萱心頭猛然一緊,隨即泛起了深深的羞愧。她的臉上依舊掛著笑容,聲音也未曾有半點波動,但她心裡卻不停地譴責自己:「怎麼會有這麼惡毒的想法?我明明不想這樣啊……」 小李依然在認真地觀察她揉麵團的手法,並不察覺語萱內心的波瀾。他試探性地問道:「是不是這樣?」語萱硬擠出一個微笑,點了點頭:「對,多練幾次就好了。」 小李回到自己的工作臺前,語萱站在原地,目光無意識地跟隨著小李的動作。她發現自己無法移開視線,每一個不完美的細節都像被放大般刺眼,她越看越覺得心煩,甚至覺得自己的手心微微出汗。 「為什麼我只對他會有這種厭惡的情緒?」語萱忍不住在心中低聲問自己。她努力將目光移開,假裝專注於自己的麵團,雙手不停揉搓著,但那份莫名的不適依然纏繞在心頭,像一團難以消散的霧氣,讓她無法平靜下來。 課後,語萱回到家,卻怎麼也無法將小李的影像從腦中抹去。她坐在書桌前,開啟電腦,點開與網友阿誠的對話框。阿誠是一位對心理學頗有研究的朋友,雖然未曾見過面,但他的分析與建議總能讓語萱有所啟發。 語萱手指在鍵盤上徘徊了一會兒,終於打出了一行訊息: 語萱:阿誠,我最近發現一件事,我對我們烘焙課上一個同學的態度有點奇怪。 阿誠:怎麼說? 語萱快速敲擊著鍵盤,把自己對小李的感受全部倒了出來: 語萱:他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個很普通的同學,但我不知道為什麼,只要跟他互動,我的內心就會湧出很多負面的批評,好像他做什麼都不對一樣。可我對其他人都不會有這種感覺……而且,這讓我感到很羞愧。 幾秒後,阿誠的回覆跳了出來: 阿誠:聽起來,你的情緒反應可能並不是單純針對他本人。 語萱:不是針對他?那是什麼意思? 阿誠:有時候,我們的情緒來源不一定是眼前的人或事,而是內心深處的某種未解情結。你是不是覺得他身上有什麼特質,特別刺眼或讓你反感? 語萱愣了一下,腦中浮現小李揉麵團時的樣子。他的動作有些笨拙,神情也顯得小心翼翼,似乎害怕做錯什麼。她低頭思索片刻,緩緩敲出幾個字: 語萱:或許吧……他總是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樣子,讓我覺得……很礙眼。 阿誠的分析隨即而來: 阿誠:這就是重點了。他可能無意中觸動了你某些內在的情緒點。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情緒投射」,簡單來說,就是當某人身上表現出的特質,剛好和我們內心未解的情感相吻合時,我們會把那些情緒轉移到那個人身上,並加倍放大。 語萱:所以……你覺得問題不在小李,而是在我自己? 阿誠:沒錯。他可能只是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你內心某些不願面對的部分。這並不可怕,這反而是一個機會——一個去了解自己、釋放過往情緒的機會。 語萱皺了皺眉,內心雖然覺得這個說法有些道理,但依然不明白小李究竟引發了什麼樣的情緒。她揉了揉太陽穴,感到一陣疲倦: 語萱:我還是有些不明白……也許我需要更多時間去想清楚。 阿誠:沒關係,不急。我只是提醒你,或許這些情緒背後,藏著你自己都沒察覺的故事。如果你願意,可以試著回想一下,看看這些感覺是否似曾相識。 語萱盯著螢幕上的訊息,心中生出一絲疑惑和不安,但她暫時無法觸及這些情緒的根源。她只是輕輕敲下「謝謝」,關上了對話框,陷入沉思。 第二天早上,語萱如往常一樣走進附近的咖啡店,點了一杯拿鐵。她站在櫃檯旁等候,耳邊響起了一個聲音:“請稍等,咖啡馬上好。” 語萱微微一愣,這聲音帶著一絲熟悉的感覺。她抬起頭,對上了一張久違的面孔。站在櫃檯後的是她的小學同學,張莉。張莉看了她一眼,露出公式化的笑容,並沒有認出她。 “這是您的咖啡,祝您今天愉快。”張莉的聲音聽起來很親切,卻也有種陌生的疏離感。語萱接過咖啡,站在原地怔了一會兒,直到後面的人輕咳了一聲,她才匆匆走開。 語萱緊握著咖啡杯,低頭急促地走回家,步伐凌亂,腦海卻被張莉的臉所占據。不知怎麼,張莉那疏離的微笑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她早已塵封的過去。回到家後,她放下包包,坐在沙發上,腦海裡逐漸浮現出那些不堪回首的童年記憶。 那是一個陰沉的午後,小學教室裡,語萱站在講台邊,抱著手裡那張考卷,手指微微發抖。老師居高臨下地盯著她,語氣帶著毫不掩飾的尖刻:“語萱,妳連這題都答不對,妳是在學校混時間還是在家混飯吃?” 