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貝克探案《陽台上的男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直覺這個作品很像西默農的《雪上污痕》.......閱畢日期應該是2023.2.12

我直覺這個作品很像西默農的《雪上污痕》.......閱畢日期應該是2023.2.12

時間來到了終於有個家之後,我如自己預期地在今天把〈馬丁貝克探案〉的第三本《陽台上的男子》給啃個精光,如果你以為這本書精彩到我是狼吞虎嚥地不惜睡眠成本玩命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也跟一個多星期前在百無聊賴的選擇下,繼續跟著馬丁貝克走著,從預期的冷硬派偵探的微反轉卻底蘊強韌的既定印象裡,找到了一本失敗的冷硬派犯罪小說。

其中有些微獵奇、微香豔的突發狀況,八成他們兩個也知道這種新奇的冷硬派犯罪小說的賣點很低吧!

其中有些微獵奇、微香豔的突發狀況,八成他們兩個也知道這種新奇的冷硬派犯罪小說的賣點很低吧!

這無疑是偵探小說領域中的獨立嘗試篇章吧?我覺得從事件一開始的端上賣場要吸引客倌們興趣的案件裡,就讓讀者們隱約可以發現故弄玄虛的必要性老手法在這裡擺設的有些俗氣了。

抓錯人了,一直~

抓錯人了,一直~

本來在懸疑推理案件中該有案與案件中巧面連結的引導關聯性,雖然這兩位聯合寫手要盡力地誘導讀者相信他們的熱忱,可是因為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描述警察辦案時,家庭埋怨的高分貝聲浪、努力奔走時生命危險時提心吊膽的心情側寫,這些警察們生活裡與常人無異的埋怨掙扎,其實,如果你們兩個要走社會拍的話,那應該植入更多栽培文學花朵的肥料才對,然而,這是我們期待馬丁貝克的奔走除錯後,赫然發現那些山一樣大的線索就在之前提過,這樣才是我們要的東西,而不是,那種到後來,可能是寫不下去了,直接給兩個跑龍套的就這麼巧合意外地給辦完了!

raw-image

這,還給我這一個星期的睡前時光,我生氣了,馬丁貝克呀!你快點離婚吧!你會跟我擁有一樣多的自由時間的,你也可以看看你的兩個沒結婚的父母親,怎麼利用你的名字謀殺我的中年歲月的!(咬牙切齒中!)

雖然許多感性評論家的想法落在關注社會弱勢階層被疏於照料,進而存在不可預測的秩序、治安上的隱憂,又或者強調警力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實際虛弱上無法兼顧自身生活與社會安全的這個議題,但是對我這樣的讀者而言,這些已經脫離了懸疑推理偵探小說的範疇了,而且蜻蜓點水的簡述這些心情,以及故佈疑陣的繞圈子,弄的疑雲迷霧薄弱,弱勢照料所引發的共鳴感也不足,或許是對應著當時該地方的實際情況,但是六十年前的社會狀態與民俗文化已經相隔甚遠了,現在看起來,總不免覺得主題模糊,而且離題甚遠了。


