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創新高 四年間轉變顯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韓國貿易協會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這一變化在短短四年間發生。今年前兩個月,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累計達到50.74億美元,而在2022年5月,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首次出現逆差,標誌著自1992年建交以來的重大轉變。

貿易逆差的具體數據與背景

根據數據,今年1月,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39.33億美元,而在3月的前20天,對中出口年減36.2%,進口卻增加了9.1%。這一情況反映出中國的經濟政策和市場需求變化對韓國出口造成了影響。分析指出,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及封控措施拖累了經濟增長,進而導致韓國對中出口減少,但同時工業原材料價格上升使得自中國的進口額激增。

中國製造業升級的影響

報導還提到,中國製造業的升級和轉型改變了中韓兩國的比較優勢。過去,中國主要從韓國進口中間產品,但現在已逐漸成為中間產品的出口國,這使得兩國之間的貿易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專家建議,韓國應調整出口策略,以適應新的貿易環境並促進雙邊經濟關係的平衡發展。

RCEP的影響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涵蓋了15個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協的10個成員國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RCEP的實施使得中國在某些產業中逐漸成為出口國,這改變了韓國原本依賴中國市場的貿易模式。此外,由於RCEP促進了成員國之間的市場准入和關稅減免,韓國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從而影響了其出口表現。

韓國企業與政府的應對措施

針對韓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問題,韓國企業和政府正面臨著調整策略的挑戰。韓國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其產品線,尋找其他潛在市場,如東南亞、歐洲及美國等地,以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同時,韓國政府推出出口補貼政策,推動產業升級計畫,並加強與其他RCEP成員國的合作,以擴大貿易機會。

未來趨勢預測

許多經濟學家和研究機構預測,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可能成為常態。專家指出,這一變化主要是由於韓國過度依賴中國市場以及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提升所致。韓方專家建議,為了應對日益擴大的逆差,韓國企業需要尋求市場多元化,以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總結

