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1.0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筆記-財經皓角-25.01.06

**上週五公佈的ISM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達到49.3,創九個月新高,雖然仍低於50的榮枯線,卻顯示製造業逐步復甦。

*PMI作為一種情緒指標,反映企業對未來採購需求的預期。

*川普當選對中小企業的新訂單有積極影響,如果製造業和服務業全面擴張,美國經濟是否能拉動歐洲和中國市場,成為關注焦點。

*美國與全球景氣逐步脫鉤的現象也值得觀察。

**歐洲市場的疲軟同樣值得關注,製造業PMI維持在45左右,顯示整體經濟仍處於收縮狀態。

而美國的製造業PMI則逐漸接近50,暗示未來可能進入擴張階段。


**市場分析需要多維度的視角,避免陷入單一思維。這不僅適用於經濟數據的解讀,也體現在全球市場的動態平衡上。

*例如,美國的GDP受進口額巨大拖累,無法大幅增長;而服務業的PMI快速擴張,製造業則剛開始復甦。

*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走向與貨幣政策決策存在明顯差異。

-美國聯準會可能延後降息;

-歐洲央行則考慮進一步寬鬆政策,反映出不同地區的經濟需求。


**回顧2024年,美國標普500指數全年漲幅達23%,連續兩年牛市的表現令人矚目。

*長期投資者應關注市場的長牛格局,而非因短期事件進行頻繁資金調整。

以短期事件交易,雖未必虧損,但手續費和交易成本可能逐漸侵蝕收益。


**美國內需強勁,通膨風險仍存。

*美國製造業新訂單指數達52.5,創近年新高,價格指數也上升至52.7,僱傭指數表現稍弱,但反映出勞動力市場仍存在結構性挑戰。

*若川普強硬執行非法移民驅逐政策,可能推高僱傭成本,對企業獲利造成壓力。

*歐洲CPI則進入下行軌道,甚至面臨通縮隱憂。

*全球製造業PMI呈現兩極分化,歐美市場表現疲軟,部分新興市場如印度、台灣等則維持擴張。


**從美國股市的幾大巨頭推升情況看,美元指數強勢上行是科技股買盤的重要支撐。

*雖然對沖基金上月大量拋售股票,但美元資產仍然受到海外投資者的青睞,進一步支持了以輝達為首的幾大巨頭。

*2025年市場開始尋找新題材,華爾街對美股科技巨頭的共識逐漸轉向「BATTNAAN」指數(博通、蘋果、特斯拉、微軟、臉書、Amazon、Google、輝達)。

*儘管部分聲音提議加入台積電,但因其海外企業身份未被納入。

然而,台積電作為多家巨頭的重要供應商,其角色不可忽視。


**展望2025年,市場對高估值股票的翻倍漲幅預期減弱,更多資金可能流向中小型企業,賭其終端復甦潛力。

*然而,海外投資人對美股的買盤仍具強大支持力,這將有助於幾大巨頭的穩定成長。

*台灣廠商如鴻海持續受惠於伺服器和元件需求,2024年全年營收達6.85兆台幣,年增11%。

尤其12月營收年增幅高達42%,顯示企業在伺服器、電腦終端等領域復甦的強勁勢頭。

*雖然AI前景存疑,但從鴻海營收數據看,其對台廠的實質帶動效應明顯。

*特別是GB200的量產,將為鴻海一季度營收增長提供保障,這一趨勢顯示企業內部買盤仍然強勁。


**在終端市場復甦的背景下,2025年的關鍵問題是:

中下游企業能否從中受益,推動更廣泛的經濟成長?這將是全球市場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展望2025年,市場的重點不再是科技巨頭能否持續大幅增長,而是終端消費市場能否實現復甦,進而帶動傳產業的回暖。

*全球經濟在2025年處於多重挑戰與機遇的交匯點。

*美國經濟的強勁復甦能否帶動歐洲和中國市場的回暖仍是未知數。

*當前全球經濟並未進入非理性繁榮的階段。


**過去兩年,美國關閉的零售店數量超過新開店數量,高利率和人力短缺是造成這些行業困境的主要因素。

*許多餐廳和店家並非經營不善,而是因無法找到足夠的人力而被迫關閉,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台灣。

*另一方面,高利率對中小型實業股和傳統產業造成了顯著壓力。

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加劇了台灣傳產股的困境,而2024年的市場復甦主要集中於科技七巨頭,其他產業則面臨挑戰。

*例如,Intel股價在2024年大跌六成,波音受到連年負面消息的影響下跌32%,Nike和陶氏化學分別下跌30%與26%。醫藥股如默克、強生,以及能源股如雪佛龍也出現明顯下滑。


**中國11月財新製造業PMI從51.5下降至50.5,顯示經濟活動放緩。

*雙11的營收年減幅創下歷史新高,內需表現疲弱,蘋果在中國市場進行罕見的大幅降價,反映消費市場的壓力。

*中國內需市場中,地鐵廣告收入驟減甚至開放個人廣告服務,這種變化突顯了廣告市場的疲軟。

*居民定期存款的急速增長顯示出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存款額從疫情前的54.3兆人民幣翻倍至106.7兆。顯示通縮環境下現金的價值上升,消費者傾向於持有現金而非進行消費或投資。