教室裡響起幾聲壓抑的笑聲,語萱抬頭看了一眼,便看到幾個同學捂著嘴偷偷竊笑。她的臉漲得通紅,眼眶也開始濕潤。 “妳看看其他同學的成績,再看看妳自己。是不是要我當著大家面教妳怎麼用腦子?”老師的聲音像針一樣刺進她的耳朵,她咬緊牙關不讓眼淚落下。 放學後,她一個人拖著書包走回家,腳步沉重。回到家裡,父母卻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暇關心她。她試圖鼓起勇氣說:“今天考試的時候……” 話還沒說完,父親打斷了她:“又考砸了吧?語萱,我都說了要用功一點,別總分心!” 母親也在廚房回了一句:“考不好就少玩點,天天學人家看電視,成績怎麼會好?” 語萱低下頭,手裡的書包肩帶被攥得緊緊的。她將嘴裡的話一口吞了回去,轉身進了自己的房間,靜靜地躺在床上,眼淚無聲地滑落。她的內心漸漸明白,沒有人會在意她的感受,也沒有人會站在她這邊。 語萱從回憶中驚醒,鼻尖一陣酸意湧上來。她顫抖著手拿起手機,將這些片段敲成文字發給阿誠。 語萱:阿誠,我發現我真的有問題。我覺得自己對小李的情緒,可能是因為過去。小時候,老師和同學對我很刻薄,我父母也只知道批評我。現在,每次看見小李犯錯,我好像都會忍不住有種熟悉的情緒湧上來。 幾分鐘後,阿誠回覆了訊息: 阿誠:語萱,這是很關鍵的發現。從妳描述的情況看,妳很可能把過去那段未被療癒的創傷帶到了現在。那些未被傾聽的小語萱,依然在妳的內心深處,透過對小李的批判表達她的痛苦。 語萱思索了一會兒,回道: 阿誠 可是,我該怎麼辦?這些感覺好像是自然而然的,我沒辦法控制。 阿誠發來一段詳細的語音,聲音溫柔而堅定: 阿誠:這是妳內在小孩在向妳求助。所謂內在小孩,是妳過去受傷的那一部分自己,她渴望被傾聽與安慰,但因為創傷過深,她沒有機會獲得療癒。現在,妳可以試著重新與她連結。 語萱緊盯著手機,像抓住一根浮木般,等待著阿誠的進一步解釋。 阿誠:療癒內在小孩的方法很多,我建議妳可以試著進行“內在對話”。找一個安靜的環境,閉上眼睛,回想當時受傷的自己。想像她就站在妳面前,妳是現在的自己,也是她的保護者。妳可以對她說:‘語萱,我知道妳那時候很害怕,很難過,因為沒有人在妳身邊。我現在來了,我會好好照顧妳,不讓任何人再傷害妳。’” 語萱的眼睛漸漸濕潤,指尖發涼,卻感到內心似乎有一絲久違的溫暖在湧動。 阿誠繼續道: 還可以用書信療法,寫一封信給小時候的自己,寫下妳對她的愛與關懷,告訴她一切都過去了,妳現在有能力守護她。這些方法的核心,是讓妳的小語萱知道,她的痛苦被看見了,她是安全的,她不需要再用批評他人的方式來呼喊注意。 語萱盯著屏幕,久久沒有移開目光,彷彿透過這些文字,重新拾起了那些深藏心底的碎片。 那天晚上,語萱翻來覆去,腦海中反覆浮現著阿誠的建議。她試著閉上眼睛,讓自己回到小時候的那個教室,但每當張莉和老師的身影出現,她的胸口就如同壓了一塊巨石,呼吸都變得困難。她緊握著棉被,淚水止不住地滑落。 “我真的可以做到嗎?”語萱喃喃自語,心裡帶著不確定與害怕。 第二天早晨,她起了個早,將一張空白紙和筆帶到烘焙課的教室。課程開始前,她獨自坐在窗邊,透過陽光凝視著筆尖,內心有些動搖。但她想起阿誠的聲音,告訴自己:“試試看吧。” 她深吸了一口氣,開始寫下第一句話:“親愛的小語萱,我知道你很害怕,很孤單。” 筆尖一觸紙,語句像潮水般湧現—— “對不起,那時候我沒有能力保護你,讓你承受了那麼多委屈。老師的苛責,同學的嘲笑,還有爸媽的不理解,一定讓你覺得自己很不好。可是現在,我想讓你知道,你是很棒的。你已經努力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現在的我會好好照顧你,不會讓那些傷害再度靠近。” 寫到這裡,語萱的手微微顫抖,眼眶濕潤,但心中湧起一股暖意。她合上筆,將信紙輕輕放進包裡。這是她第一次對過去的自己說話,也是第一次試著對她伸出手。 當天的烘焙課上,小李依然在一旁細心學習,偶爾出錯時,語萱下意識地又有了些微的不耐煩。但這次,她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默默告訴自己:“這不是小李的錯,這只是我過去情緒的投射。我要放下過去,選擇用更溫柔的方式對待當下。” 那一刻,她感受到自己內心有了一絲變化,雖然微小,但清晰可感。 