avatar-img
5會員
148內容數
從生老病死看酸甜苦辣,然後理解性空,接著就隨你便!我觀我的自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亞熱帶往事 的其他內容
這是兩位瑞典的聯合寫手創作的馬丁貝克探長第二本作品,時序來到第一本《羅絲安娜》事件後的第二年,尋找一個與外交部關係良好的雜誌社社長委託尋址的失蹤記者的案件,這最先與我有共鳴的,莫過是來自每個忙碌的男人背後那個埋怨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另一半的哀怨低迴。 嗯,當時我正在焦頭爛額地摸索著事業與生活的複雜關係
怎麼這本以馬丁貝克探長為系列主角的《羅絲安娜》曾經在冷硬派偵探小說的讀者裡受過青睞嗎? 在我看來,除了馬丁貝克在家庭生活與工作之間那種沈默無奈給我一些感觸之外,其他的冷硬派偵探小說不可或缺的幽默對白以及繁複奔走探案的制式套路已經難以點燃我的閱讀熱情,即便是除了必要的工作社交與應付式的親情安排以外,
我曾經跟一個暗地裡對我有怨懟猜忌甚至溢於言表的瑜亮情結,卻在表面上裝作大方自若、坦承以待的豬朋狗友的對話裡提到:我最近心情很不好,不想再跟推理的這些原地打轉,自以為是土耳其舞者似的,充滿自信驕傲地旋轉著身體尋求在哈欠連連的觀眾座位上,可能存在卻是誤會連連的欽羨眼光的草包為伍了。這種虛榮做作,這幾年來
這本小說可以說是我從上個月(也就是說去年)就摩拳擦掌地準備從博客來打折日下單後,耐下性子讀上這本被兩大巨星聯合主演的原著小說,這自然是我非常喜愛的克里斯丁貝爾,以及懸疑類型小說的祖師爺,不可一世的愛倫坡。 這種套用早期先人來發揮的類型作品多不勝數,即便是愛倫坡被形塑成了令人動容的冷硬偵探或者坐在樂
在幾十年來觀察電影的經驗裡看來,多半只要展開續集的作品都會以失望作收,哪怕是找來了更多的俊男美女,或者號稱更多精美效果或構思等等的送動宣傳。而這種情況,在小說創作上來看,似乎也有著不遑多讓的相同情況,只要是續集續作,往往被第一集壓著打的表現也是屢見不鮮的。 自從上一本我看了折原一的《倒錯迴旋曲》之
這本《天鵝與蝙蝠》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一年裡被東野圭吾於六十歲以後創作出來的作品,皇冠出版社也堂堂當成了年度大作地推出了許多令人目不暇給的版本,像是硬殼精裝流水編號版本,像是博客來專屬版本,以及本身就設計好像是跟劇情毫無關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版本。自從春天出版社將東野圭吾的《祈念之樹》收錄於春日文
這是兩位瑞典的聯合寫手創作的馬丁貝克探長第二本作品,時序來到第一本《羅絲安娜》事件後的第二年,尋找一個與外交部關係良好的雜誌社社長委託尋址的失蹤記者的案件,這最先與我有共鳴的,莫過是來自每個忙碌的男人背後那個埋怨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另一半的哀怨低迴。 嗯,當時我正在焦頭爛額地摸索著事業與生活的複雜關係
怎麼這本以馬丁貝克探長為系列主角的《羅絲安娜》曾經在冷硬派偵探小說的讀者裡受過青睞嗎? 在我看來,除了馬丁貝克在家庭生活與工作之間那種沈默無奈給我一些感觸之外,其他的冷硬派偵探小說不可或缺的幽默對白以及繁複奔走探案的制式套路已經難以點燃我的閱讀熱情,即便是除了必要的工作社交與應付式的親情安排以外,
我曾經跟一個暗地裡對我有怨懟猜忌甚至溢於言表的瑜亮情結,卻在表面上裝作大方自若、坦承以待的豬朋狗友的對話裡提到:我最近心情很不好,不想再跟推理的這些原地打轉,自以為是土耳其舞者似的,充滿自信驕傲地旋轉著身體尋求在哈欠連連的觀眾座位上,可能存在卻是誤會連連的欽羨眼光的草包為伍了。這種虛榮做作,這幾年來
這本小說可以說是我從上個月(也就是說去年)就摩拳擦掌地準備從博客來打折日下單後,耐下性子讀上這本被兩大巨星聯合主演的原著小說,這自然是我非常喜愛的克里斯丁貝爾,以及懸疑類型小說的祖師爺,不可一世的愛倫坡。 這種套用早期先人來發揮的類型作品多不勝數,即便是愛倫坡被形塑成了令人動容的冷硬偵探或者坐在樂
在幾十年來觀察電影的經驗裡看來,多半只要展開續集的作品都會以失望作收,哪怕是找來了更多的俊男美女,或者號稱更多精美效果或構思等等的送動宣傳。而這種情況,在小說創作上來看,似乎也有著不遑多讓的相同情況,只要是續集續作,往往被第一集壓著打的表現也是屢見不鮮的。 自從上一本我看了折原一的《倒錯迴旋曲》之
這本《天鵝與蝙蝠》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一年裡被東野圭吾於六十歲以後創作出來的作品,皇冠出版社也堂堂當成了年度大作地推出了許多令人目不暇給的版本,像是硬殼精裝流水編號版本,像是博客來專屬版本,以及本身就設計好像是跟劇情毫無關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版本。自從春天出版社將東野圭吾的《祈念之樹》收錄於春日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剛瓦德·拉森奉命監視一名毒販麥姆,正與另名警察交接的時候,那人所住的公寓竟然在他們眼前爆炸......
Thumbnail
很顯然的,我不得不想起以前為了打發時間,又以為兼具品味地專程跑到松菸誠品的地下室去看電影,那種窮忙於應付與消耗煩人生活時間的那些日子,因為,這回讀完的理查寫的這本(四本一套)《週四謀殺俱樂部》就是以百歲老人為主體的懸疑事件偵查故事,正如我在讀完的當下,還在跟台灣南部一個名為財團法人的醫院例行會議,嗯
