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BG二元性別設定
《從今以後》角色塑造的 「主要是忠於我訪談對象的狀況...現在的情況當然不同,人們更能以自己舒適的型態及打扮活著,性向也更流動、更非二元,但那個年代的性別角色仍很固定」。【金馬 61】藉年長同志生命困境,重新探尋對「家」的想像——專訪《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
在Fanny家小朋友的畫作中,Angie著裙、Pat著褲。導演在《流行文化誌》中以“wear the pants”形容Pat這個角色。鑒於劇本是以英文寫成(再請人翻譯中文),讀者都不難從這句典故的歷史社會語境去獲得更多理解。
Stereotype?
留意到小朋友的畫作,阿Pat是扎孖辮的女孩形象👧,跟李琳琳非簡單刻板化塑造tomboy的表演相吻合。如果想要更stereotypical的鐵T形象,其實演員都可以做到,化妝也可以配合,但這些不是電影真正想要的。
事實上,導演的選角已經流露取態。如果他要明顯男性化的視覺表達,應該選擇一個五官輪廓更硬朗、棱角分明、身型也可以再高大些的演員,而不是與之相反的李琳琳🤣。(至於casting真正看重的是什麼,導演應該講過不下100次🎡。)
電影沒有刻板化塑造角色,只不過我們可能慣於在刻板世界中自我強化,以刻板眼光審視所見的一切。這也是為何有的人即使進入Pat和Angie的房間,卻彷如走入囚室的原因。
困於Stereotype 輪迴
記得有娛樂圈從業者說:如果女明星的目標受眾是男粉絲,化妝會比較甜美;但多數女明星的目標受眾其實仍是女人,因此化妝師會將她們的面部線條弄得硬朗些,討女觀眾喜歡。至於去到何種程度,則視受眾有幾重口味而定。類似地,髮型如劉海的處理手法也有其目的性。
業者從刻板化的受眾身上總結出經驗,再反過來加以運用、迎合觀眾,因此市場更加沒可能培養獨立的思考和審美:「觀眾只能看明白這些」,it eats what it shits.
見微知著
李琳琳唾棄上述有刻板目的性的化妝。 如果一個人不落痕跡、自然地,用化妝遮蓋先天不足、襯托自我個性,這個妝扮是她能夠接受的。
見微知著地,從化妝這一觀察角度出發不難看出,在短暫的黃金時期以後,八十年代香港大眾娛樂業再度陷入stereotype的輪迴,出品質素退步。 事實上,當每一方面都以類似的方式退步,最終的結果就是——整體製作水準也變得低劣,例如港劇,這是為何70年代TVB能培養出一批大導演,後來再也不能的原因。
同一空間,時間流逝,斯人已去
作為小津安二郎粉絲,楊曜愷設計了兩幅看起來很Ozu的畫面對比:當Angie和Pat共賞綵燈時,身後是充滿生活氣息的房間;而胡家遷入的是一間冰冷僵硬的囚室,鏡頭更將天花板納入構圖,以凸顯阿成阿美的囚困。導演籍此表現了新舊主人精神上的差距,而造成差距的深層原因是思想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