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股癌-Podcast-25.01.04
**回顧早期,曾進行個股期的套利操作。
*那時市場中存在一些特殊機會,例如在國際盤連續兩天表現不佳時,台股投資人可能會選擇凹單不停損,特別是槓桿較大的情況下。
*這類情況下,第二天開盤可能會看到期貨價格大跌,而這時現貨卻未跟隨大跌,就是套利的好時機。
*然而,隨著程式交易越來越普遍,這些套利機會逐漸消失,也讓主委轉向其他策略。
**隨著資金規模和階段不同,採用的策略也會相應調整。
*有些策略對小資族仍具吸引力,但如果是對於大規模資金,這個收益就不具吸引力了。
*經典的黑K或紅K策略,也會因市場情況的不同而成效不一,
例如2022年的紅K策略可能就不適合。
*同樣地,處置股策略在特定時期內也曾失效。
*因此,交易方法和市場機會是隨著市場動態而變化的,無法單純依賴一種策略長期奏效。
**市場中許多短期機會逐漸被程式交易搶占,因此找到能安身立命的策略很重要。
然而,不要期望某種方法能夠長期依賴,而是應該抱住交易的大原則,隨時調整交易技法,保持彈性。
**對於小鬼股的操作,觀察到這是一個相對利基的市場,接觸此領域的投資者不到一成,機會相對穩定。
*然而,如果未來台灣的小型股市場如同美國般受到高度關注,這樣的利基可能會逐漸消失。
*因此需要持續與時俱進,探索新的可能性。
*未來經歷新的市場循環與空頭市場之後,會再分享更深入的小鬼股的操作。
**中大型的動能股和題材股部分。中大型股票如果要實現股價的大幅上漲,必須依賴市場共識,也就是大多數投資人認同某個故事,並願意投錢進去。
*例如,當市場中充斥著目標價上修的分析報告,甚至在街頭巷尾都能聽到相關消息時,這類股票的估值推升往往顯得隨波逐流。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很難感受到操作的特別之處,因為大家的行為幾乎是同步的。
*像Tesla或NVIDIA這類熱門標的,其價值分析即便由非常厲害的分析師撰寫,也未必具備突出的價值,因為市場資訊的高度透明性讓每份分析顯得大同小異。
*尤其在美股市場,資訊透明的特性更為明顯,例如企業的earnings call會確保所有股東掌握相同資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的優勢。
*除非透過供應鏈的逆向推估或其他創新的研究方法,否則很難獲得市場上未公開的獨特信息。
**相比之下,小型股的投資更可能帶來 努力與回報成正比 的成就感,因為其市場關注度低,資訊差距明顯。
*一旦能發掘未被市場注意的資訊並獲得共鳴,便可能創造出巨大的超額報酬(Alpha)。
*然而大型股中,資訊差的存在時間極短,且隨著市場共識的迅速凝聚,這些資訊差很快便被市場吸收,使得操作難度加大。
**由於中大型股票需要市場共識的支持,其操作更仰賴技術分析。
*市場往往會等待股價突破壓力線或盤整結束後,才形成新的上漲動能。
*與小型股的操作不同,大型股通常不適合”別人不敢買時就進場”這樣的操作方式,因為大型股如果不斷創新低,可能意味著趨勢尚未反轉,僅靠耐心與資金撐持未必有效。
*在這樣的操作環境中,資金的效率與交易技法的熟練度成為關鍵因素。
*例如,當市場聚焦於某些熱門題材時,投資者若能掌握快速反應的能力,便有機會從中獲利。
*然而,當市場熱度散去或題材失效,例如ODM產業進入疲弱狀態,市場資金往往會迅速撤離,等待下一次共識的凝聚。
**回顧台股的表現,2024年上半年漲幅全球領先,但從7月開始至年底幾乎停滯,報酬接近零。
*這使得許多投資人認為下半年操作難度增高。
*主委認為第四季的操作尤其困難,因為市場題材逐漸減少,
透過提前退出硬體類股、切入新題材,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實現差異化的報酬。
