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木牛流馬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不但可以二十四小時無休止工作,還設有機關,防止落入敵軍手中,連司馬懿都沒輒,妥妥的戰爭利器。
但在現實世界中,木牛流馬並沒有小說那般有如神助。
三國志關於木牛流馬的記載有以下段落: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接出其意。」
額……
雖然像是敷衍,但這已經是正史對木牛的敘述了。
裏面甚至連流馬都未提及。
再者,整本《三國志》裏面對於木牛的參數隻字未提,雖然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嘗試
一比一的復原,始終都有其缺陷。
返回小說,對木牛流馬的描寫立刻生動傳神了許多:
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製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轉運,晝夜不絕。」眾皆驚曰:「自古及今,未聞有『木牛流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製造,尚未完備。吾今先將造木牛流馬之法,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汝等視之。」眾大喜。孔明即手書一紙,付眾觀看。眾將環遶而視。
——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內裏亦介紹了木牛流馬的參數:
其造木牛之法云:
方腹曲脛,一腹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三十里。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䩜。牛御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造流馬之法云:
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五分;左右同前。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去頭四寸五分,長一寸五分,廣一寸。槓孔去前腳孔分墨三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槓分墨一尺五寸,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一寸二分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槓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剋去後槓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槓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槓與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槓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槓孔去下槓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軒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槓,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
——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換算成現代單位為下
木牛:
流馬:
可以看出,換算成現代單位後,它們的載重量跟波士頓大狗相差無幾。
那麼,換成現代專門用於運送輜重的無人機相比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