**台灣市場則在過去幾年因美中半導體之爭受益,但內部經濟也顯現分化和脫節。

*半導體產業持續為出口和經濟增長帶來動能;

另一方面,其他產業的表現相對疲弱。

*台灣股市近期上漲顯示市場情緒有所回升,但成交量仍是影響後續走勢的核心因素。


avatar-img
35會員
74內容數
股市與投資來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口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筆記-股癌-Podcast-25.01.04 **回顧早期,曾進行個股期的套利操作。 *那時市場中存在一些特殊機會,例如在國際盤連續兩天表現不佳時,台股投資人可能會選擇凹單不停損,特別是槓桿較大的情況下。 *這類情況下,第二天開盤可能會看到期貨價格大跌,而這時現貨卻未跟隨大跌,就是套利的好時機
筆記-股癌-Podcast-QA-25.01.04 **每個投資者都經歷過市場波動與挫折,例如歷史上的市場事件(例如貿易戰、疫情)都對投資者心態與策略形成影響。 *成長的關鍵在於持續學習,調整心態,並承認自身的不足與進步空間。 **資金配置與風險管理。遇到需要資金的情況,例如購車,可考慮以
筆記-理財達人秀-25.01.06 (依24.10月以來平均月漲跌幅績效高至低排序) 陳唯泰 *鴻海2317,KD指標降到低檔,型態目前不再破底,股價已經接近年線位置。 *大立光3008,股價爆大量築底,目前股價已經過年線,投信由賣超轉為買超,目前PE僅15-16倍,吸引法人買超。 *中砂
筆記-理財達人秀-25.01.03 (依24.10月以來平均月漲跌幅績效高至低排序) 陳唯泰 *裕融9941,右下角爆大量,投信買超,預期先前受到金保法政策逆風的最差狀況可能已過。 *中華車2204,Q1營收動能展望佳,目前已經利空出盡,投信連續買超。 *聚陽1477,12月營收創同期新高
筆記-股癌-Podcast-25.01.01 **小鬼股的操作心得 *過去一年裡,對於台股中的小鬼股有了更多的體會與操作經驗。 *會先進行量化篩選,每季大約篩出20~30檔的標的。 *小鬼股是市值低於50億的公司。在選擇這些標的時,會特別注意: 1.型態不要過於吸引人。 2.避免左上右下
筆記-財經皓角-Podcast-25.01.03 **美國股市雖以紅盤開場,但整體市場表現不如預期,多數指數收黑,跌幅相對有限。 *美債殖利率和美元指數持續攀升,美元指數突破109,觸及2022年11月以來新高。 此現象與全球多地PMI數據表現密切相關: -台灣、韓國與中國市場PMI顯示新興
筆記-股癌-Podcast-25.01.04 **回顧早期,曾進行個股期的套利操作。 *那時市場中存在一些特殊機會,例如在國際盤連續兩天表現不佳時,台股投資人可能會選擇凹單不停損,特別是槓桿較大的情況下。 *這類情況下,第二天開盤可能會看到期貨價格大跌,而這時現貨卻未跟隨大跌,就是套利的好時機
筆記-股癌-Podcast-QA-25.01.04 **每個投資者都經歷過市場波動與挫折,例如歷史上的市場事件(例如貿易戰、疫情)都對投資者心態與策略形成影響。 *成長的關鍵在於持續學習,調整心態,並承認自身的不足與進步空間。 **資金配置與風險管理。遇到需要資金的情況,例如購車,可考慮以
筆記-理財達人秀-25.01.06 (依24.10月以來平均月漲跌幅績效高至低排序) 陳唯泰 *鴻海2317,KD指標降到低檔,型態目前不再破底,股價已經接近年線位置。 *大立光3008,股價爆大量築底,目前股價已經過年線,投信由賣超轉為買超,目前PE僅15-16倍,吸引法人買超。 *中砂
筆記-理財達人秀-25.01.03 (依24.10月以來平均月漲跌幅績效高至低排序) 陳唯泰 *裕融9941,右下角爆大量,投信買超,預期先前受到金保法政策逆風的最差狀況可能已過。 *中華車2204,Q1營收動能展望佳,目前已經利空出盡,投信連續買超。 *聚陽1477,12月營收創同期新高
筆記-股癌-Podcast-25.01.01 **小鬼股的操作心得 *過去一年裡,對於台股中的小鬼股有了更多的體會與操作經驗。 *會先進行量化篩選,每季大約篩出20~30檔的標的。 *小鬼股是市值低於50億的公司。在選擇這些標的時,會特別注意: 1.型態不要過於吸引人。 2.避免左上右下
筆記-財經皓角-Podcast-25.01.03 **美國股市雖以紅盤開場,但整體市場表現不如預期,多數指數收黑,跌幅相對有限。 *美債殖利率和美元指數持續攀升,美元指數突破109,觸及2022年11月以來新高。 此現象與全球多地PMI數據表現密切相關: -台灣、韓國與中國市場PMI顯示新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筆記-財經皓角-25.01.06 **上週五公佈的ISM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達到49.3,創九個月新高,雖然仍低於50的榮枯線,卻顯示製造業逐步復甦。 *PMI作為一種情緒指標,反映企業對未來採購需求的預期。 *川普當選對中小企業的新訂單有積極影響,如果製造業和服務業全面擴張,美
Thumbnail
週五 (1/3) 美國公布 ISM 製造業 PMI 報 49.3 創下 9 個月新高,並超越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48.2,也高於前月數值 48.4,顯示美國經濟表現仍舊相當穩健。 而 ISM 製造業報告中,最重要的總經前瞻指標即為「ISM 新訂單減客戶端庫存」,即將 ISM 製造
週一公佈攸關美國製造業景氣的11月ISM製造業指數升至48.4,高於預期的47.6,前月為46.5,其中代表企業活動冷熱的新訂單指數來到50.4,是8個月以來首次顯示擴張,顯示企業樂觀看待之後的消費動能,接下來本週重要經濟數據有週三的PMI,週五的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及非農就業人口數據.....