課程結束後,語萱拿起手機,急切地給阿誠發了訊息: 語萱:阿誠,我按照你的建議寫了一封信,也試著在情緒湧上來的時候提醒自己放下。這讓我覺得好像輕鬆了一點,但還是有些難以控制。 很快,阿誠回覆了她: 阿誠:妳做得很好,語萱,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療癒是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記得我說過的烘焙療癒嗎?接下來,妳可以把內在療癒的方式融入妳的烘焙活動裡。 語萱疑惑地回道: 語萱:怎麼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阿誠耐心地解釋: 阿誠:比如,妳可以將每一個步驟想像成對自己或小語萱的關愛。揉麵團時,告訴自己:‘這是我釋放壓力的方式,我的情緒可以在這裡被溫柔對待。’在麵包進入烤箱的時候,可以對自己說:‘這是我轉化痛苦的過程,像烘焙一樣,經過高溫,我會變得更堅韌、更成熟。’妳甚至可以在完成後,品嚐自己的作品時,對小語萱說:‘妳值得這份甜美,妳值得愛。’” 語萱聽著這些建議,心頭一陣感動。她拿起筆,迅速記下阿誠的話,心裡浮現了一個想法——也許,烘焙不僅是學習的一門技能,它還能成為她療癒自己的新契機。 幾天後,語萱在烘焙課上再次遇到了小李。他依然不太熟練,麵團揉得有些僵硬,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小錯誤。每當語萱看到這一幕,內心就會升起那股不自覺的批判情緒,仿佛回到了過去小時候的那個教室,回到了那些尖酸刻薄的言語和冷漠的同學。然而這一次,語萱沒有像之前那樣讓這些情緒湧上心頭,她記得阿誠的話,記得他教給她的內在療癒方法。 她深吸一口氣,將目光落在小李不太熟練的動作上,然後告訴自己:“這不關小李的事,這是我過去的傷痛在作祟。我不會再讓這些過去的情緒控制我。” 她低頭看著自己的雙手,感受到那份從指尖傳來的溫暖。語萱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深深地吸氣,然後緩緩地吐氣。她想像著自己過去那個小小的自己,孤單地坐在課桌前,聽著老師的批評,感覺被世界拋下,沒有任何安慰。她對那個曾經受傷的小語萱輕聲說:“我知道妳受過傷,但妳不必再受這些痛苦的支配。妳不再是那個脆弱的小女孩,我會保護妳,給妳溫暖。” 語萱的眼眶濕潤了,這次她並不感到羞愧,反而有一股從未有過的平靜湧上心頭。她輕輕地揉了揉麵團,感覺到它在自己手中變得越來越柔軟。她想像這塊麵團就是她的情緒,經過她的雙手,所有的焦慮、批判、傷痛,都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融化。每一次擀麵、揉捏,語萱都在對內心的小語萱說:“妳很棒,妳不需要任何人來定義妳的價值,妳值得被愛。” 這樣的自我對話,像是溫柔的療癒,也像是對過去自己最深的安慰。語萱突然明白,烘焙不僅僅是用來創造美味的食物,它還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每一個步驟,都是對自己情感的釋放和療癒,當麵包從烤箱中出來時,語萱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柔軟與堅韌,像那溫暖的麵包一樣,包裹著自己脆弱的部分,重新賦予自己力量。 那天晚上,語萱再次與阿誠聊起了這些變化。她拿起手機,迅速發了訊息: 語萱:阿誠,我做到了!今天在課上,我試著和內心的小語萱對話,讓自己放下批判。當我揉麵團的時候,我竟然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 阿誠:太棒了,語萱!這是一次非常好的突破,妳在運用烘焙的過程中,已經開始重建自我關愛。妳發現了嗎?這不僅僅是烘焙,它已經變成了妳自我療癒的一部分,當妳把這些情感釋放出來,妳也在為自己創造一個更積極的未來。 語萱:我真的感覺不一樣了,像是把所有不需要的情緒都拋開了,變得更輕盈了。 阿誠:這正是療癒的過程,語萱。每一次這樣的練習,都是在給自己更多的自由。別忘了,妳的內在小孩正在被重新照顧和愛護,這一切都會讓妳更強大,也會讓妳學會如何與世界相處,並擁抱自己。 語萱微笑著,放下手機,心中泛起一股溫暖的感覺。