Thumbnail
沉悶的敘述,令我失去興趣。 我可以選擇放下,或者跳到結局去看是否要繼續。 我是不怕爆雷的那款閱聽者。 最近兩本犯罪推理小說,讓我先跳到後面幾頁,喔,都是跟「黑有關的主題。 我決定繼續。 我享受閱讀觀看迥異世界/人生/風景的故事,也一起解謎,至於有沒有跟上腳步,目前通常還沒,哈!但我
泰德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被認為是戀童癖,隱姓埋名將自己放逐到紅湖地區。而後在律師推薦下至小鎮上唯一的偵探公司就職,偵探公司老闆亞曼達身為另一起命案的兇手,出獄卻留在自己長大、命案發生的小鎮上生活,截然不同的兩人背負著各自的「罪」,開始一同調查一位知名小說家失蹤案。
Thumbnail
說也奇怪,究竟是因為我對英國文學有著與生俱來不耐煩的排斥心情,還是因為每次都因為劇情被拖沓贅述到讓我大動肝火的客觀事實,所以,這本在網路上被讚譽有加的作品卻成為我讀了兩個星期之後,覺得浪費時間的一個花俏有餘、現實上難度過高的犯罪小說。 好吧!一開始,談到那隻昂貴的鳥,確實具備著開端的引人入勝,但是
Thumbnail
15、2001年\《死亡的渴望》\Hope to Die 紐約時報暢銷榜小說 最恐怖的連續殺人魔,就隱藏在你我的身邊,隨時變化身分、操弄人性,甚至成為人們談心的好夥伴。也許,當他露出猙獰面目的那一刻,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摘自臉譜出
Thumbnail
真是令人生氣的一本推理小說! 我是第一次看這樣類型的小說,我從來不知道可以用這種方式和讀者互動,甚麼叫做給讀者的挑戰書:直到最後都不宣布兇手是誰!兇手是誰!兇手是誰! 等我稍微冷靜下來之後,我再重看了一次,心浮氣躁邊看邊思考著文字的細節,邊推敲可能的線索,想著最後加賀警探丟出來的關鍵:三張照片,
Thumbnail
大家若注意到我的書單,不難發現我偏愛偵探、懸疑和推理這些類型小說。 其實自小學開始,我就對這些故事十分著迷,也許是我那股強烈的好奇心(八卦🙊)令我對解謎遊戲無法抗拒。儘管是虛構故事也好,真相大白的感覺就是痛快。
Thumbnail
不過只是買本書為何要勞師動眾派一堆紀警來殺害他? 主角到底是犯了什麼太歲?分享一本舊書也會被遭來殺身之禍。 到底是班長搞得鬼,還是另有其人,主角與人無仇,何來報仇?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剛瓦德·拉森奉命監視一名毒販麥姆,正與另名警察交接的時候,那人所住的公寓竟然在他們眼前爆炸......
Thumbnail
很顯然的,我不得不想起以前為了打發時間,又以為兼具品味地專程跑到松菸誠品的地下室去看電影,那種窮忙於應付與消耗煩人生活時間的那些日子,因為,這回讀完的理查寫的這本(四本一套)《週四謀殺俱樂部》就是以百歲老人為主體的懸疑事件偵查故事,正如我在讀完的當下,還在跟台灣南部一個名為財團法人的醫院例行會議,嗯
Thumbnail
沉悶的敘述,令我失去興趣。 我可以選擇放下,或者跳到結局去看是否要繼續。 我是不怕爆雷的那款閱聽者。 最近兩本犯罪推理小說,讓我先跳到後面幾頁,喔,都是跟「黑有關的主題。 我決定繼續。 我享受閱讀觀看迥異世界/人生/風景的故事,也一起解謎,至於有沒有跟上腳步,目前通常還沒,哈!但我
泰德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被認為是戀童癖,隱姓埋名將自己放逐到紅湖地區。而後在律師推薦下至小鎮上唯一的偵探公司就職,偵探公司老闆亞曼達身為另一起命案的兇手,出獄卻留在自己長大、命案發生的小鎮上生活,截然不同的兩人背負著各自的「罪」,開始一同調查一位知名小說家失蹤案。
Thumbnail
說也奇怪,究竟是因為我對英國文學有著與生俱來不耐煩的排斥心情,還是因為每次都因為劇情被拖沓贅述到讓我大動肝火的客觀事實,所以,這本在網路上被讚譽有加的作品卻成為我讀了兩個星期之後,覺得浪費時間的一個花俏有餘、現實上難度過高的犯罪小說。 好吧!一開始,談到那隻昂貴的鳥,確實具備著開端的引人入勝,但是
Thumbnail
15、2001年\《死亡的渴望》\Hope to Die 紐約時報暢銷榜小說 最恐怖的連續殺人魔,就隱藏在你我的身邊,隨時變化身分、操弄人性,甚至成為人們談心的好夥伴。也許,當他露出猙獰面目的那一刻,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摘自臉譜出
Thumbnail
真是令人生氣的一本推理小說! 我是第一次看這樣類型的小說,我從來不知道可以用這種方式和讀者互動,甚麼叫做給讀者的挑戰書:直到最後都不宣布兇手是誰!兇手是誰!兇手是誰! 等我稍微冷靜下來之後,我再重看了一次,心浮氣躁邊看邊思考著文字的細節,邊推敲可能的線索,想著最後加賀警探丟出來的關鍵:三張照片,
Thumbnail
大家若注意到我的書單,不難發現我偏愛偵探、懸疑和推理這些類型小說。 其實自小學開始,我就對這些故事十分著迷,也許是我那股強烈的好奇心(八卦🙊)令我對解謎遊戲無法抗拒。儘管是虛構故事也好,真相大白的感覺就是痛快。
Thumbnail
不過只是買本書為何要勞師動眾派一堆紀警來殺害他? 主角到底是犯了什麼太歲?分享一本舊書也會被遭來殺身之禍。 到底是班長搞得鬼,還是另有其人,主角與人無仇,何來報仇?