中韓貿易從順差轉為逆差是一個複雜且多因素驅動的過程。未來幾年內,若無法有效調整策略和提升競爭力,韓國可能會面臨持續的貿易逆差壓力。韓國需要靈活調整其出口策略,以應對當前挑戰並抓住未來機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界新鮮事
13會員
705內容數
世界新鮮事
世界新鮮事的其他內容
2025/01/24
OpenAI推出AI代理工具「Operator」,能自動執行日常任務如預約餐廳、訂購雜貨等,結合GPT-4o技術,提升生活效率,未來將擴展至企業應用。
2025/01/24
OpenAI推出AI代理工具「Operator」,能自動執行日常任務如預約餐廳、訂購雜貨等,結合GPT-4o技術,提升生活效率,未來將擴展至企業應用。
2025/01/24
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俄羅斯徵收146%關稅,以迫使結束烏克蘭戰爭。專家分析此舉對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並探討俄羅斯的回應與戰爭未來走向。
2025/01/24
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俄羅斯徵收146%關稅,以迫使結束烏克蘭戰爭。專家分析此舉對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並探討俄羅斯的回應與戰爭未來走向。
2025/01/24
幣安旗下Binance Labs更名為YZi Labs,轉型為家族辦公室,管理100億美元資產,投資重點擴展至AI與生物技術,並由Ella Zhang領導,推動Web3與新興技術創新。
2025/01/24
幣安旗下Binance Labs更名為YZi Labs,轉型為家族辦公室,管理100億美元資產,投資重點擴展至AI與生物技術,並由Ella Zhang領導,推動Web3與新興技術創新。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美中貿易戰再升級,據白宮最新聲明,由於中國採取報復行動,對中國進口美國的商品關稅現在145%提高至245%。在美中關稅戰陰霾下,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受到影響,近期多個國際投行更紛紛下調對於今年中國全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最低的預測數字甚至僅有3.4%。 不見起色的長期不景氣已讓「習經濟」停擺!
Thumbnail
美中貿易戰再升級,據白宮最新聲明,由於中國採取報復行動,對中國進口美國的商品關稅現在145%提高至245%。在美中關稅戰陰霾下,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受到影響,近期多個國際投行更紛紛下調對於今年中國全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最低的預測數字甚至僅有3.4%。 不見起色的長期不景氣已讓「習經濟」停擺!
Thumbnail
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為依賴中國供應商的美國企業帶來了深刻的不確定性。兩國最近幾天採取的報復措施導致對方進口商品的平均稅率極高,關稅金額往往高於商品本身的價格。
Thumbnail
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為依賴中國供應商的美國企業帶來了深刻的不確定性。兩國最近幾天採取的報復措施導致對方進口商品的平均稅率極高,關稅金額往往高於商品本身的價格。
Thumbnail
對網上「外資正在大規模地從中國撤出去」的說法,還直言「在討論外資是否撤出中國時,先要搞清楚『中國還需要外資嗎』?」然而,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10日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這是欲蓋彌彰? 美國《新聞週刊》報導,中國經濟正處嚴峻困境,面臨通縮、國內消費低迷、工業生產放緩、川普關稅措施等4重威脅。
Thumbnail
對網上「外資正在大規模地從中國撤出去」的說法,還直言「在討論外資是否撤出中國時,先要搞清楚『中國還需要外資嗎』?」然而,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10日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這是欲蓋彌彰? 美國《新聞週刊》報導,中國經濟正處嚴峻困境,面臨通縮、國內消費低迷、工業生產放緩、川普關稅措施等4重威脅。
Thumbnail
媒體報導德國被中國經濟衰退拖累的慘狀,但與中國地理更接近、產業結構幾乎相同的韓國,才是中國「紅色狂潮」海嘯第一排最大受害者。韓國過於安逸地仰賴中國市場。 中國地方政府補貼電動車廠,60家只剩8家,留下過剩產能與破千億人民幣爛尾。為抵擋中國傾銷,多國已祭出貿易保護措施。而虧損與低效率企業,則難以續命。
Thumbnail
媒體報導德國被中國經濟衰退拖累的慘狀,但與中國地理更接近、產業結構幾乎相同的韓國,才是中國「紅色狂潮」海嘯第一排最大受害者。韓國過於安逸地仰賴中國市場。 中國地方政府補貼電動車廠,60家只剩8家,留下過剩產能與破千億人民幣爛尾。為抵擋中國傾銷,多國已祭出貿易保護措施。而虧損與低效率企業,則難以續命。
Thumbnail
中國的經濟通縮已經叫做落後數學答案,修理是2021~2023積極在中國股市的投資人 2021年第一季就是開啟最多廠商虧損的時候開始,生產成本高,消費也跟不上 而這些都是溫家寶2008年四兆計畫的後遺症 中國也用了2年時間打奢打貪把自己的所有數學指標降到最低 這就是共產國家可以用的極端政策
Thumbnail
中國的經濟通縮已經叫做落後數學答案,修理是2021~2023積極在中國股市的投資人 2021年第一季就是開啟最多廠商虧損的時候開始,生產成本高,消費也跟不上 而這些都是溫家寶2008年四兆計畫的後遺症 中國也用了2年時間打奢打貪把自己的所有數學指標降到最低 這就是共產國家可以用的極端政策
Thumbnail
大陸貿易衰退,台灣出口受壓 大家好,我是賴瑩綺,一位關注兩岸經貿議題的部落客。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大陸6月份貿易數字的分析,以及對台灣出口的影響。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13日公布的數據,大陸6月份進出口總值5,000.2億美元、年減10.1%。其中,出口2,853.2億美元、年減12.
Thumbnail
大陸貿易衰退,台灣出口受壓 大家好,我是賴瑩綺,一位關注兩岸經貿議題的部落客。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大陸6月份貿易數字的分析,以及對台灣出口的影響。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13日公布的數據,大陸6月份進出口總值5,000.2億美元、年減10.1%。其中,出口2,853.2億美元、年減12.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