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1.06
**上週五公佈的ISM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達到49.3,創九個月新高,雖然仍低於50的榮枯線,卻顯示製造業逐步復甦。
*PMI作為一種情緒指標,反映企業對未來採購需求的預期。
*川普當選對中小企業的新訂單有積極影響,如果製造業和服務業全面擴張,美國經濟是否能拉動歐洲和中國市場,成為關注焦點。
*美國與全球景氣逐步脫鉤的現象也值得觀察。
**歐洲市場的疲軟同樣值得關注,製造業PMI維持在45左右,顯示整體經濟仍處於收縮狀態。
而美國的製造業PMI則逐漸接近50,暗示未來可能進入擴張階段。
**市場分析需要多維度的視角,避免陷入單一思維。這不僅適用於經濟數據的解讀,也體現在全球市場的動態平衡上。
*例如,美國的GDP受進口額巨大拖累,無法大幅增長;而服務業的PMI快速擴張,製造業則剛開始復甦。
*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走向與貨幣政策決策存在明顯差異。
-美國聯準會可能延後降息;
-歐洲央行則考慮進一步寬鬆政策,反映出不同地區的經濟需求。
**回顧2024年,美國標普500指數全年漲幅達23%,連續兩年牛市的表現令人矚目。
*長期投資者應關注市場的長牛格局,而非因短期事件進行頻繁資金調整。
以短期事件交易,雖未必虧損,但手續費和交易成本可能逐漸侵蝕收益。
**美國內需強勁,通膨風險仍存。
*美國製造業新訂單指數達52.5,創近年新高,價格指數也上升至52.7,僱傭指數表現稍弱,但反映出勞動力市場仍存在結構性挑戰。
*若川普強硬執行非法移民驅逐政策,可能推高僱傭成本,對企業獲利造成壓力。
*歐洲CPI則進入下行軌道,甚至面臨通縮隱憂。
*全球製造業PMI呈現兩極分化,歐美市場表現疲軟,部分新興市場如印度、台灣等則維持擴張。
**從美國股市的幾大巨頭推升情況看,美元指數強勢上行是科技股買盤的重要支撐。
*雖然對沖基金上月大量拋售股票,但美元資產仍然受到海外投資者的青睞,進一步支持了以輝達為首的幾大巨頭。
*2025年市場開始尋找新題材,華爾街對美股科技巨頭的共識逐漸轉向「BATTNAAN」指數(博通、蘋果、特斯拉、微軟、臉書、Amazon、Google、輝達)。
*儘管部分聲音提議加入台積電,但因其海外企業身份未被納入。
然而,台積電作為多家巨頭的重要供應商,其角色不可忽視。
**展望2025年,市場對高估值股票的翻倍漲幅預期減弱,更多資金可能流向中小型企業,賭其終端復甦潛力。
*然而,海外投資人對美股的買盤仍具強大支持力,這將有助於幾大巨頭的穩定成長。
*台灣廠商如鴻海持續受惠於伺服器和元件需求,2024年全年營收達6.85兆台幣,年增11%。
尤其12月營收年增幅高達42%,顯示企業在伺服器、電腦終端等領域復甦的強勁勢頭。
*雖然AI前景存疑,但從鴻海營收數據看,其對台廠的實質帶動效應明顯。
*特別是GB200的量產,將為鴻海一季度營收增長提供保障,這一趨勢顯示企業內部買盤仍然強勁。
**在終端市場復甦的背景下,2025年的關鍵問題是:
中下游企業能否從中受益,推動更廣泛的經濟成長?這將是全球市場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展望2025年,市場的重點不再是科技巨頭能否持續大幅增長,而是終端消費市場能否實現復甦,進而帶動傳產業的回暖。
*全球經濟在2025年處於多重挑戰與機遇的交匯點。
*美國經濟的強勁復甦能否帶動歐洲和中國市場的回暖仍是未知數。
*當前全球經濟並未進入非理性繁榮的階段。
**過去兩年,美國關閉的零售店數量超過新開店數量,高利率和人力短缺是造成這些行業困境的主要因素。
*許多餐廳和店家並非經營不善,而是因無法找到足夠的人力而被迫關閉,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台灣。
*另一方面,高利率對中小型實業股和傳統產業造成了顯著壓力。
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加劇了台灣傳產股的困境,而2024年的市場復甦主要集中於科技七巨頭,其他產業則面臨挑戰。
*例如,Intel股價在2024年大跌六成,波音受到連年負面消息的影響下跌32%,Nike和陶氏化學分別下跌30%與26%。醫藥股如默克、強生,以及能源股如雪佛龍也出現明顯下滑。
**中國11月財新製造業PMI從51.5下降至50.5,顯示經濟活動放緩。
*雙11的營收年減幅創下歷史新高,內需表現疲弱,蘋果在中國市場進行罕見的大幅降價,反映消費市場的壓力。
*中國內需市場中,地鐵廣告收入驟減甚至開放個人廣告服務,這種變化突顯了廣告市場的疲軟。
*居民定期存款的急速增長顯示出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存款額從疫情前的54.3兆人民幣翻倍至106.7兆。顯示通縮環境下現金的價值上升,消費者傾向於持有現金而非進行消費或投資。
**台灣市場則在過去幾年因美中半導體之爭受益,但內部經濟也顯現分化和脫節。
*半導體產業持續為出口和經濟增長帶來動能;
另一方面,其他產業的表現相對疲弱。
*台灣股市近期上漲顯示市場情緒有所回升,但成交量仍是影響後續走勢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