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誰說不可能?我只是提早預見了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國小時期的某一堂作文課,老師給我們的主題是:創意發想。讓我們發揮想像力,設計創造出一個產品。或假如自己是老闆,你要設計出什麼樣新的商品出來販售。內容不限,創意發揮。

我思考了很久,也想不出有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變〞出來販賣。直到後來,老師說也可以想像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東西,創意無限,儘管寫。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那我就來寫寫,我所想要、需要的東西吧!

我需要什麼呢?有什麼是我缺乏?有什麼東西可以來彌補我的缺乏呢?


有了!

每天早上被叫起床準備上學的時候,總是痛苦萬分,眼睛張不開,老想再多睡一下下...。如果有個東西,可以讓我能再多睡一會兒,又可以同時進行準備上學的工作,這樣不就可以一舉兩得,完美!


所以我在作文裡,創造出了一款機器人。它在我應該要起床的時間,會把我拉起來帶進廁所,我只要張開嘴巴,機器人會協助幫我刷牙洗臉;之後回到房間後,我只要把兩手舉高,機器人就可以替我把上學制服換好,並正確的扣上鈕扣。這整段過程,我的眼睛都可以不用睜開,只需要做出幾個反應動作,如張嘴、舉手。這樣我既可以多睡個5-10分鐘,中間又不浪費時間的完成準備工作,完全符合我的人性所需要的科技。太棒了!

完整了全部的構想計劃後,如行雲流水般的寫完這份作文作業,開心的交了上去。


在這過後一週的某天,不知什麼原因,老師上課的情緒明顯不太穩定。在課堂上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開始叨唸責訓起來。然後就提到上週要大家寫的作文。

「大家的作文,我改了差不多一半,中間看到有一些同學的想法很獨特,但也有一些同學的想法光怪陸離、離經叛道。」

她說出了一兩個同學的作文內容,以及他們的點子。其中一個就是我的。

「還有同學說,她想發明一個可以自動刷牙洗臉、穿衣服的機器人,只為了可以在早上多睡個幾分鐘。要不要這麼懶惰啊!創意設計是要讓你們提升或改善生活的品質,讓生活變得更好,不是要你們設計出來變的懶惰!」

老師說完,全班哈哈大笑,我也跟著尷尬的笑著。

我自己寫的作文,我怎麼會不知道老師提的,是我的內容、我的想法呢?


但很詭異的,我當下竟然擔心,是這篇作文成績會被打很低分。(成績至上教育的摧殘啊)


作文發回的那天,我低著頭不敢看老師的臉,怯怯的快速收下,然後對摺起來不想讓其他同學瞄到分數。

回到座位後,小心的把右上角露出,緊張不安的看分數…,嗯?沒想像中的低分,是還不錯的分數。再看看最左側的評語:"富有創意,符合自己需求的設計,期待未來有產品實現的一天。"

咦?這跟老師那天在課堂上的批評,完全不一樣啊!


不過小小年紀的我,當時就知道寫在作文上的評語,是「官方客套」的說詞,課堂上講的,才是真正的想法吧!


從此之後,我學到了,行為想法表現的跟大家一樣,才是最安全的。我因此壓抑自己,去符合社會的標準和潮流,好多好多年。但這跟我自己的原廠設定(我應該是INTJ的人格),完全不符。


時間回到現在,經過時代的演變、手機的普及、以及AI科技的竄起,誰說我小時候的設計,到了今日不會成真呢?

無人汽車、無人機,甚至是ChatGPT或是機器手臂、機器人,都已經發明出來。我的多睡幾分鐘的機器人,或許對科技廠商而言,根本就是一盤小蛋糕,是輕而易舉可以設計研發出來的。



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維影響真的很大很大,真的要謹言慎行。

我寧願相信當時老師只是一時的情緒失控,失了言。


現在的我,對自己小時候的創意,則是感到非常的驕傲呢!

我不是懶惰,而是我有預見能力。我比大家都提早看見了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可能不適合護理
2會員
47內容數
走了18年護理臨床,現在才發現不適合,會不會太晚了?
2025/05/04
溫溫在工作中遇到瓶頸,總是將病患的照護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感到巨大的壓力。在同事潔西卡和淑娟姐的點醒下,溫溫開始學習「課題分離」,將自己該做的責任做好,病患該做的就讓病患負責。對談中也比較了東西方文化在「協助」上的差異,引發思考如何真正做到『貼心』的幫助。
Thumbnail
2025/05/04
溫溫在工作中遇到瓶頸,總是將病患的照護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感到巨大的壓力。在同事潔西卡和淑娟姐的點醒下,溫溫開始學習「課題分離」,將自己該做的責任做好,病患該做的就讓病患負責。對談中也比較了東西方文化在「協助」上的差異,引發思考如何真正做到『貼心』的幫助。
Thumbnail
2025/04/23
溫顓詩照顧一位工作繁忙的患者。患者因工作忙碌而沒有遵照醫囑就醫和照顧傷口,溫顓詩盡力提供專業建議和同理心,但最終還是尊重病人的自主選擇,即使她明白傷口癒合與否取決於病人自身。
Thumbnail
2025/04/23
溫顓詩照顧一位工作繁忙的患者。患者因工作忙碌而沒有遵照醫囑就醫和照顧傷口,溫顓詩盡力提供專業建議和同理心,但最終還是尊重病人的自主選擇,即使她明白傷口癒合與否取決於病人自身。
Thumbnail
2025/04/19
一位患者因工作繁忙而忽略足部黴菌感染嚴重傷口,即使建議改變穿鞋習慣或休養,患者仍執著於工作,引發醫護人員的無奈與反思,並藉此探討「課題分離」的概念。
2025/04/19
一位患者因工作繁忙而忽略足部黴菌感染嚴重傷口,即使建議改變穿鞋習慣或休養,患者仍執著於工作,引發醫護人員的無奈與反思,並藉此探討「課題分離」的概念。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