她知道,這條療癒的路還很長,但她已經踏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學會愛自己,並放下過去的痛苦。 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萱發現自己在烘焙課上的情緒漸漸變得穩定。每當她感受到內心的焦慮,或者當她無意識地對小李產生批判的情緒時,她會立刻停下來,回想起那段與內心小語萱的對話。她開始明白,這些情緒並不代表她自己,而是過去未曾癒合的傷口再次浮現。 有一天,當她再次看到小李不小心把麵團弄得一團糟時,那股不自覺的批判情緒再次湧上心頭。語萱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這一次,她並沒有像以前那樣讓情緒佔據心頭,而是輕輕地對自己說:“這是我過去的投射,它不再屬於我。我現在選擇放下這些情緒,去接受他,去看到他的努力,而不是僅僅關注錯誤。” 她的目光從小李的手上轉移開,心中反覆默念:“我選擇放下過去,選擇寬容,選擇愛。” 當她再次注意到麵團時,語萱感覺到自己的內心已經不再充滿那股批判的氣息,反而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平靜。她看著小李,心中浮現了一種理解,他和她一樣,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都在努力。她覺得自己變得不那麼焦慮,也不再急於對人或自己施加過多的評價。 課程結束後,語萱發了條訊息給阿誠,這一次,她的心情比上次更加輕鬆。 語萱:今天,我真的覺得自己有所突破。當小李又弄錯了麵團,我居然不再批判他,而是接受了他。雖然還是有些不舒服,但這次,我成功控制了情緒。 阿誠:語萱,這是一個大進步!這說明妳已經開始明白,這些情緒的根源不在小李身上,而是在過去的自己。妳正在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別人,這是療癒的一部分。 語萱:我覺得不再那麼憤怒,或者害怕被別人批評了。我開始學會如何對自己說話,也開始用更多的同理心來看待別人了。 阿誠:對自己說話,是最重要的開始。語萱,妳現在正在修復內心的傷口,這會讓妳變得更強大。不要忘記,這是一條需要時間的路,但每一步都值得。 語萱看著手機,嘴角微微上揚。她知道自己正在改變,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她相信,只要持續下去,會有更多的療癒和成長。 隨著療癒的進行,語萱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內在的反應,尤其是在情緒波動的時候。她試著將每一次的不安和焦慮,都當作一次與自己對話的機會,而這份對話逐漸變得更加深入與溫柔。 有一天,語萱在家裡再次烘焙,她決定做一款自己從未嘗試過的蛋糕。她知道這個過程不僅是要完成一道食譜,更是一次和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她開始想像自己在烘焙的過程中,將所有的恐懼、焦慮和過去的傷痛都融入其中,像麵團一樣將它們揉進去,再將它們釋放出來。 語萱將所有的情緒都交給麵團,低聲對它說:“我選擇放下對過去的依賴,我選擇放過自己,選擇原諒每一個曾經傷害過我的人,甚至是我自己。”她感覺到自己不再是那個被傷害的小女孩,而是一個有力量的成年人,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每當她將麵糊倒入模具,心中就彷彿有一股力量在升起,這不僅是做蛋糕,更是對自己的療癒,她開始理解到,烘焙的過程正是將過去的痛苦轉化為成長的過程,像是將這些情緒和痛苦加熱、烘烤,最終將它們變得柔軟、豐盈。 當蛋糕烤成金黃,香氣撲鼻時,語萱感到無比的滿足,這不僅僅是一款蛋糕,這是一個經過時間和心靈療癒後,從心底散發出來的力量。每一口,她都品味著過去的痛苦被釋放的過程,也品味著自我愛與治癒的甘甜。 當她切開蛋糕,看到那完美的切面,語萱心中不禁微笑,這一刻,她知道,她終於學會如何療癒自己,如何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並迎接一個更加明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