供應管理協會(ISM) 3日公布,8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較7月略增0.4個百分點至47.2%,但仍低於景氣榮枯點50%,其中庫存指標上升,新訂單及廠商交貨率都雙雙下滑,領市場擔憂FED的降息是否為時已晚,景氣下滑的程度已影響到企業活動,而市場對於科技前景也感到擔憂....
Thumbnail
今晚將發布美國9月ISM採購經理人NMI(服務業)。在風險偏好降低的情況下,總體經濟所反映的並非當下行情,而是告訴我們一旦經濟齒輪開始重新啟動,將延續未來一季甚至半年以上的行情趨勢。 一、 解讀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 a.紅色框的部分為主細項:新訂單、生產、雇傭、供應商交期、庫存。
11月美國採購經理人維持超高水位,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61.1,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69.1。 先看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整體與前值相差不大,細項全數向正向發展,新增訂單以及產出皆較前值攀高至61.5,而雇傭指數也向上挺進53.3,供應商的交貨時間由75.6小幅縮短至72.2,而存貨則是小減0.2
Thumbnail
美國10月份製造業以及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維持高檔,分別為60.8以及66.7。 先行觀察到製造業部份...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在9月1日公告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7月59.5略為上升至59.9,目前美國PMI自2020年4月以來已經連續第15個月擴張。但在中國製造工廠陷入衰退疑慮下,美國製造業真的可以獨善其身嗎?
筆記-財經皓角-25.01.06 **上週五公佈的ISM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達到49.3,創九個月新高,雖然仍低於50的榮枯線,卻顯示製造業逐步復甦。 *PMI作為一種情緒指標,反映企業對未來採購需求的預期。 *川普當選對中小企業的新訂單有積極影響,如果製造業和服務業全面擴張,美
Thumbnail
週五 (1/3) 美國公布 ISM 製造業 PMI 報 49.3 創下 9 個月新高,並超越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48.2,也高於前月數值 48.4,顯示美國經濟表現仍舊相當穩健。 而 ISM 製造業報告中,最重要的總經前瞻指標即為「ISM 新訂單減客戶端庫存」,即將 ISM 製造
週一公佈攸關美國製造業景氣的11月ISM製造業指數升至48.4,高於預期的47.6,前月為46.5,其中代表企業活動冷熱的新訂單指數來到50.4,是8個月以來首次顯示擴張,顯示企業樂觀看待之後的消費動能,接下來本週重要經濟數據有週三的PMI,週五的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及非農就業人口數據.....
供應管理協會(ISM) 3日公布,8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較7月略增0.4個百分點至47.2%,但仍低於景氣榮枯點50%,其中庫存指標上升,新訂單及廠商交貨率都雙雙下滑,領市場擔憂FED的降息是否為時已晚,景氣下滑的程度已影響到企業活動,而市場對於科技前景也感到擔憂....
Thumbnail
今晚將發布美國9月ISM採購經理人NMI(服務業)。在風險偏好降低的情況下,總體經濟所反映的並非當下行情,而是告訴我們一旦經濟齒輪開始重新啟動,將延續未來一季甚至半年以上的行情趨勢。 一、 解讀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 a.紅色框的部分為主細項:新訂單、生產、雇傭、供應商交期、庫存。
11月美國採購經理人維持超高水位,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61.1,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69.1。 先看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整體與前值相差不大,細項全數向正向發展,新增訂單以及產出皆較前值攀高至61.5,而雇傭指數也向上挺進53.3,供應商的交貨時間由75.6小幅縮短至72.2,而存貨則是小減0.2
Thumbnail
美國10月份製造業以及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維持高檔,分別為60.8以及66.7。 先行觀察到製造業部份...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在9月1日公告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7月59.5略為上升至59.9,目前美國PMI自2020年4月以來已經連續第15個月擴張。但在中國製造工廠陷入衰退疑慮下,美國製造業真的可以獨善其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