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曰:「即《太極圖說》之旨而發其所涵之蘊也。」
1.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
船山:「合同而不相害,渾淪無間和之至矣,未有形氣之先本無不合,既有形器之後其和不失」,「中涵」物相感之性,「是生」物屈伸之始。船山:「幾微氣之初動」「堅固體成而不易毀」,「乾坤有體則必生用,用而還成其體」。
2. 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絪緼不足謂之太和。
氣散殊而可象,神清通而不可象。船山:「不可象者即在象中」,「人生而物感交,氣逐於物,役氣而遺神,神為使而迷其健順之性,非其生之本然也」。莊子:「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王敔案「野馬者天之神,絪緼者天之氣」,又案「清通者心之神,變化者心之化。」
3. 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此,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
船山:「見,實證於心也」,「健順合而太和,其幾必動,氣以成形,神以居理,性固具足於神氣之中」。船山:「待其已感因事而效能者才也」,王敔案「知道見易始謂之智,智不足而恃才,雖美如周公亦不足稱。」
濂溪《通書》:「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1.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船山:「於太虛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氣自足也,聚散變化而其本體不為之損益。」→「太虛即氣則無無」。船山:「乘時而興乘時而息,一也,皆客形也。有去有來謂之客。」
2. 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唯盡性者一之。
相對於唯識論。船山:「識知者,五常之性所與天下相通而起用者也。知其物乃知其名,知其名乃知其義,不予物交則心具此理,而名不能言事不能成。」船山:「自外至曰客」,「意無不誠盡性者也,性盡則生死屈伸一貞乎道(略)動靜語默一貞乎仁(略)不以客形來去易其心,不以客感之貞淫易其志。」。
1.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
船山:「聚則見有散則疑無,既聚而成形象,則才質性情各依其類。同者取之,異者攻之,故庶物繁興各成品匯(略)故善氣恆於善,惡氣恆於惡,治氣恆於治,亂氣恆於亂,屈伸往來順其故而不妄。不妄者,氣之清通,天之誠也。」船山:「散而歸於太虛,復其絪緼之本體,非消滅也;聚而為庶物之生,自絪緼之常性,非幻成也。」→死而不亡
2.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以而然也。然則聖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船山:「是君子安生安死,於氣之屈伸無所施其作為,俟(倚)命而已矣。」船山:「氣無可容吾作為,聖人所存之神爾。兼體謂存順沒寧也。(略)存者不為物欲所遷,而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守之,使與太和絪緼本體相合無間,則生以盡人道而無歉,死以返太虛而無累。」
1. 彼語寂滅者往而不返,循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而不亡者,可以言性矣。
辟佛家涅槃與道家長生。船山:「皆不知氣之未嘗有有無,而神之通於太和也。」→氣無有無,僅有動靜聚散。
船山:「朱子以其言既聚而散散而復聚,譏其為大輪迴。而愚以為朱子之說反近於釋氏滅盡之言,而與聖人之言異。(略)《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略)又曰『屈伸相感而利生焉』(略)『形而上』即所謂清通而不可象者。器有成毀,而不可象者寓於器而起用,未嘗成亦不可毀,器敝而道未嘗息也。」
船山:「聚而成形,散而歸於太虛,氣猶是氣也。神者氣之靈,不離乎氣而相與為體,則神猶是神也。(略)故堯舜之神,桀紂之氣,存於絪緼之中,至今而不易。然桀紂之所暴者氣也,養之可使醇,持之可使正,澂之可使清也。」
1.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顯隱、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
船山:「虛空者氣之量,氣瀰淪無涯而希微不形,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神化者氣之聚散不測之妙,然而有跡可見,性命者氣之健順有常之理,主持神化而寓於神化之中,無跡可健。若其實,則理在氣中,氣無非理,氣在空中,空無非氣,通一而無二者也。(略)蓋陰陽者氣之二體,動靜者氣之二幾,體同而用易,則相感而動,動而成象則靜,動靜之幾,聚散、出入、形不形之從來也。」
2.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無生於自然之論,不視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於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
船山評道家:「其實動靜有時而陰陽常在,有無無異也。」評釋家:「浮屠謂真空常寂之圓成實性,止一光明藏,而地水火風根塵等皆由妄現,知見妄立,執為實相。(略)人不資氣而生,而於氣外求理,則形為妄而性為真,現於其邪說矣。」
船山:「天即道為用以生萬物。誠者天之道也,陰陽有實之謂誠。」船山:「但見來無所從去無所歸,遂謂性本真空,天地皆緣幻立,事物倫理一從意見橫生,不睹不聞中別無理氣。近世王氏之說本此,為其見之小也。」→船山謂陽明陽儒陰釋之說。
3. 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然一途,語天道性命者,不罔於恍惚夢幻,則以有生於無,為窮高極微之論。入德之途,不知擇術而求,多見其敝於詖而陷於淫矣。
船山繼續批判陸王心學。船山:「陰陽之運行則通一無二也。在天而天以為象,在地而地以為形,性在氣中,屈伸通於一,而裁成變化存焉,此不可逾之中道也。」
1. 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緼,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散,為風雨、為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
船山不同意「氣=生物以息相吹者」之說,曰「此乃太虛之流動洋溢,非僅生物之息也」。
船山:「虛者太虛之量,實者氣之充周也。升降飛揚而無間隙(略)於是而靜者以陰為性,雖陽之靜亦陰也;動者以陽為性,雖陰之動亦陽也。(略)分言之則辨其異,合體之則會其通,顧張子統言陰陽剛柔以概之。機者,飛揚升降不容己之幾;始者,形象之所由生也。」
船山:「感者交相感,陰感於陽而形乃成,陽感於陰而象乃著。遇者類相遇,陰與陰遇形乃滋,陽與陽遇象乃明。感遇則聚,聚已必散。」
2. 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顧聖人俯仰觀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無之故。盈天地之間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離不相睹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之明之故。
船山:「離明在天為日在人為目,光之所麗以著其形。(略)無形非無形也,人之目力窮於微,遂見於無也。心量窮於大,耳目之力窮於小。」船山:「法象中之文理,唯目能察之,而所察者止於此,因而窮之,知其動靜之機、陰陽之始、屈伸聚散之通,非心思不著。」
3. 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故聖人語性語天道之極,盡於參伍之神變易而已。諸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
白沙《與湛民澤》:「六經盡在虛無裡,萬里都歸感應中。若向此邊參得透,始知吾學是中庸。」→
船山《為白沙六經總在虛無裡解嘲》:「曉日上窗紅影轉,暝煙透嶺碧煙孤。六經總在虛無裡,始信虛無不是無。」
船山:「淺則据離明所得施為有,不得施為無,循目而心不通;妄則誣有為無,莊列淮南之流以之;而近世以無善無惡為良知者,亦為其淺而成乎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