*在大盤停滯的情況下,選擇具備獨特題材的股票,或利用技術分析找出市場突破點,往往是提升報酬的有效方式。
*反之,當大盤上漲並伴隨特定族群的表現突出時,投資的特別感會大幅降低,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在同一波浪潮中獲利。
**中大型股票的操作核心在於理解市場共識並靈活運用技術分析。
*雖然它們的透明度與競爭性更高,但若能抓住關鍵資訊差,依然有創造Alpha的機會。
*而在市場動盪與題材更替間,不斷調整操作策略,才能在不同的環境中保持優勢。
未來,隨著市場條件的變化,我們也會持續探索並分享新的可能性和觀察方向。
**在探討下一個市場共識的時候,我們需要回歸基本面進行觀察。
*例如,近期市場注意到NAND的報價經過長時間的下跌後,開始呈現止跌回升的跡象。
當這樣的現象被市場關注時,投資者通常會迅速尋找相關標的並加以操作。
*然而,這類題材是否能形成市場共識,則需進一步觀察股價走勢。
*如果股價在初期上漲後迅速回落並跌回原點,則可能表示市場共識尚未成功凝聚。
*相反,如果股價在回踩支撐後能夠繼續向上,則更可能成為有力的題材標的。
**在操作中大型標的時,右側交易的策略尤為重要。
*具備市場共識且股價走強的股票,往往需要投資者敢於在高位繼續加碼。
*這與小型股操作的邏輯截然不同,小型股在放量後可能需要逐步出脫,而中大型股在突破頸線、創出新高後,反而是擴大部位的時機。
*儘管右側交易 強調順勢操作,但仍有一些細微的區別。
*例如,有些投資者習慣追逐已經進入處置階段的股票,這類操作對部分人可能帶來豐厚利潤,
但對於不熟悉此類標的的投資者來說,則風險極高。
*中大型股票的交易,需要更多關注市場資金的堆積和情緒的變化。
*如果標的真正具備潛力,它必然會漲給你看;反之,僅靠敘述的故事而缺乏實際動能,則不具備投資價值。
**技術分析與市場共識的結合。當觀察中大型標的時,技術分析可以作為重要的輔助工具。
*例如,股價突破頸線或創出新高後,可能是市場共識逐步形成的徵兆,投資者可在這些關鍵點位進行加碼。
*相比之下,若股價在高檔橫盤後再次突破,這也可能是進一步追單的機會。
*這樣的操作策略,與小型股的運作方式形成了明顯對比。
*小型股通常因為市場注意力不足,資訊差異明顯,投資者可以提前佈局,並在題材爆發時賺取超額報酬。
*而中大型股則更加透明,資訊流通速度極快,投資者需要緊跟市場情緒,順勢而為。
**操作中大型股票時,技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例如,當股價突破頸線、創出新高時,往往是增持的最佳時機。
*與此同時,必須密切關注市場資金的流動情況,以及標的是否具備強勁的動能。
*如果標的無法形成市場共識,即使看似有故事支撐,投資報酬可能依然平平。
*舉例來說,台灣市場中ODM和AI相關的中大型股票,曾在特定時期吸引大量資金。
然而,即使每個人都在玩同一題材,最終報酬卻可能因進出時機、槓桿應用與風險控管的不同而產生巨大差異。
*有些人選擇押重注並在回檔時勇敢加碼,最終取得可觀利潤;而另一些人則因為猶豫或過早離場,錯失更大的獲利機會。
**每位投資者應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風格。
*有些人在小型股上表現出色,但在中大型股上卻不一定能獲得相同的成功。
*有一些專注中大型標的的朋友,他們嘗試操作小型股時,由於無法忍受短期波動或缺乏耐心,最終以虧損離場。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操作方式錯誤,因為在中大型股中,他們的策略(例如加碼強勢標的、避免攤平)是完全正確的。
**Peter Lynch曾提到,投資應該 灌溉鮮花,拔除雜草。然而,這與許多人的直覺相反。
*許多人習慣於賣出表現良好的股票,將資金投入表現不佳的標的,認為後者價格便宜。
但這樣的行為在中大型股中往往會造成重大損失。
對於主流中大型股來說,攤平虧損部位並非明智選擇。
如果判斷錯誤,接受錯誤並適時止損,才是更健康的操作心態。
**簡單又有效的市場報酬方式,其實就是購買大盤指數型ETF,例如台灣的0050、美國的VOO、IVV或SPY。
*這些ETF的運作邏輯其實就在於汰弱留強,它們會剔除市值下跌的公司,取而代之的是市值逐漸攀升的新進公司。
*這種操作機制與我們在中大型股票中的交易邏輯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交由被動型ETF機制自動執行。
**中大型股票的核心在於凝聚市場共識。只有當市場一致看好某標的並持續投入資金推動其股價時,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動能。
*因此,操作中大型股票需要更偏向追漲的右側交易思維。
*越漲的標的,越需要加碼;而一旦標的顯露疲態,則應迅速出場,避免資金被套牢。
*這種操作邏輯與小型股截然不同。小型股的操作通常集中於未被市場注意到的機會,利用資訊差來提前佈局。
*中大型股票的資訊傳遞迅速,投資者的主要競爭點不在於資訊優勢,而在於交易技術、資金調度與風險控制能力。
**交易中最重要的並非短期內能賺多少,而是能否長期存活於市場。
*多頭行情中,許多人因敢於冒險而獲得高額回報,但當市場轉為空頭時,這類交易者往往因風險暴露過大而遭受慘重損失。
*因此,真正優秀的投資者通常會將風險管理放在首位,確保在市場逆境中依然能夠生存下來。
*在市場中生存,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模式。
但無論哪種方式,最終的成功都依賴於對風險的深刻理解與有效控制。
*即使無法參與每一次的市場機會,也不應為錯失某些報酬而感到遺憾。
*關鍵在於,確保自己能在下一次機會到來時依然能夠參與。
*市場永遠存在不確定性。即使某些操作在短期內未能奏效,也不應妄自菲薄。
筆記-股癌-Podcast-QA-25.01.04
**每個投資者都經歷過市場波動與挫折,例如歷史上的市場事件(例如貿易戰、疫情)都對投資者心態與策略形成影響。
*成長的關鍵在於持續學習,調整心態,並承認自身的不足與進步空間。
**資金配置與風險管理。遇到需要資金的情況,例如購車,可考慮以下策略:
-房貸增貸,利用較低利率的槓桿操作,減少資金壓力。
-減碼股票,對於表現不佳的股票進行汰弱留強,現金購車避免槓桿過高導致未來困境。
-根據市場趨勢,選擇適當的資金配置方式,降低短期市場修正對整體資產的影響。
**長期投資可以選擇追蹤大盤,平均年報酬7-8%,但需耐心等待市場的長期增長。
*短期操作需注意,不要過於強求固定回報,避免錯失市場大幅上漲時的機會。
定期檢視並調整持股,對於短線獲利的股票,可利用型態分析判斷出場點。
**創新高股票的減碼時機,觀察短線吞噬K線型態(例如開高走低包覆前紅K線)。
*注意橫盤整理後的突破或跌破關鍵支撐線,尤其是高檔橫盤後跌破無法快速回升的情況。
**冒牌者效應與投資信心,許多投資者對自己能力存疑,感到焦慮。
建議專注於自身努力,接受他人的正面評價,不需過多比較。
*市場的長期趨勢通常是向上的,但短期內的調整難以預測。
做好心理準備,接受市場波動,將重點放在執行策略與資產配置上。
**新手投資者可從小額資金開始,累積經驗,適時記錄與檢討操作策略。
*長期投資者應避免頻繁交易,耐心等待市場自然增長。
*持續學習市場事件的影響,培養在波動中的冷靜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